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时间:2023/11/9 作者: 鹿鸣杂志期刊 热度: 28167
龙大宝

  

  七十八岁的刘老奎盘坐在炕头上,手里捧着碗筷,眼巴巴地瞅着脸前空荡荡的人造革饭布。铁锅里的羊肉汤咕嘟咕嘟地响,锅灶上热气升腾,蒸莜面的幽香味儿飘满了屋子。刘老奎觉得更饿了,就连那只老花猫也一样,爬卧在刘老奎的大腿边,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叫个不停。刘老奎有点生气,大声吼叫道:“喂!死婆子,去哪了?赶紧回来揭饭,要饿死人了!”话音未落,就见郑老太不知从什么地方闪了出来,手忙脚乱地揭开锅盖往上端饭。刘老奎舀了汤,拌上莜面,尝了两口,夸赞道:“嗯,今天这莜面做得还不赖,不像以前,喂猪都不吃。”郑老太豁开嘴笑了,脸上的皱纹挤得更密,更深。郑老太一边笑,一边用她那满是裂纹的手上下摩挲着刘老奎嘴角溢出来的油花……

  “哎……去,去!”刘老奎睁开眼,发现老花猫正用舌头在他的脸上乱舔,赶紧抬手把猫甩在了一边。这只猫,被老婆子惯出了毛病,一饿了就这样。

  猫还在,可人已经不在了。原来是一场梦,又梦到了郑老太。就说呢,这老婆子,做饭一股泔水味儿,一辈子没做过一顿好饭,怎么可能做的饭一下子就那么香了呢。

  刘老奎坐起身,掀开被子,开始穿衣服。

  太阳已经挂得老高,即使隔着窗帘,也把屋里映得亮晃晃的。屋外的老榆树上,麻雀们已经叽叽喳喳地开起了例会。

  刘老奎穿好衣服,把铺盖卷起来推到了土炕里边。

  已经九点多了,怪不得会梦到吃莜面呢,肚子饿了,饿得有点心慌。

  吃什么呢?这是刘老奎每天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也是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人老了就变懒了,再说刘老奎原本就不喜欢做饭。前天大儿媳妇端过来半盆面,昨天热着吃了一天,还剩下一碗汤,再热上个馒头,凑合着吃吧。

  “要是老婆子还在就好了。就算是难吃,也能早早起来把粥熬好了端上来,不用自己这么费脑筋去想吃什么……这老婆子,怎么就这么着急走呢,怎么就不能再等三两年,相跟上一起走呢!”刘老奎一边喝着面汤,一边埋怨自己的老婆子郑老太。

  郑老太和刘老奎同岁,今年也七十八——如果她还在世的话。谁不想更长更久地活在这世上呢,尤其越是年老的人越留恋着不想离开。郑老太也一样,没料到还算硬朗的身子骨突然没几天就垮了,她最后的愿望就是能熬过去年最冷的那几天,将就着再过一个年,让儿孙们围在她身边,吃上两个过年的饺子,再听听热闹响亮的炮竹声。可惜阎王爷不近人情,在过年还剩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把郑老太召了去。在亲人们的痛哭声中,郑老太走完了她七十七年的人生,也走完了与刘老奎六十年的陪伴路程。

  刘老奎嚼了口馒头抓到一个破碗里,喂猫。这只老花猫还是郑老太抱回来的,养了十来年了。刚抱回来时只有小娃娃拳头大小,后来一直养到十来斤重。郑老太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火腿肠、鸡爪子,经常买了喂猫吃。刘老奎从头到尾摸了几把,现在这只猫也瘦得皮包骨头了。

  初秋的太阳不像夏日般灼热,但也足够光亮。阳光照进屋里,在印着大红花的炕革上折射出了刺眼的亮光。这块炕革,还是去年给郑老太办丧事时新买的。

  算是又解决了一顿早饭。放下碗,刘老奎感觉脑袋里还是昏昏沉沉,有点困,就躺下身子靠着铺盖卷打起了盹。最近老是这样,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一直要到凌晨三四点以后才能迷迷糊糊睡一会,早上起不来,白天老犯困。

  郑老太在世的时候,老两口吃完晚饭就早早睡觉,天还不亮就醒来,在被窝里东家长西家短地聊上一会,老婆子就会起来做早饭,小米粥,热馒头,再切上一碟子烂腌菜。等吃了早饭,刘老奎就下地去干活。春天翻土耕种,夏天松土锄草,秋天收割完打粮入仓。

  中午从地里回来,刘老奎一边垫车卸马,一边会冲着屋里喊:“饭熟了没?”。听到喊声,郑老太会直起身子瞭上一眼,然后赶紧坐下猛拉风箱。因为这个时候,午饭多数是还没做好。刘老奎饮了马,拉到圈里拴上,再往槽子里倒上一箩筐草料,返回身从马车上搬下不用的农具,换上下午要用的工具,然后双手从压水井旁的黑铁洗盆里掬一把水泼到脸上,上下擦抹几把,脱下条布做的坎肩儿在拴马桩上抽打几下搭在院子里的晾衣铁丝上,最后大步流星地往屋里走。

  看郑老太还在锅头前忙碌,刘老奎就会瞪圆了眼睛骂道:“磨蹭的,一上午连顿饭也做不好!就能磨洋工!”

  郑老太尴尬地笑笑,颤巍巍地说:“就好了,再烧一把火就能出锅了,你先去歇歇吧。”

  刘老奎无奈,只能饿着肚子躺在炕沿边闭上眼睛歇歇身。不一会儿,刘老奎就开始打呼噜。等到郑老太铺开饭场子,把饭揭出锅,刘老奎的鼾声正响。可饭熟了,不叫不行。郑老太叫醒刘老奎起来吃饭,刘老奎红着眼睛,喊道:“一天就能瞎磨蹭,明天早点做饭!”

  可是,不光明天是这样,明天的明天还是这样,因为郑老太确实是一个磨磨蹭蹭,这儿捏捏那儿揣揣,出工不出活的女人。一天除了做饭之外,不是钻到粮房里瞎倒腾,就是坐在炕头的一堆破旧衣服堆上里外比划,又剪又逢,可是也没见改出几件像样的衣服,最拿手的还是补袜子。

  “哎……呦!”刘老奎感覺脖子疼,疼醒了。铺盖卷太厚,枕着睡有点高,架得脖子不舒服。刘老奎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睡着儿了没有,迷迷糊糊,似睡非睡,似梦似醒地,脑海里浮现出许多以前的事。

  看看墙上的表,快一点钟了。刘老奎直起腰向院门口望了一眼,大门紧闭着。都过了吃午饭的点儿,看来今天是没人来给送饭了。他叹了口气,又靠在了铺盖卷上。

  刘老奎和郑老太生养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儿子就在本村,女儿嫁到了市里。大儿子一家还算孝顺,原来经常过来,给水缸里添点水,往面缸里加点面,柴火不够了给劈下些柴。后来为给大孙子买房交首付借了不少钱,大儿子背了一身债,就把田地租给别人去城里打工挣钱了;大媳妇呢,十来年的糖尿病人了,成天不是吃药就是打针,自己还顾不过来自己,哪有时间照顾他这个老公公呢。二儿子一家呢,儿子倒是想孝敬,可就是太窝囊,怕媳妇,媳妇吼一声你去死,他就得躺在地上装半天死人;二媳妇呢,孝不孝敬老人就不说了,不惹老头生气就得谢天谢地了。

  以前郑老太在世的时候,听说二儿子家有个吵架拌嘴了,老两口就跑去给儿子撑腰做主。二媳妇的杀手锏是闹离婚,不管有理没理,急眼了就嚷叫着要去离婚,一听“离婚”两个字,二儿子立刻成了软蛋,以后什么事情也就由着媳妇了。老两口恨得牙痒痒,可又没有办法,谁让自己儿子硬铮不起来呢。郑老太去世之后,刘老奎也是慢慢想开了,不再像以前一样劳心费神。大儿子也好,二儿子也罢,都快五六十岁了,自家的生活自己去过吧。再者说操心也没用,人老了,唠唠叨叨的,说多了儿孙们嫌烦,更没人愿意听。刘老奎凭着身体还硬朗,也不想麻烦他们,老伴儿死后还是住在老院子里一个人过。他也不再下地劳动了,把自己的地分给了两儿子,让他们负担起自己的口粮就行了。每个月政府给几百块钱补贴,闺女过时过节来了还三百五百的给,倒也是不缺钱,就是自己舍不得花。

  刘老奎收回了自己的思绪,不再想儿孙们的烦心事。他下地煮了袋方便面,掺了半把挂面,又解决了一顿午饭。睡了一上午,不再困了,刘老奎打开电视,VCD里放了张盘,眯缝着眼睛看起唱戏来。

  郑老太在的时候,经常和刘老奎一起看这张光盘。盘里录的是西路二人台,主唱自称二后生,带着一副大大的墨镜,遮挡着半个脸,唱说着自己的不幸遭遇。作为走街串巷的乡村艺人,他勾搭上了有夫之妇,领着女人私奔了两三年,后来被女人家的男人和几个弟兄骗了去,挖瞎了两只眼睛。不知道是不是真事,反正二后生是个瞎子。

  郑老太觉得那家人也太残忍,怎么说也是活生生一双眼睛,哪能说挖就真挖了出来;刘老奎哼了一声,骂道:“狗日的,祸害别人家庭,自作自受!要我说,应该把他的狗腿也打断了。”刘老奎口中这样说着,心里却是在想着和自家二媳妇厮混的那些男人们。

  笛子、四胡、扬琴伴着奏,二后生咿嗨呀嗨地唱得挺卖劲儿,可刘老奎已经听腻了。换了别的盘,有孙子结婚、外孙圆锁的录像,都没什么意思。

  没有郑老太的老屋里,没有一点生气;没有郑老太的陪伴,刘老奎心中充满了说不出的空虚和孤寂。哪怕是郑老太生病的时候,躺在炕上不能动弹,刘老奎心里也会觉得踏实很多。那段日子,为了照顾郑老太,连围裙都没系过几次的刘老奎居然学会了做饭,也能煮个面炒个菜,甚至后来都学会了包稍麦——猪肉馅儿的稍麦。郑老太想吃啥,他就学着做啥。刘老奎从来没弄明白啥叫“爱情”、啥叫“亲情”以及啥是“感情”,年轻的时候没有,更不用说现在了。他是个没文化的粗人,脑子里想的尽是村东水地该种啥庄稼,村西旱地该怎么平整一下,没时间也没心思去琢磨那些电视小说里才有的文绉绉的词儿。他觉得郑老太嫁给了自己,就是把两个人绑在了一起,一起生孩子过日子,将来死了还要埋在一起。郑老太一走,仿佛带走刘老奎半个人,让他失了重,丢了魂,每天感觉轻飘飘的。

  屋里有点憋闷,刘老奎就想着去外面透透气。刚出院门,正好碰到邻居老李头去完厕所,拉着非要让他回家坐坐。老李头比刘老奎小十来岁,老伴也不在了,一个人住。后来他在家里摆了两张麻将桌,招揽那些闲人过来玩,图个热闹,还能打闹点零花钱。刘老奎跟着老李头进了屋,想着看上一会儿打麻将也能消磨点时间,就耷拉着腿坐在了炕沿边。不想刚看了两把,就听见身旁一个女人捏着鼻子尖叫了起来:“什么味儿,这么臭!老李头,你刚才上厕所是不是没带纸,怎么一下子满屋的臭味儿?”屋里的人伸长脖子左右闻了一圈,最后都把眼光聚集到了刘老奎这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他看,仿佛要将他熔化了一样。刘老奎抬起袖子闻了闻,是有点味,可有那么严重吗?真是个矫情的女人!心里暗骂了一句,刘老奎无奈地从老李头儿家走了出来。

  出了门往左拐,向南再走上四五百步就到了村里的大戏台。戏台的左右两侧地面上铺了青砖,有五六个土炕大小。天气冷的时候,上午在戏台东侧,下午在戏台西侧,天气热的时候正好相反,这里就是村里闲人们“晒太阳”的地方,也是村里形形色色各类新闻传播和扩散的地方,甚至是“新闻”制造的地方。

  刘老奎过来的时候,青砖地上已经蹲着不少人,他就挨着张三娃蹲了下来。张三娃正和几个老头说着什么事,说得眉飞色舞,那几个人把头拢过来,听得津津有味。刘老奎也把耳朵蹭了过去,想听听又有什么大新闻。

  张三娃说,前几天中午去自家玉米地里看了看,没想到碰上件稀罕事。好狗的,一男一女两个人正垫着玉木杆在地上热火朝天地干事呢。

  张三娃停顿了一下,咽了口口水。

  一个老头嬉笑着问,干啥事?是不是帮你收玉米呢?

  张三娃瞥了他一眼,骂道,收他妈!要是帮我收玉米,那我不得敲锣打鼓感谢他们,那会儿我真想揪起来骂他们个八辈祖宗,再吐上一团唾沫。这对狗男女,去哪不行,非要在我地里弄,压倒糟蹋了我一片玉米秆。

  众人哈哈大笑。刘老奎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了白晃晃软绵绵的东西,身体里憋着的一股邪火被点燃,慢慢燃烧起来。

  另一个老头打趣道,三老娃,咱那玉米秆子可不能让白白糟蹋了呀,你没上去凑个热闹?

  张三娃又咽了口口水,说,去他娘的,老子怕让玉米叶子划了屁股。一生气,我就从旁边地里刨出两颗大土豆,朝着他们就扔了过去,就听嗷嗷的两声叫,玉米秆子一阵乱晃,两人提着裤子就跑了。跑得比兔子还快,女人还摔了两跤。

  这回没有人笑,刘老奎也没笑。他在压制着身体里膨胀开来的冲动,脸憋得通红。

  后来又一个老头问,看清楚没,男的女的都是谁?

  张三娃莫名其妙地看了一眼刘老奎,说道,那还能看不清,光溜溜的屁股,白花花的奶子,看得一清二楚。女人跑的时候把手机都掉在了地里,也不赖,十几株玉米苗换来个手机用。

  张三娃从衣兜里摸出一个半新的手机给大家看。

  这一看不要紧,刘老奎一口气没顺对,咳嗽得差点背过气去。身体内的冲动瞬间转化成了愤怒,双拳紧握着,渾身直哆嗦。那不是自家二媳妇的手机,还能是谁的?!这两天二儿子出趟门,她竟然干出这么丢人现眼的事情来!

  张三娃他们不再说话了,就是看着刘老奎笑。

  刘老奎的脸红一块白一块,腾地站起身子,在众人讥笑的眼神中,头也不回地逃离了大戏台。

  其实媳妇在外面勾搭男人自己儿子也不是一点不知道,可管不了,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聋作哑。他这个当爹的,更是干生气没办法。

  “哎,算了吧,管不了那么多了,凑合着活了一天算一天吧。”太阳没晒好,还惹了一肚子气,刘老奎心中的郁闷不知和谁诉说,“要是老婆子在就好了,能跟她念叨念叨。”

  郑老太这人没了,可刘老奎的日子还得过下去呀。

  熬,终于又熬到了太阳落西山。

  该吃晚饭了。

  晚饭吃什么呢?

  刘老奎出去买了半斤猪头肉,从柜子里取出半瓶白酒,领着老花猫,来到郑老太的坟前,吃完喝完,本来想说点啥,可又不知道该怎么说,从哪儿说起,后来就干瞪着充满血丝的眼睛盯着郑老太的墓碑看,直到看得困了,就倒在坟头睡着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