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原色的乌审旗

时间:2023/11/9 作者: 鹿鸣杂志期刊 热度: 27844
这里的色彩好简单,绿色、蓝色、白色,干净得没有一丝杂质。行走在乌审旗大地,大把揉碎的绿延伸着目光,毛乌素沙地居然有了江南的韵味。同行的山西大姐,一路上都在找寻沙漠的影子,看到一团团突起的沙丘,她会兴奋地问:“那是沙漠吗?” “不是,那是沙地。以前这里是沙漠,但经过几代人植树种草,沙漠的面貌已然变化,只有到沙漠的腹地才能看到沙漠的样子。”山西大姐听了,不免有些失落。

  乌审旗,是鄂尔多斯的一个旗县,地处毛乌素沙漠。沙漠的记忆在这里越来越浅,沿途居住的生活区,已然草木葱茏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自驾到了乌审大地。在乌审旗博物馆看到乌审召镇的一组数据:从1959年到1966年,乌审召治理沙漠23万亩,兴建草库伦24万亩。一改往日“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的场景。

  肖亦农老师在《寻找毛乌素绿色乌审启示录》中写道:“当时整个乌审旗就没有树苗子,要想栽树,都要拉上骆驼翻越几百里大沙漠去陕北榆林买。那时沙漠上哪有路?唯一的路标就是牲畜的粪蛋子。行路的艰辛就不说了,就是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来回驮一趟也得半个月时间。听去榆林拉树苗的人讲过,每根树苗子的根部都得用湿麻布捆绑着保湿,路上遇到水洼子都得把树苗子放进水里浸湿。就是这样,还有不少树苗子不等回到乌审召就让黄风吹成了干柴禾。树苗栽下了,水跟不上旱死的,被沙埋的太多了,好不容易长出树芽了,又被牲畜啃死了。这些活下来的树棵棵都是九死一生。”

  如今遍野的杨柴树,成了当地居民最喜欢的树木。一个敦实树桩上面盛开着无数粗壮的枝条,枝枝都像是一棵独立的树。被截断枝条的,秃秃的样子像是身体里长出了若干个平铺的盘子,这样做,为的是让它们枝枝粗壮,长大再长大些,就可以做椽子盖房了。

  凝视着车窗外呼啸的绿色,我似乎看到了背着树苗行走在大漠中长长的人群,队伍一个姿势一个动作,顶风,背苗,前行。时光压弯了脊背,北风吹皱了面庞,年老的退下,年轻的继续,岁月的交叠,绿色的梦没有断。如今,在鄂尔多斯,植树依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今天我们作为观光者,目睹它的美好,无法真正体会他们在荒漠中的孤独,对那一丝绿色的焦灼与渴望。但是这里异常整洁,没有垃圾,没有异物,确是他们珍爱家园无声的语言。

  蓝

  这里的天,蓝得会让你心醉。天空全部属于蓝色,连云朵都不好意思占用一丁点的空间。过多的色彩在这里都显得复杂。我的花裙子愈加浓烈了。同行的孟大哥,总是在问我:“你不热吗?看你穿得好厚。”色彩的叠加,加重了温度,暖得没有对应的季节。

  敖包、查汗苏勒德、查汗庙、乌审庙、陶日木庙、海流图庙是这块土地神圣的载体。在鄂尔多斯,乌审旗是保存敖包文化最丰富的地方,以十三敖包为代表,是乌审召内最大的敖包。

  那天,我们恰好赶上一家牧人在高胡日呼敖包的祭祀活动。此时,供桌上早已摆好了白酒、砖茶、鲜奶、黄油、饼、奶食品,专管祭祀的三个男人盘腿坐在敖包左侧开始诵经,念的是《成吉思汗颂》。身旁的一位喇嘛向天空撒着谷物,一位喇嘛敲击插着孔雀羽毛的净水壶,一位喇嘛敲铃击鼓,一位喇嘛手持白色的海螺,向西方吹响。长长的法号声音浑厚低沉,尘世的杂念散落在空中。

  對蒙古人来说 ,敖包是神殿,是祭坛。一般是用石头堆放成圆形敖包。但在陶日木庙,我们看到了一个造型奇特的敖包,一个方形敖包,里面祭祀的是孔夫子。据格桑喇嘛说,在若干年前,寺内活佛在梦中与现在的敖包相遇,次日梦醒之后,寺院按照活佛的梦建造了这个敖包。

  书敖包,则是乌审旗另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不同于普通的敖包,是一座展示乌审旗书籍的敖包。每一位本旗籍作者的出版物都会被收藏在这里,上面披洁白的哈达,远在外地从事与文化有关工作的游子,只要有所成就,他们的画像就会被请到这里。敖包内蒙汉文字作品,像一颗颗星辰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敖包,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然神圣。

  旷野的风是强硬的,从不拖沓。我的脸庞完全裸露在天地之间,发丝在风中飞舞。极目蓝天,从未有过的安宁飘然而至,流畅的蓝倾泄在体内,暖阳在脉管中欣欣然地流动。心中的敖包在一点点坚实,飘动的哈达,让我又一次清晰地看到了远方。

  白

  白色,是这片土地上最圣洁的颜色。同行的王艳一直在说:“我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查干苏力德。”“查干?不就是蒙古语中的白色吗?白色的苏力德,有什么样的故事?”凝视着她向往的面庞,我充满了好奇。

  次日中午,我们来到了查干苏力德。这里大而宽广,景区门口设计简单,人群稀少,但明确地标注着“4A”。景区负责人身着蒙古袍,领着马队,早早地在那里迎接着我们。一阵寒暄,马队率领着越野车,蜿蜒前行在草原。行至草原中段,停靠在一片蒙古包前,景区的负责人,为我们敬献了圣洁的鲜奶。他说:“下马酒并不是迎接客人的礼仪。真正迎接客人的是鲜奶。”

  他的一席话刷新了人们的认知。景区负责人用手指着前方,告诉我们,查干苏力德在那里。顺着前方,我看到了一座金顶大帐,威严静默,在阳光下像一位睿智的老者。来到近前,拾级而上,九九八十一级台阶。帐内三个白色的苏力德,高大,周围几员大将立于它的两侧。供桌前摆满了祭品。

  查干苏力德是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国旗和国徽,是国家的标志。蒙古人尚白,认为这种颜色代表着纯洁和至尊至贵。查干苏力德经玄铁制成,至尊九数,旗杆高十三尺,天驹白鬃为缨,旗面幅宽五尺,镶有三寸长的齿状深蓝色边,为直角三角形白旗。

  据景区负责人介绍:当年成吉思汗因要西征,将国旗交与他的爱将木华黎。后来木华黎早逝,成吉思汗为褒奖他的丰功伟业,准许查汗苏力德放在他的家族。历经若干动荡的岁月,真正的查汗苏力德已不知去向,但它的故事却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里的人们依据它原来的样子,制作了现在的查汗苏力德。 ?

  这里每年都要举行春夏秋冬四时大祭,但每逢农历辰年十月初三,则要举行查干苏力德威猛大祭,这是规模最为宏大,气势最为隆重的祭祀。

  蒙古人说:“查干苏力德立在哪里,哪里就是自己的故乡。”无论多么遥远,在祭祀查汗苏力德的时候,四面八方的蒙古人,身着节日的盛装都要回到这里。

  在离查汗苏力德不远的地方,一个不大的蒙古包内有木华黎塑像,他直立的身姿,脚踏大地,目视草原,遥望着查干苏力德。世代跟随木华黎的畏兀儿沁部落,出于敬畏,他们从不愿意直呼木华黎的本名,而冠以一个崇高的称谓“金肯巴特尔”。

  在蒙古包外,沙葱苦菜在没有雨水的春季,稀稀落落长了出来。同行的鲜然姐姐突然惊喜地说道:“这里的马兰花开了!”我低下头,在一片沙地当中,马兰花果然舒展着身姿,虽然仅仅是两朵。

  纯

  乌审旗是寂寥的,宽大的。行走在路上,周围的景致不停地复制,像是相机里的慢镜头,它有着充足的曝光。这里混居蒙古族、汉族,两种文化缝合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文化,纯朴的民风,自由的呼吸,是这里的一大特质。

  本土民间艺人朋苏格脑日布在音乐之路上不断探索,创制长120公分宽10公分,有4根琴弦的乌审古筝,并创建了乌审古筝展览馆。他成功培养了50名尖子学员,活跃在全国各大舞台上,让乌审古筝在原有古筝的基础上焕发了青春,有了更强的音乐表现力。

  在书敖包的后边,有一座漂亮的博物馆,吸引着我们。它的设计大方得体,里面淡黄色的灯光柔和温暖舒服,非常适宜参观阅读。这里收藏了大量的蒙文图书,蒙文字画,众多作家的原始手稿,还有一套400多本的新版《甘珠尔经》。

  若大的博物馆仅有一个工作人员,显得有点儿空荡。在攀谈中得知,这个博物馆竟是面前这个工作人员凭一己之力建造的。从建筑的设计、书籍的收集整理、到资金的准备。我们以为他是当地的文化名人,没有想到,他说:“不好意思。我没有文化,看不懂这些,我就是喜欢书,把这些书都收集了起来。”这个长相憨厚的蒙古人,汉语说得不太流利,一脸憨笑地看着我们。我惊奇地看着他,一个普通的牧民,居然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当我問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书,在我眼里就是一个珍宝。我从来不扔书、不扔有字的纸片。后来攒得多了,家里放不下了,我就想把他们放在一个大房子里。”听着他质朴的言语,只因一个喜欢,便执着于此,二十多年的心愿,让大漠飘进了书香。

  他微笑着告诉我们:“昨天席慕容来到了这里。”身处大漠中的书敖包,已经漂洋过海传递了生命的信息,像是生命的密码寻找到了自己的知音。我们只能轻轻地遗憾,此生擦肩而过,但席慕容的声音气息却留在了这里,能与心中的偶像在这里有一个交织点,我已很知足了。鲜然姐姐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作为资深书虫,一定要和这位牧人合影留念,绽放的笑容为自己读书喜书的坚持找到了动力。

  这片空旷的土地上,建造这样的图书馆费时费力,稀少的人烟对它的存在更是一种无言的挑战,从经济角度来说回报几乎为零。但这些可敬的民间人士,仍将大把的资金投入到音乐、书籍,通过自己的理解,将曾经有过的人文精神传扬给后人。

  行走在这片阔大的土地上,没有车就无法抵达的行走,给予了我无数新鲜。一遍遍挑战生活堆叠起的欲望,它的不喧哗直抵内心。原色的生活,单一却不单调,多姿却不浓烈。瞬间我理解了生命中的一种状态,如朝圣的人、攀登珠峰的人,挑战生命极限的人、灯下苦读的人,他们在人们的不解中还原着生命的本真。执着于心的纯净,享受到原色带来的丰裕。

  这一份浓重的思考,是乌审旗之旅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庆幸让我又一次拥有了发芽的心情,欣喜于春天带来的温暖。

  高娃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15期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学员。曾在《鹿鸣》《延河》《六盘山》等发表作品。出版个人散文集《阳光下的苏鲁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