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文化馆,广东 肇庆 526040)
一、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存在的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获取文化资源的方式日新月异,文化馆作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其服务模式、服务质量、服务效率需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各级、各地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方面存在规模不均衡、资源不对等的区域性差异,某些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上略显不足,且与实际需求的差距越来越大,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文化惠民方面有些文化馆往往被动地开展工作,仅满足于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缺乏服务精神和创新动力。当前各级文化馆都推出了文化惠民为主题的各种节目、活动,但若仔细审看,就会发现这些演出、活动很多都内容单一、形式陈旧、覆盖面狭窄,试问在数字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文化产品如何能够脱颖而出,又如何担得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呢?没有创新精神,没有文艺情怀的文化服务,无论数量上有多少,也只能是工作报告上的统计数字而已,既不能吸引群众参与,也不能树立文化品牌,更没法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最终只能导致文化馆业务边缘化,影响力亦逐渐弱化。
其次,在艺术培训方面,固守传统的开班授课模式。虽然是公益培训,但是在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渠道等方面更不上时代,尤其是无法有效采用数字手段,开展线上培训业务。在当前这个特殊时期,很多文化馆都被迫开展起了线上文化培训业务,但很多文化馆只是把程式化的培训课程录播后照搬到官方线上平台而已。这种被动、仓促“上线”的方式缺少了面对面的临场感和氛围,加上教师的不适应,使整个课程显得生硬、呆板,既不能享受数字媒体带来的流量红利,又丧失了文化馆扎根群众、贴近群众的特点。在线上视频、直播平台大行其道的今天,文化馆的这种“老式”数字文化服务模式亟待革新。
再次,文艺精品的创作一直以来是文化馆的核心任务和重点工作,不少文化馆都专门设有创作部门,但创作的优良作品较少。推动群众艺术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些精品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现代文化的载体,能否打造能够深入人心的群众文化作品精品是衡量一个文化馆硬实力的重要指标。但是近年来,文化馆创作文艺精品更多的为文艺评选服务,成为获取职称、业绩的手段,逐渐脱离了群众,远离了文艺作品赖以生存的土壤。没有拿得出手的精品,或者作品得奖之后就大功告成,文艺展演应付了事,轻视作品后续的推广工作,是很多文化馆运营中常见的弊病。
最后,除了一般的群众文化工作外,不少文化馆都承担了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的职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的传统民间技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包括非实物性、区域性、标志性、传承性和活态性。非遗工作跟群文工作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同时又可以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少看到两者成功结合的例子。尤其是那些濒临失传的民族技艺和民间项目,更应该搭上群众文化活动的顺风车,产生既有传统文化内核、又融入现代文艺元素的文艺精品和活动。
二、提升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策略
对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足的问题,文化馆人应该积极应对,认真剖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一)文化馆人要树立品牌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
群众满意应当作为衡量文化馆服务工作、服务效能的第一标准,也应当是文化馆品牌建设的出发点。要做到群众满意,除了依靠上级指导,还必须建立群众反馈长效机制,让文化馆运营策略、业务方向有据可依、有路可寻。把调查问卷作为活动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每一场演出、每一次活动后,认真收集并研究群众评价,对质量不高、群众反响差的项目要坚决淘汰,宁缺毋滥。上级在考量文化馆业绩时也不能只看数量、场次,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因为如果能够善用网络新媒体、新平台,做一场精品活动的社会效益要远大于做十次传统节目。这样文化馆人才能放下负担,集中力量树品牌,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二)要紧跟时代,深入开展数字文化馆建设
在我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的背景下,数字技术、互联网应用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文化馆人必须加强互联网思维,适应技术进步和时代发展。比如在开展线上文化培训方面,既要提升培训内容质量,又要抓紧各大互联网直播平台兴起所带来的机遇。要充分利用第三方网络平台的流量红利,把自建线上平台数字服务上升为文化“云”服务。除此之外,很多文化馆经过长年累积,培育了一批文艺培训方面的骨干人才,他们有的来自志愿者群体,有的来自基层文化馆、站。各级文化馆可以在这些骨干当中选拔少数能干、肯干的人才,给予技术上、资金上的支持,打造并推出属于文化馆自己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红”队伍。(三)完善文艺创作体系,明确文艺精品创作必须能够为群众服务的工作导向
过去,文化馆在精品创作时多以各个奖项的参评为出发点,以获奖证书为目标,最终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难以将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是文化馆文艺精品创作体系的缺陷。应当明确,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文化馆在工作中首先要保障基本文化服务,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公益性、均等化、覆盖城乡的基本导向。这就要求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和职称考核体系,不仅重视精品获奖情况,还要把文艺作品尤其是获奖精品推向社会的力度和广度量化并作为考核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制度引领作用,调动员工积极性,真正给文化馆文艺精品创作的发展指明方向。(四)抓住文旅融合大趋势,打造地方特色文旅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特色文化的载体,而文化馆工作又跟当地的政府资源、文艺资源、非遗传承人密切相关,如果能够将各类资源充分融合,打造集地方风土人情、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既能够活化当地非遗项目,又能够提升文化惠民的层次,还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当然,这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还需要熟悉地方特色、人文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优秀人才队伍来策划、实施工作,对整合后的项目进行提升,最终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三、提升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实践——以肇庆市文化馆为例
为践行“公益服务,文化惠民”的宗旨,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发挥地级文化馆的引导示范作用,肇庆市文化馆通过实践,树立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和文艺水平的文化活动品牌,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并逐渐走出一条文化活动品牌化、文艺精品创作系统化、文化培训数字化、非遗保护与社会资源联动化发展的路子。(一)在文化惠民方面
肇庆市文化馆组织的大型惠民项目“百姓大舞台”已经在地开展了近十个年头,目前已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品牌。文化服务通常具有体验式、参与式、即时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提前给群众提供一种关于文化服务项目的正确的认知导向,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树立品牌项目能够很好的达到这种目的,从而更能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肇庆市文化馆在发展中能够充分地把握群众需求,积极拓展区域文化服务范围,以民俗文化为基础利用各大节日窗口,抓住劳动节、国庆节等法定假期以及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的时机开展“百姓大舞台”文化惠民活动,既提高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又弘扬了传统文化,提升了品牌活动的群众口碑。肇庆市文化馆近年来还主办、承办了“同饮一江水”、广佛肇清云韶原创音乐展演、“群文之光”展演等品牌活动,这些活动中涌现了一批文艺精品,通过创新文化服务机制,加大力度推广获奖作品,把这些精品也推上了“百姓大舞台”,成为了常规惠民节目。未来肇庆市文化馆还要打造越来越多的文化品牌项目,承担起弘扬肇庆地方特色文化,挖掘优秀文艺演职人员,搭建群众文化艺术交流平台,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任务。(二)在培训辅导、非遗保护和联动社会资源方面
肇庆市文化馆应用数字化手段开展了云公益课堂、百姓课堂、广场舞骨干培训班、“结对子种文化”品牌培训等活动,其中云公益课堂聘请了全市知名专家及高校教授参加录制,包含音乐、剪纸、美术、舞蹈四个板块,这些网络课程在去年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联动社会资源方面,肇庆市文化馆与广东某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调研团队进行了非遗项目交流合作,联合肇庆市几家中小学,开展了“非遗少年说——首届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演讲展示”等非遗进校园活动,2020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之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怀公益热忱做文明市民——省级非遗传承人遵守行业规范先进事迹分享会”等活动。并加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创联盟”,组织作品参加了各大省级文创展,大力加强了非遗活化利用;在与旅游资源联合方面,肇庆市文化馆与当地的多彩肇庆游全域数字文旅手机服务平台策划、开展了《走近肇庆非遗》直播活动,以及“践行工匠精神,弘扬端砚文化”线上故事分享会,近期还准备开展《小城大匠——肇庆传统工艺系列微视频》拍摄制作项目。以上非遗活动充分利用了数字平台和先进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整合当地的文化、旅游特色资源,并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推向社会。这是地方谋求非遗工作实现突破的捷径,也是未来文化馆工作的重点方向。
四、结语
总之,面对新时代、新环境,各级文化馆需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拓展文化服务方式和渠道,深入开展文化惠民、艺术培训、精品创作、非遗保护等工作,切实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