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文化馆,浙江 宁波 315000)
一、前言
艺术科普都是在讲故事,说的无外乎是人物、情节和情感性的文字,和艺术本体都是无关的,这是所有想严肃科普艺术的人都会面临的棘手问题。真正学习艺术和艺术史是靠高校和专业书籍,而这两项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和金钱的活动,知识是等值的,即便有人将完整的美院课程录像放出来,真正看的人也不会太多。所以艺术科普要么是在自说自话,要么就是偏向服务性的文章。艺术和民众的关系总是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它们总是站在展厅彼此的两边。艺术普及是一个全社会性的活动,是系统性的前进,只能说民众艺术水准到达了什么情况,而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被提出,只能细碎的一点点前进。“每个人都应该懂点艺术”,可能是艺术科普工作者除了解决个体群体问题之外,面对真正的其余大众唯一能够为他们带来的帮助。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优化改良培训和文化艺术宣传工作
文化馆主要的业务是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培训、展览、讲座、演出等的举办,主要职能就是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在模式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在人员构成上,一部分编制人员,加一部分编外人员,编外人员属于第三方文化公司,政府公开招标,文化公司来运行这个项目。这样做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文化普及工作的效率,还可以加强宣传工作的有效性。三、优秀传统文化依托,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毋庸置疑的说非物质遗产文化的存在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如果说我们的世界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世界将缺少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国家也会缺失掉那份属于我们自己的骄傲,在奥运的开幕式上不会有水墨的点缀,昆曲的婀娜,那么这个世界会剩下什么?当然是死寂般的空虚,所以我们作为和人民交接的文化馆有着属于自己的义务在民间搜寻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那些具有历史特色的遗产将这份遗产发扬光大,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义务。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作为依托是我们不可推脱的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是非物质,在于它的精神性和文化性,我们所要传承的,更多的是这项遗产本身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在才得以在它们的熏陶浸润下成为今天的模样。民族文化带来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是在那个国家或者地区都是珍贵的、不但拥有十分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与此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由命令和行为继承的一些文化遗产正在消失,许多传统技能正处于灭绝的边缘,大量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有价值的物品和材料被遗弃或丢失,滥杀滥伤和过度发展的现象正在蔓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四、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普及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为政之要,为在得人;育才造土,为国之本。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第一要素,没有各类人才的风云际会,就不会有经济社会发展的风起云涌。要大力挖掘、吸纳、用好各方面优秀人才,持续为人才工作注入“源源活水”。建立紧缺“人才需求清单”,精准定位人才目标,畅通“人才雷达”,扫描“人才地图”,从国内国外、域内域外勘探“人才资源”,下好选才“先手棋”。树牢“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人才理念,出台引才爱才强有力政策,提升本地硬件条件,打造一张“亮丽的名片”,吸引人才的“关注度”。以实用为本,不过于追求人才“帽子”、头衔,不拘泥于用才形式,研究探索灵活多样的柔性引才模式,实现智力共享、成果共享、收益共享。“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营造舒心、暖心的良好生态,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发挥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工作机制,不断强化人才“贴心”服务举措,让领导干部当好人才的“知心人”“勤务员”,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度”。要设身处地的为人才着想,给予人才发挥才干的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关怀,让人才愿意来、不想走,真正发挥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实效,为带动“十四五”开局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持续严管厚爱,健全政治激励、工作支持、待遇保障、生活关心、心理关怀的政策措施,完善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等激励政策,充分激活机构、人才、市场、资金良性链条互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主动当好人才的“店小二”,为他们提供“保姆式”服务,让他们有“万物霜天竞自由”的温馨感和舒适感,更要充分保障引进人才的各项待遇,做好“内外”人才有效衔接,增强本地人才“合力”,实现合作共享、共同发展的双赢模式。五、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实现群众艺术活动创新发展
艺术属于人民大众,服务于人民大众这个前提,我不认同。但专家对民间爱好者持鄙视态度,我认为也是不好的做法。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句话不是白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在里面。什么叫高于生活?高于谁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高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德剧《莫扎特》中,莫扎特从小就被宫廷贵族看中,希望他能成为宫廷乐师,为王公贵族进行音乐创作。亲王给出的理由是——普通民众哪懂得什么音乐和艺术?你如果投身民间,为民众创作,只会淹没你的音乐才华。亲王的说法,在我们现代看来,属于典型的阶层歧视,看不起底层民众。但如果代入到当时的年代,就不难理解了。莫扎特生于1756年,那个年代的欧洲,底层民众裤子都穿不上呢,你指望他们有艺术修养和音乐欣赏的能力?的确太难了。那个年代的音乐就是为贵族服务的。宫廷里的乐师多如牛毛,艺术的根源是思考,艺术作品是思考之后的一种具现方式。思考,需要温饱作为前提。温饱解决之后,还要有足够的眼界,接触足够多的事物,再加上有一定量的时间进行反思。才能有所感悟。然后,再经过足够的专业训练,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而欣赏和感受艺术作品,就算没达到艺术创作者的修养水平,至少也不能差太多层级。除非艺术可以大范围娱乐化,否则它总是小众冷门的。因为艺术要唤醒的是思考,要求的是学习。而普通大众往往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思考和学习的。
那么,艺术是娱乐的吗?艺术和娱乐的重叠度不是确定的。艺术的本质应当是为体现作者的所思所想,这种体现通常可以激发观者的思考。所以艺术的出发点不应该是为娱乐服务,它甚至不是为了表达美而服务。因为如果持有某个特定目的去迎合某些群体去创作,这本身就干扰了创作自由。(上文提到的莫扎特时代的宫廷乐师虽然是为服务贵族而创作,但创作内容和灵感并未受到过多干预)所以艺术刚好是娱乐的这种情况,几乎不会出现。娱乐的特色就是几乎不用动脑子,几乎不需要学习积累就可以获取快乐。与艺术的出发点正好相反。说到这里,我对于“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这个说法的看法已经阐述完毕。艺术可以不为任何人服务,它不必怀有“服务目标”这样的目的性。
以大众需求为导向的,那叫商品。有时候大众需求和艺术价值是有重合的,但这并不能说明艺术是以大众需求为导向的。也并不意味着,艺术价值不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因为艺术的目的是为了引导社会的价值观走向。
六、结语
美国某学者曾经说过:艺术教育使人们不仅能够理解艺术本身,而且能够认识和理解艺术背后的社会文化,精神和价值。这样,与艺术相关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可以更容易地传播和广泛认可,这必然会促进人们具有共同的社会文化,精神,价值和话语权,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一般来说,作为创新者和潮流引领者,艺术始终站在每个时代的最前沿。通过艺术教育,我们可以借助艺术思维方式和艺术品独特的诠释范式,了解社会文化思潮,与时俱进,全面地冲击古老而陈旧的社会观念。
更加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以观念的更新,观念的创新,用新的眼光,新的方式重新发现和改造世界,促进艺术发展。我们应该促进社会进步。对民族而言,艺术教育是传续民族精神的瑰宝,是积淀民族文化的法宝。艺术和艺术教育天生与民族和民族文化血脉相连、水乳交融。艺术和艺术教育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提升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品味,锻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之魂。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