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一、前言
在华留学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媒介,也是留学派出国与中国共同拥有的宝贵资源。作为一种具有双重属性的文化个体——他们既是中华文化的接受者,又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来华留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地文化传播与互动的桥梁,成为我们潜在或现实中的文化传播使者。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留学生同样可以成为传播传统音乐的使者。若能让来华留学生接受传统音乐的熏陶与浸染,必将能够对传统音乐的对外传播起到不小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国传统音乐对在华留学生的传播尚未形成体系,在传播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大体了解了中国传统音乐对在华留学生传播的现状,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在传播过程中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的路径与方法,为优化中国传统音乐对在华留学生的传播提供参考。
二、中国传统音乐对在华留学生中传播的现状
1948 年,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于《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就是著名的5W 传播模式。作者借鉴了拉斯韦尔的5W 模式,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受众群体”以及“传播效果”这五个方面考察,对传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作了总结。(一)传播主体:理念意识薄弱传播未成体系
中国传统音乐是以“点”的形式出现,由中华文化的传播辐射带动,是一种辐射式的传播,但这些“点”往往散落在课堂传播、活动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各种传播模式中,尚未“以点带面”,形成一套完整而成熟的传播体系。这反映出的正是目前中国传统音乐对在华留学生传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传播理念与意识的薄弱。传播主体尚未意识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以及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二)传播人才:师资力量匮乏资源分布不均
师资与资源的匮乏是中国传统音乐对在华留学生传播面临的又一问题。目前国内还没有培养专门从事留学生音乐教育人才的专业与体系,大部分传统音乐相关课程的教授均由汉语教师完成,但大多数汉语教师非音乐专业出身,缺乏音乐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育经验,在音乐知识传授的准确性与专业性上略逊一筹。另外,一些语言类艺术类院校其本身具有培养音乐艺术人才的优势,在留学生的音乐课程教授以及相关活动组织上能够借助自身优势,实现音乐人才与教师资源的流通。但一些理工类院校的情况则由于缺乏专业的音乐人才与师资,在传统音乐课程的设置上,音乐文化活动的组织基本空白。
(三)传播渠道:课堂教育为主略显刻板单一
目前中国传统音乐对在华留学生的传播主要有课堂教育传播、校园活动传播、新兴媒体传播与人际传播几种基本模式,而这其中,课堂教授模式无疑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绝大多数留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都来自于课堂教学。相比之下其他几种传播模式——校园文化活动相比于课堂教学在留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所占比重要小得多;大众传播与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现代传播模式兴起时间较晚,单就传统音乐的传播这一点并未在留学生中产生大规模的影响,只能作为留学生凭借个人兴趣在课余时间主动获取传统音乐的一种便捷方式;而以“点对点”为主要模式的人际传播或表演空间传播等,带来的传播效果更是微乎其微,这就使得传播音乐的传播渠道较为局限与单一。(四)传播内容:民间音乐为主形式大于内涵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音乐对留学生的传播内容大多集中在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以古筝、琵琶、二胡、葫芦丝等为代表的传统民族器乐以及耳熟能详的民间歌曲等,传播内容大多属于“民间音乐”范畴,其他部分几乎少有涉及。另一方面,传统音乐对在华留学生的传播往往流于形式,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传播。(五)传播效果:形成短期效果程度参差不齐
作者在与留学生深度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课堂上学习过的内容还是实际观看过的演出,抑或是参加过的种种活动,很少有留学生能够复述出完整的内容。由此可见,目前传统音乐的传播普遍以形成短期效果为主,很难形成长期的,积累性的影响与效果。此外,在华留学生群体的构成较为复杂,他们往往在国籍、年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且其本身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与关注程度也大不相同,因此面对传统音乐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与理解,导致传播效果产生差异,参差不齐。此外,不同高校所拥有的师资与资源也不尽相同,这也对传统音乐传播效果的差异性产生了影响。三、中国传统音乐对在华留学生中传播的路径
作者综合以上中国传统音乐对在华留学生传播的现状及问题,在已有传播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创新性的路径与方法,希望能为中国传统音乐对在华留学生的传播提供参考与帮助。(一)培养“专业型”传播人才
鉴于目前中国传统音乐对在华留学生的传播缺少专业人才的现状,作者认为可以专门成立“音乐国际教育”专业,以培养这一方面的师资与人才。若能建立起“音乐国际教育”专业,那么此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既能掌握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又懂得一定的音乐传播与音乐教育的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的从事对外音乐教学的人才。另外,在目前缺乏对口的专业人才的情况下,汉语教师正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对在华留学生传播的主力军,因此,提高对外汉语教师及人才的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二)拓展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
作者认为未来传统音乐对在华留学生的传播仍然应该以课堂教育为主导模式,但目前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略显单一,亟待创新与拓展。首先,应该将中国传统音乐这一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单独提出,建立独立的课程体系。应着重强调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的重要性,确定其在整体中华文化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实行学分制;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一方面,应注重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的挖掘,注重留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实践体验式的传播,让留学生亲身学习掌握一项传统音乐的技能。在课堂形式之外,传统音乐知识讲座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让留学生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的方式。高校可以定期开展这类讲座或讲堂,邀请专业的音乐教师或专家前来讲解,使知识讲座模式常态化。
(三)丰富校内外文化活动的形式
目前高校为留学生组织的各类传统音乐活动,大多以“观赏”为主且形式单一,忽视了留学生的实践体验。因此,高校应组织更多的以留学生为表现主体的活动,以此促进留学生更多的体验参与。另外,要丰富中国传统音乐对在华留学生的相关传播活动,积极充分地利用社会文化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以北京为例,作为首都与全国的文化中心,无论从文博设施的数量与质量上看,还是从文化艺术演出市场的水平与规模上看,都为传统音乐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资源。
高校可以根据传统音乐相关展览或演出的时间,定期统一组织留学生去观看,让留学生能够“走出”校园去感受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弥补校内传统音乐师资与资源不足的方式之一。
(四)推动资源的流动与共享
利用现有的传播人才与资源,积极推动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是解决目前传统音乐传播中资源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首先,一些以艺术类见长的高校可以联合起来,汇聚具备传统音乐基础技能,传统音乐教学经验,跨文化传播相关经验并且愿意致力于传统音乐对外传播的的师资与人才,组成传统音乐传播志愿小组,深入各个高校(特别是在传统音乐方面缺乏师资与资源的理工类高校),为传统音乐对在华留学生传播的一系列活动提供指导与帮助。
此外,组织“传统音乐高校巡演”系列活动也是很好的促进高校间资源共享的方式。那些有能力组织传统音乐演出的高校可以派出自己高水平的演出团体展示丰富多彩的演出内容,到不同的高校以留学生为主要的观众进行“巡回演出”。若传统音乐演出能在校园间“流动”起来,不仅能够解决传统音乐演出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让更多的留学生有机会观看演出,还能够促进高校间文化交流平台的搭建。
四、结语
从目前中国传统音乐对在华留学生传播的现实状况来看,传播中存在着传播未成体系、师资资源匮乏、内容渠道单一、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从培养“专业型”传播人才、拓展课堂教育模式、丰富校内外文化活动以及推动资源的流动与共享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路径与方法,希望能为未来传统音乐对在华留学生的传播提供建议与参考,以期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推动中国传统音乐乃至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