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蒙古族舞蹈教学中的“力量”与“形态”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2471
廖盼文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广东 佛山528231)

一、引言

对于我国的每一个民族舞蹈来说,它们的动作都是通过舞者一定的身体发力来完成的。并且在整个舞蹈的表演过程中,还需要舞者能够十分协调地运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舞蹈中的各个动作,都需要有精确完美的发力力度。特别是在蒙古族舞蹈中,由于舞蹈动作多变,旋律快慢结合,就更需要舞者能够舞蹈动作发力幅度准确,身体动作能够有一个很协调配合。因而在蒙古族舞蹈中,掌握好舞蹈中的“力”与“形”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真正的学好蒙古族舞蹈,才可以完美地表达出舞蹈中内部潜在的舞蹈情感和文化价值。下文也将会从“力”与“形”的角度,深入全方面的分析蒙古族舞蹈。

二、蒙古族舞蹈中“力”与“形”之间的关系

蒙古族舞蹈在展现传递舞蹈情感的过程中,离不开“形”与“力”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形”是舞蹈的外在表现形式,“力”是舞蹈的内在运动方式。“形”,是蒙古族舞蹈中的舞蹈体态和舞蹈肢体语言。通过身体的部位发力,呈现出舞蹈的不同姿态。力的大小不同,最后呈现出来的舞蹈形态也会不同,发力幅度不一样,最终表现的形体体态也各有各的特色。比如绕肩和揉肩这两个动作,虽然发力的部位都是身体同一个部位地方,但是因为发力的方式不同,所以最终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舞蹈形体。软手动作和曲臂动作,虽然也都使用了手臂的力量,但是软手动作呈现的舞蹈形态比较偏向缓和轻柔,而曲臂动作所呈现的舞蹈形态,具有力度,看上去具有一定的力量和棱角。这是因为软手动作的发力方式比较平稳,而且是不间断发力的发力方式,而曲臂动作的发力方式则迅速干脆,甚至过程中还有间断。

  “力”和“形”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只是体现在通过力的不同,展示不同的舞蹈形体,更是体现在形体的外部艺术表现形式上。通过不同的蒙古族舞蹈形体,能够传递出不同的舞蹈情感内涵和舞蹈背后代表的文化价值内涵。因而在蒙古族舞蹈中,当地的民族文化风俗和人文特色,能够更好地丰富“力”与“形”的关系,使得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进而能够更加充分完美地呈现出蒙古族舞蹈内在艺术价值和传递的审美特点,凸显出蒙古族舞的艺术特色。

三、蒙古族舞蹈中“力”与“形”的协调

“力”与“形”这一对关系,在蒙古族舞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相互协调也相互影响。同一个“力”,可能会呈现不同的外部形体。而同一个外部形体,也可能使用了不同的发力方式。比如蒙古族舞蹈中的跨步动作,可以通过步伐移动和脊椎的力量这两种不同的发力方式来完成。但不管是哪一种发力方式,都离不开舞者身体的协调作用。只有通过舞者身体协调各个发力部分,最终才能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一样的舞蹈效果。

  蒙古族舞蹈中的“力”与“形”是相互协调的关系,并且同一种外部形体也很有可能对应多种发力方法。比如跨步的左右摆动既可以依靠步法移动来实现,同时也可以使用脊椎的力量来完成。如果在舞蹈过程中,失去舞者身体的协调与配合,则会使整个舞蹈混乱无章,导致舞蹈动作的不协调、不连贯,会导致整个舞蹈看上去十分僵硬,也就使蒙古族舞蹈失去了它原本应有的美感。

  蒙古族舞蹈的“形”不只是指舞蹈的形体,也体现在舞蹈文化风俗上。不同的民族舞蹈,舞蹈的风格都会伴随有当地的风俗特点,都会蕴含当地民族的历史文化。因此对于舞蹈的“力”与“形”,不应该仅仅只是停留在发力和舞蹈的形体上,也应该结合蒙古族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价值。在蒙古族舞蹈的具体教授过程中,应该先对整个蒙古族舞蹈进行拆分练习。教师讲解分析单个舞蹈动作的状态,同时学生向演示出标准的示范性动作。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动模仿,学生在不断的模拟训练中,加深对蒙古族舞蹈动作的理解。接下来则是对蒙古族舞蹈动作的形态进行不断思考,从而可以初步呈现舞蹈的“形”。因而在学习蒙古族舞蹈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把握好“力”与“形”的关系,能够在舞蹈表演中协调运用,通过不同的舞蹈形态掌握正确的发力方式,以此最终呈现出具有美感的舞蹈效果。在协调运用“力”与“形”基础上,则应该进一步感受舞蹈传递的情感,掌握舞蹈动作的神韵。学习者只有充分了解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才能更好地传递五导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展现舞蹈的形态神韵。

四、蒙古族舞蹈语汇的训练及要求

(一)从肢体训练到肢体解放

蒙古族舞蹈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肢体训练。通过肢体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动态和形态特征。在蒙古族舞蹈中,最鲜明的动态特征就体现在肩臂和腕上这三个部位上。因此在学习蒙古族舞蹈的时候,舞蹈教师需要会特别频繁的训练学生肩,臂,腕上这三个部位的肢体动作。

  蒙古族舞蹈的“肩功”总共分为六种:柔肩、弹肩,抖肩,耸肩,甩肩、谈肩。只有脚踏实地,从单一的肩功训练入手,掌握好舞蹈的每一步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每一种蒙古族舞蹈的肩功,才能系统完整的学习好蒙古族舞蹈。同样,在练习臂腕训练的时候,应该从单一的练习臂腕动作开始,比如从提压腕开始,追求一步一个脚印,从零开始,打好每一步的舞蹈基础。学生在注重训练每一个舞蹈动作的时候,也需要感受舞蹈的肢体体验,从而能够感悟舞蹈的内在表达情感。比如对蒙古族舞蹈中的柔肩元素的审美体验,应该是充满质感的,动作慢而幅度大,通过肢体幅动,慢慢从现出一种连绵不绝的波浪状的视觉效果。而弹肩和硬肩则完全不同,不仅发力快,而且动作幅度小,呈现出一种干脆利落的视觉效果。

  比如蒙古族舞蹈的学习典范《蓝蓝的天》这一支舞蹈,从音乐响起到结束,都能够使每个观沉浸在表演者的舞蹈表演里,感受到舞蹈所要表达的内容和通过舞蹈所想传递的内容,能够让观者更加感同身受,身临其境地进入到舞蹈作品中。蒙古族舞蹈样式多变,舞蹈动作种类繁多,舞蹈的抖肩动作动作幅度有大有小,从起跳到下跪,无一不体现出舞蹈的律动美和形态美。《蓝蓝的天》的这个支舞蹈,能够让很多舞蹈学习者感受体会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色。

(二)培养舞蹈感觉

在学生充分地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单一动作和舞蹈形体体态之后,舞蹈教师则应该进一步教受学生对舞蹈情感内涵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把握舞蹈表达的情感。这时候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他们能够完成舞蹈动作,还需要要求学生能够带着情感表演,能够全身心的沉浸在舞蹈中。因而这也就要求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蒙族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只有在了解蒙族民族的特点后,才能真正的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外部形态,才能够更好的提高舞蹈的表现力和韵律感。蒙族人民历来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因而带有像草原上民族般豪迈、率真、充满活力的性格特征。于是在学习蒙族舞蹈的时候也应该注重在舞蹈中表达出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同时,舞蹈教授也应该不断地提高生感悟舞蹈的能力,启发学生要在跳蒙古族舞蹈的时候,能够体会到自己就身处在草原,感受游牧民族的生活。比如学生通过在脑中勾画出一个想象中的场景,丰富场景中的内容,在场景中想象蓝天白云,牛羊和广阔辽阔的大草原,然后想象自己身处于这样一种场景,想象自己在大草原时的感觉。

  在蒙族古舞蹈中,最常见、最典型的动物形象就是大雁、马和鹰。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动物的形象,感受蒙古族舞蹈典型动物的神态神韵,以此捕捉舞蹈中的形态神韵。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授舞蹈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现代媒体和网络设备,让学生欣赏一些蒙族舞蹈影视或者是观看一些舞蹈演出,加深学生对蒙族舞蹈的感悟体会。

  在蒙古族舞蹈中,肩部运动轨迹呈现流动性,通过舞蹈动作和脸部表情的有机结合,增加了视觉上的画面感和立体感。而这种动作和表情的结合,其实来源于蒙古族的现实生活和生活习惯,舞蹈背后也反映了蒙古民族当地的文化特色,体现了蒙古民族历史悠久的民族舞的素质。

(三)多元化处理舞蹈节奏

在所有的艺术中,节奏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表演艺术上,节奏显得尤为突出。舞蹈的感情,速度和力度都是节奏的基础。因此在编排舞蹈的时候,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节奏的处理。只有选择一个恰到好处的舞蹈节奏,选择一个适合舞蹈的节奏,才能够使舞蹈基调清晰分明,舞蹈动作具有律动感和节奏感,使整个舞蹈整体更加协调,整体内容显得更加和谐。

  作为舞蹈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的内在表达情感,还需要教会学生掌握多元化处理舞蹈节奏,发挥节奏在舞蹈中的作用,从而能够使学生尽善尽美地展现出整个舞蹈作品。舞蹈肢体动作的训练是学好舞蹈的外在基础,把握舞蹈韵律则是完善舞蹈的内在需求,而舞蹈节奏,能够使整个舞蹈表演提到更全面的完善。恰如其分的把握节奏,设计合适的舞蹈表演节奏,需要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身体,全面地掌握自己的身体,既能在快速动作中瞬间定格,又能快慢结合。

  比如在蒙古族舞蹈中,则需要舞者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很高的把控程度。蒙古族舞蹈舞姿造型多变,旋转快慢结合。需要舞者在快速旋转后,瞬间能够做舞姿造型。这时候动作要干净利落,快慢之间的过渡要顺其自然,做舞姿造型时要十分稳定、扎实。蒙古族舞蹈具有很强的节奏性,巧妙的节奏设计能够使整个舞蹈看上去更加完美丰富,更加完整。

  另外,处理节奏不仅需要关注舞蹈的自身特点,同时还应该培养自身的音乐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得整个舞蹈节奏更加丰裕充实,增加舞蹈表演的丰富性和多变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