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县电影发展有限公司,湖南 安仁423600)
一、青春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就是青春啊。小说《动物凶猛》开篇的那一段话:“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孩子…”便让我感叹万千,故乡对我们每一个长大后离家在外的游子而言,都是一个魂牵梦萦的地方,众生都有故事,万物都有故乡。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片头的旁白也有这样一段话:“北京,变得这么快!20 年的功夫,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的更多,也更难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们,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我们将自己过去的记忆悄悄的安放在心中,即使日后远在他乡,也会拿出来细细品味一番。
小说与电影虽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但都会给人一种“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心情,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曾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一种声音或味道就可以将人们带入真实的过去,儿时傍晚田野池塘里传来的片片蛙声、白天家门口小孩的成群打闹声,厨房里飘来的缕缕香气和烟囱里升起的薄薄青烟,这些都是我记忆中熟悉的声音与味道。每个人终究都有着属于一个地方的珍贵青春记忆,有着一股强烈的热血劲头。每个人的青春在时间轴上都是固定的节点,但是会因为每个人的不同而发散出各种光芒,我们这代人比如:打架都是小打小闹不敢上砖头;旷课,一定会找个合理的借口;追女孩,会偷偷写信不会明目张胆。每个人终究会经历懵懂、敏感、彷徨、叛逆、躁动、虚荣,天真还未走远,成熟却又蹒跚而至。当我们回忆青春的时候,时间带来的变化慢慢在摧毁了我们的回忆,我们甚至不能确定什么是真实存在过的,什么是自己凭空臆想出来的。稍不留神,青春就已落在时光的尘埃当中,分不清真实与虚幻的我们手足无措,怀念起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每个时代都有每代人的独特青春记忆,个体从时代产生于时代,是那个时代最鲜活的写照,对于电影中的“马小军”而言,在北京大院里成长的斑斓岁月就是他最难以忘怀的那段青春,父母教育时会说“你这样会犯错误”,追女孩许诺时会说“我向毛主席保证”,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语言氛围。野蛮成长的年代,挥洒不尽的荷尔蒙,肆意妄为的青春。当人们讲述青春故事时,很可能是已经被大脑加工过多次的回忆,而这一切都源于那浓烈的、纯真的、浪漫的理想主义。记忆可能模糊了真实与幻想的界限,但一首老歌,一件旧物,一个场景,都能迅速回到那个青春时代,既陌生又亲切。青春的日子未必阳光灿烂,却异常的浪漫。
二、虚实
小说故事开始于倒叙,三十岁后的“我”参加一个中学同学的聚会,“当一个个陌生男女走进那个房间,笑容满面地彼此握手,特别是听到其中有一个人叫出我的名字,我有一种脱离现实的感受”。在聚会上大家通过一个个名字的道出,开始回忆起那激昂的青葱岁月,那充斥着肆无忌惮,但内心却又无比的空虚的岁月,没有我们现在的规矩束缚和对未来的迷茫不安。浑浑噩噩的日子与被框定的未来,他们所能做的在这美好的时光里尽情的浪费挥霍这激情的岁月,用最直接的方式去释放自己的青春。王朔说这本书是写给同龄人看的,其实更能产生共鸣的是那些已经逝去了这段记忆但是又时常忆起这段记忆的成年人。因为王朔将他们在少年时代的隐私、冲动、叛逆、性幻想全部曝光了,电影是以第一人称的旁白按故事顺叙播放,中间穿插和反转,前面的青春记忆用的是浪漫的暖色,而成年后则是黑白影像。这也暗示着一代青春的结束,青春终究还是美好的,正如影片中的那个长镜头——“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电影最大的手法就是“我”的“自我怀疑与质问”,这种叙述风格给读者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理性的去思考这场青春。青春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即便年龄不同地域不同,但是每个人的青春大体还是相似的。电影中的男孩那种贪玩调皮、对女孩的青涩情感、倾尽所能想讨好女孩但却不知如何相处、对性的幻想、告白、冲突、被孤立、长大后又相聚的各种感情都体现得恰到好处,看似松散无章法却利用时间线串起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谈及自己的电影时,姜文说:“我不能发誓要人老老实实地讲故事,可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地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得头脑混乱,真伪难辨。”他悲哀的发现根本无法还原真实,记忆总是被他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他、背叛他,把他搞得头脑混乱,真伪难辨。电影毕竟不同于小说,一闪而过的画面容易让人错失细节。王朔的小说对内心的剖解更加细致,已成年人的视角去回忆青春岁月的故事。故意将遗忘和记忆交织在一起,虚虚实实,却充满了艺术感。
三、欲望
看完小说和电影后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王朔与导演姜文,一个敢写、一个敢拍。或许在我们的文化中就有着谈性色变的历史,无论是一直被误解的《金瓶梅》,还是那亘古不变的“你是爸妈捡回来的”似乎都在逃避谈论“性”这个话题。于北蓓和米兰是马小军对性的认识的两个体现。于北蓓是第一个遇见的个性鲜明的女孩子,但她看起来是放荡和低俗的象征,毕竟她跟任何人都可以嬉笑,甚至于给“我”上过一堂最生动的思想政治工作课。当“我”第一次用自己配的一把“万能钥匙”开尽别人家门锁的时候,他从中找到了无比的满足与快乐。于是他变得不亦乐乎,直至当他打开米兰家的门,看见米兰的照片,然后笑逐颜开,因为那一刻他就恋上了这个照片上的女孩不能自拔。他顽固认为米兰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女孩。当主人公真的遇上米兰,他不断夸大或捏造自己的经历,展现出的是急于表现和成长的心态,这是因为他希望被肯定被崇拜,此时他正在经历从对世界的认识基于幻想的孩子渐渐变成一个接受现实的男人的过程,所以他给了她们现实载体的幻想形象。他喜欢的是神秘高傲的米兰,把她想象成自己的女神,跟踪、守候、暗恋,甚至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气爬上高耸的烟囱,跌落下来也兴高采烈。这一情节就像雄性动物在发情时会在雌性动物面前显示自己的威力一样,是一种本能反应。他在自己的意识里对米兰意淫,发泄着青春期的性渴望。人都是顽固不化和自以为是的,相安无事的唯一方法就是欺骗。马小军一步一步陷入对性的迷惑与失落之中,当马小军大概感觉到米兰真的把他当做弟弟了,这种现实击碎了他,对米兰的因爱生恨,也是因为他发觉米兰聚焦的重点并不是自己。他开始对米兰用莫名其妙的暴躁和怒吼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他找了很多理由来让自己厌恶她,于是在他的印象里她的身材开始变得臃肿,脸上也多了很多皱纹和暗斑,就连她身上让他着迷的香味也变得臭不可闻,性的美丽外衣一层层的被剥落,当这一切不再美好,就有了想要摧毁它的想法。最后,马小军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去得到米兰——强暴米兰,当反抗的米兰大喊到:“你觉得这样有劲吗?”,“你活该!”,然后马小军转身摔门而去,完成了这件事后,马小军满脸都是狰狞的笑,似乎心中一直以来的刺被拔掉了,对于马小军来说,米兰不过是一场梦,一个青春的符号,它可以是于北蓓的样子,也可以是米兰的样子,无论她在片中说过什么话,穿过什么衣服,是否真的戴了墨镜,是否真的穿了暴露的红色泳衣被马小军一脚踢下水,她始终是个符号,存在于少年模糊的青春记忆里,就像是青春里缥缈的荷尔蒙,年少时我们曾摒弃过的梦,日后竟也开始抛弃我们来。
小说写出来的是人身上那种具有强烈破坏了的动物本能,毕竟这是世间也存在类似的事,文字的趣味在于,它的想象力是超意识形态的。有的时候如果你看文字的描述,真的按照这个方式呈现在影片中了,就奇怪了,甚至让影片的调性不伦不类,但写在书里那种比喻那种描写就贴切很多,这样的文字是拒绝视觉化翻译的。因为它们本身的个性过于凸显了卓越的想象才华。“动物凶猛”,或许可以解读为从保守到开放的过渡时期的青年人无法宣泄的欲望内化成的潜意识,就像久久关在笼子里一下被放出的猛兽,攻击成性。而电影对小说做了这样的一些改编,原因有很多,但我更愿意相信是电影想要通过一些场景、镜头设计去宣传一些正能量,毕竟人作为动物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这也是我对《动物凶猛》和《阳光灿烂的日子》各自题目的一些理解了。
四、现实
“我闭着眼睛往前一跃,两脚猛地悬空,身体无可挽回地坠向水平“呼”的一声便失踪了,在一片雅雀无声和万念俱寂中我“砰”地浅落在水面。水浪以有力的冲击扑打着我,在我全身一朵朵炸开,一股股刀子般锋利的水柱刺入我的鼻腔,耳廓和柔软的腹部,如遭凌迟,顷刻彻底吞没了我,用刺骨的冰凉和无边柔情接纳了我,拥抱了我。”小说最后,“我”从高台跳下了水,一碧如洗的晴空也没能与他身下的水融为一体,水柱刺入的眼睛,口鼻,逼着人挣扎。而在影片的最后,姜文把结局设计的非常富有意味,马小军在一个泳池里想要探头上岸的时候,每次都会被朋友用脚蹬回去,像是正在被孤立和驯服,在经历这些痛苦绝望之后,孤独的他无比怀念之前的那种友谊,可他却再也没办法回去了,无法融入到以前的那个集体中了,曾经荒唐残忍的青春终究是过去了,回忆结束回到现实,整个画面颜色却从流彩的黄色变成了黑白色,成长的滋味如何?或者如凶猛的动物一般,锋芒锐利,在青春岁月里横冲直撞,伤害到他人;又或者如灿烂的阳光一样,激情奔放,在青春岁月里热烈张扬,明亮了人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