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北京100020)
一、前言
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fe,1887-1986),20 世纪美国画家,被誉为“美国现代艺术之母”。初看欧姬芙的画作,你会被她的神秘、强烈、朴素的画法所感动,惊诧于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及创作意象。她将自己对情感、身份、生命、宇宙的思考都包含在了画作中。其中,花卉画和新墨西哥荒漠风景画是欧姬芙整个艺术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两个阶段。她的花儿,形式感逼人,是神秘之花,生命之花;她的荒漠山丘,浓厚而壮丽,是救赎,也是归属。从生命之花到荒漠之丘,作为欧姬芙独特的艺术形象,都是她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和表达,具有很强的疗愈性,值得进一步的探讨。二、意象的疗愈性:以花视人
1924 年,欧姬芙与摄影师兼画廊主阿尔弗雷德·史蒂格利兹(Alfred Stieglitz)结为夫妻。这一年,她开始用放大的视角来画牵牛花、海芋、罂粟花、曼陀罗、山茶花这些日常所见的花。欧姬芙不断重复地画花,她把花画的异常得大,这些被放大的花以微妙的曲线和渐变色,组成神秘而耐人寻味的构图。放大的花卉作为一种艺术意象或形象,已经成为属于她的独特的艺术语言。我们总会试图猜测欧姬芙为什么会不断重复地用放大的视角去表现花卉。对此,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知道的是,放大的花卉作为不断出现在艺术家作品中的一种艺术意象,这绝不是偶然的。对于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各种图像、符号或意象,心理学的解释是,在人类的认知中,人们的思维大多是视觉型的,很多情绪体验的内容本身是前语言的或非言语的,不能通过言语描述出来。而这些不能被言语描述的,或者被压抑的体验,只有借由图像、符号或意象来提取。因此,艺术意像是个人情绪、记忆或被压抑的情感、理想等的呈现。而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意象不仅于此,更是意识与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之间的沟通与对话。
那么,这些饱含着艺术家个人意识与潜意识的花朵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效果呢?我们可以从疗愈的视角来看这些艺术意象。
欧姬芙笔下被刻意放大的花朵的意义,体现在精神层面,即通过激发生命唤起想象,创造出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境界,从而把人带入内容更丰富、内涵更充实的想象空间中。面对这样的作品时,重要的不是艺术家所选择的艺术意象,而是选择背后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意识,更重要的是由此带给观众的无限遐想。欧姬芙更像是借着花朵的外壳将观众带入一个隐秘而不易被察觉的、美丽而纯净的空间。在花蕊和花瓣的映衬下,她巧妙的营造出一个神秘的“开口”,透着这个“开口”,似乎渐渐打开一个内在空间。而这个空间到底是什么?或许是一个花朵的内在精神,或是一个隐秘的女性的内心,又或是一个无从得知的艺术天地,一个美妙的未来世界……
人们站在欧姬芙的花面前,一种无可言说的生命感就这么直接而强烈的扑面而来,它创造出了一个更为新颖更具韵味更富吸引力的神秘境界,使你不由自主地仔细端详起它们。当我们凝神关注花朵时,从最开始所感受到的形式美的享受和花朵的生命力,到对花朵内在精祌的体悟,一步步地,要发现更多不易察觉的东西。而当你发现时,或还在发现的路上,或刚想起要去发现点什么东西,背后的内在动力就是“疗愈”。就像是,看着这朵花儿的时候,好像心里也慢慢绽放出一朵花来。
三、移情的疗愈性:间隙处的理想生活
随着名气愈盛,纽约的喧嚣纷杂、社交需求的烦扰、身体的不适、丈夫史蒂格利兹的背叛、婚姻的痛苦最终压垮了她,欧姬芙患上了精神疾病。当她笔下恣意开放的花朵在展出时,她本人却在医院接受治疗。为了理想的生活,为了找回被束缚的创作灵感,她选择弃纽约而去,奔赴美国西部荒凉的土地。1929 年,欧姬芙来到新墨西哥州,湛蓝的天空、大片的沙漠、广袤的荒原、未经雕琢的景致吸引着她。这一趟新墨西哥州之旅成为了欧姬芙艺术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几乎每年她都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新墨西哥度过。
1949 年,史蒂格利兹去世三年后,欧姬芙离开纽约正式隐居在新墨西哥州的一所砖泥屋中,开始了在荒漠里独居作画的生活。
自从患了严重的抑郁症,欧姬芙变得麻木,甚至失去了对美的感受力。如今她终于渐渐寻回那份感觉。天空和大地如此迂阔,这是欧姬芙一直来梦寐以求的地方。对西部荒凉景色的描绘几乎占有了欧姬芙剩下的全部艺术岁月,是欧姬芙明显区别于前阶段的新的绘画题材,也是欧姬芙最终找到自我归属的一条艺术道路。在日复一日的沙漠烈日或壮丽的荒漠光景中,那些曾经刺痛她的东西慢慢被淡置。这时候,她笔下的花变成了山脉、沙漠、土地、天空、白骨、仙人掌;沉稳的荒漠的颜色取代了强烈、明媚、艳丽、或淡雅的用色。
这在艺术治疗中可以看作是移情体验,即个体将对固有的焦虑对象的情绪和情感转移到艺术化建构的治疗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慢慢修复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间隙。新墨西哥州对于欧姬芙来说,是她的一次移情体验,即是她摆脱世俗的救赎,回归心灵的归属,是她以一种艺术化的形式来帮助自身宣泄和转移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和限制、但并没有消失的心理冲突。
那么,移情的这一过程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起到疗愈的作用呢?
首先,自然风景具有最直接的疗愈人心的力量。她可能会被广袤的荒原、未经雕琢的景致所吸引,可能会被湛蓝的天空、大片的沙漠所感染,可能会被沙漠里的白骨和悬崖峭壁所震撼……这些都可以被称为疗愈因素。总之,这片荒芜的土地给了欧姬芙沉淀下来的时间,并着实地滋养到了她。
其次,艺术过程卷入左右脑,创造过程本身就是具有疗愈性的。她的焦虑和痛苦被转移到了所创作的一系列表现荒漠山谷和悬崖峭壁的意象中。创造这些画面的过程就是艺术家自身解除困扰,恢复平衡身心灵和获得提升的一个行动。
我们无法得知欧姬芙在创作的时候经历了多复杂的心理过程,可能包含了情绪的管理,创伤的处理,身份的认同,意识的拓展,个体性人生阐释等等。但是从最后呈现出来的画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颜料、稳重的色彩、趋于圆润的山脉线条都使得西部景观呈现出超越本身的体量感,她是把自己融入到新墨西哥州的大山、沙漠之中了,这些画作就是她充实的内在世界。
四、艺术的疗愈性:细微处的磅礴之美
欧姬芙的画,无论是微观视角下的花卉,还是荒凉的美国西部景观,都是她反反复复对自然的探索,也是她不断寻找自我、自我疗愈的过程。为什么会说欧姬芙的画具有强大的疗愈性呢?或者说,为什么说艺术具有疗愈的作用呢?
首先,视觉艺术中,图像、符号或意象的创造过程本身就具有疗愈性,是个体借助个人的力量,对所有心理事件的高度概括。当个体有能力回顾生命,整合生命经历,并借由图像化信息将生命理解存入大脑时,也就是当个体将心理事件或创伤体验创造成某种意象或符号时,这就意味着他已经能够做到认知重建、情绪管理、行为重塑、个性表达,疗愈自然而然的就发生了。
对于欧姬芙自身而言,她是借外在物象向内看,把一个物象简单化、艺术化,借此来表现个人情感与精神追求,表达自己的精神空间。而这个借外在物象向内看的过程是艺术家自身整合意识、完善人格和超越的过程,即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
其次,艺术是他人以一种美观有序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经验庞大而又精致的积聚,它能形成一个微妙的疗愈场,或带给我们视觉上的震撼、心灵上的感动,或为我们提供可以借鉴吸收、用来丰富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由此拓展我们对自身、对世界的认识,也就是借外在的他人艺术化的经验反观我们自身。当人们站在欧姬芙的作品面前,会不自觉的被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气场、氛围所感染,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它隐藏着的信息和情感。这个时候,我们好像与艺术家分享着某种模糊而相似的经验,有所共鸣,获得治愈。
总之,欧姬芙的画,都是来自内心深处微妙的美。看到画的那一眼,或许你还没能够很准确的将那种感觉找出来、表达出来,而画面本身所散发出来的强烈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张力,使人不能忽视地停下来想要再仔细看看。那种长在心底里的生命力,或许便是她无形中散发和传递出来的疗愈性。而这股不知何处的疗愈力量将会“指引我们,于细微之处领略磅礴之美:坚若磐石,柔若羽毛。”。
五、结语
艺术本身就具有疗愈性,随着近年来疗愈的理念越来越被大众重视,笔者希望能够挖掘艺术史中的疗愈资源。从疗愈的角度来看欧姬芙的艺术创作,既是对艺术家不同的理解,也为大众提供一个新的观看艺术作品的方式。纵观欧姬芙的艺术生涯,在漫漫九十九年的人生长河中,我们看到她创造了时空维度的疗愈力量,让自己从中受益。她丰沛的生命力,洒脱的个性、坚强的毅力、大美的追求都尽情的表现在她独具风格的作品之中,对于艺术家自身,对于观众,都是极其疗愈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