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海南 海口570000)
舞蹈创作属于艺术创作的范围,舞蹈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局限在舞蹈技巧的展示,更是对艺术本质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表现。
一、舞蹈编导的综合能力
一个完整的舞蹈节目、完整的舞段、完整的舞剧并不是只有动作那么简单,它是多元的存在,舞蹈编导是一个综合性能很高的职业,他需要有很高的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前期编的比例占主要,构思整体的框架,当然也就是所谓的剧本构思,当剧本构思好之后就是文本与舞台语汇、舞蹈语汇、舞美(服、化、道、灯)语汇的转换与构架了,一切构架好之后最后自然是舞蹈动作的设计,以上一切都还在编的范畴,更多的还是脑内的东西。但随着作品更进一步的形成这些构思设计就要一步步推为现实呈现出来了,一变为呈现就进入了导的范畴,开始通过对演员的编舞、排练来展现编导对于演员的指挥与组织把控能力了,再往后还需要与灯光、服装、化妆、舞美等其他工种的沟通与合成,这期间还需要对呈现后的样子与之前的构思对比后出现的问题有取舍、修改,对于整个作品的结构与最终呈现和整个项目的进展速度严格把控才能展现出一个完整、完美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从头至尾都充斥的编与导的融合与协作,缺一不可。现在社会高度融合又复杂,一些其他领域与专业的人也参与到舞蹈艺术的创作中来,这样大大加大了舞蹈编导这个行业的竞争性与开创性,这样非舞蹈编导专业的人在编舞的时候他们的思维观念和编舞方式与原本就是这个专业的人相差甚远,他们能运用很多他们原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赋予舞蹈新的概念与形式,而舞蹈专业出身的编导更多的只能在舞蹈动作上钻研出新,在整体概念上就缺乏新的理念创意与形式上的把控能力,这样在某种程度也就降低了自身的竞争力,毕竟观众去看作品不只是去看动作的。
所以在当今社会作为一名舞蹈编导,我们对于编与导的定义不能单单只局限于舞蹈动作和舞台上那点事,我们需要触及学习并精通更多更全面的其他行业,努力的成为一名复合型舞蹈编导,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真正成为一名既能编、又能导的编导,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才能从始至终贯穿执行自己的艺术构思与艺术理念,让自己编导的作品真正能称之为“独立创作”的作品。一个舞蹈作品首先是由编导开始选材构思,进而确定主题,编排动作和舞段,进行音乐、舞美、服装、道具等舞台合成后,最终在舞台上形成的,一个可供观众欣赏、交流的舞蹈作品。这也正是一台舞台艺术作品形成的主要架构。
其次,在当今的专业剧场演出市场中,涌现出了许多复合式、多元化的舞台艺术作品。它们大多是在演出市场及大众需要的背景下产生的。如:跨界融合剧、山水剧、民俗风情诗等。这些被市场、大众追捧的新型舞台作品,虽然由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综合构成,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综艺晚会。它们有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线索等。对于在地方从事舞蹈编创的舞蹈编导们来说,参与此类剧目的编创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专业舞剧,甚至是单一舞蹈编创的工作量。因此,舞蹈编导对于一个节目编创过程的学习掌握,正是奠定了其成为一台剧目总指挥的基础条件。作为一名合格的舞蹈编导不仅仅是要完成舞蹈动作的编排工作,完成一个舞蹈结构、服装、舞美、音乐、道具的掌控能力,对于一台剧目前期的文字编创设计,也须加以重视,这正是一个年轻编导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二、舞蹈编导的选材与立意
如果将舞台呈现本大体分为三大版块:选材与立意、结构与呈现、创意与预期。那么作为版块第一军团的“选材与立意”又可分为:创作前言、晚会概述、主创团队三个部分来详细阐述。无论是一个舞蹈作品还是一个艺术作品,想要将其呈现给观众的第一步便是作品的选材立意。「美国]理查德·沃尔特主张应该用心和手去拥抱“主题”。通过情节和故事之间的联系来建立主题。如果以笨拙、说教、主题先行的方式去推动人人都同意的议题,除了使观众沉闷外,再无其它效果。而吕艺生也曾提出过,关于舞台剧目创作前期,选材立意的几个重要元素:点子、故事、主题以及创意方式。由此可见,无论是单一的艺术作品,还是一台艺术晚会,其选材立意的成败,决定了其最终呈现的成功与否。甚至,在实际操作的前期创作会议谈判中,出品方与制作方直接看完呈现本的选材与立意,就现场拍板是否使用。那么,作为舞台呈现本大纲的第一版块“选材与立意”的创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舞蹈编导要围绕主题思想,进行基本素材收集和整理,编导思维在这时就要从舞蹈编导创作的角度出发进行筛选。什么可以用,什么不可以用,要怎么用,最终的目的要明确地知道呈现什么,呈现出来的大概框架是什么。所以,编导思维在前期创作前期要做的就是进行作品构思和创意设计,写出舞蹈的创作文本和结构,在此基础上设立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并预设在这样的关系发展变化中能将白己的情感表达宣泄出来。所以形象地塑造就至关重要,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在推动着舞蹈的发展变化,最后达到抒发情感的高度。
编导要有掌控全局和预知编创作品发展方向的思维,在创作前期要能够预知和提前设计与安排好整体的发展构想。在具体的排练过程中能够根据白己提前预设的效果进行排练。这当中也需要编导的排练思维,比如每一段的衔接不是随意的,不是可有可无的,是根据舞蹈的整体结构和框架而设定的,这些安排和设计在舞蹈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舞蹈编导创作手法
在舞蹈编创过程中,思维创作常常被视为基础的工作,是舞蹈作品创作、编排的根本,决定了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演出效果。使观众能够通过舞蹈演员的表演而理解到舞蹈编舞者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因此,思维创作在舞蹈的编排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有的舞蹈都要经过舞蹈编舞者的精心创作而外化为观众能够眼见的艺术,当观众的思维习惯与舞蹈所传达的思维创作相碰撞并且融合时,观众就会被舞蹈表演所深深吸引,与编舞者和表演者形成艺术上的共鸣,此时的舞蹈作品才最有艺术价值和表演意义。舞蹈整体的结构安排与设计要巧妙合理,并具有新意。创作手法的探索也是在编导思维的主导下进行实施。最后分步骤的将所看、所思、所想进行具体的排练尝试,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形成最终的作品。这都需要落实到排练厅里和演员的直接对话,就是舞蹈排练。是编导通过示范教授,还是通过启发式的排练,都是编导思维的具体体现。
舞蹈编排分两步,第一步是编导根据要求和想象提前设想的舞蹈构思;第二步是将构思通过具体的排练进行创作转化。有些动作和图像是提前在脑了中形成,并通过演员排练出来,有些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延仲出某种情感而产生新图像和新意象。不管怎样变化作为编导必须清楚和坚定白己的创作想法,才会找到合适准确的语言。
在人物表达的设计时,有些场景的设计是生活化的直接照搬。这种思维模式来白于现代艺术的影响,当生活的状态被搬上舞台的时候,它已经不再是原本的样了,已经具备了舞台的效果。但是有些效果是跟提前预设的情况截然相反或者完全没办法呈现,这个时候就需要编导更够迅速做出反应,进行调整。也需要编导能够捕捉到在排练过程当中出现的新情况,并能够运用新情况编排出更具效果、符合作品内容的新想法。
作品在排练的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和修正。每一段排练完成后要进行审视,需要排除个人主观意识,站在观众的角度,回归到编导创意本初来再看作品。有出入的进行调整,或者看到新的发展空问进行填补,也让我们看到了编导思维要具有发展性。当整个舞剧呈现出来之后,编导要综合把控,抓住创作主题进行宏观调控,更要细化处理,这些都体现了编导思维的形象思维和具象思维。
四、舞蹈创作的主题旋律
舞蹈艺术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可以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对善恶的思考。不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之中,舞蹈作品思维创作都需要具有这样的社会价值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艺术的人文精神和人本精神更要被重视,不能盲目屈从于享乐主义的误区。在舞蹈创作中,要从思维创作做起,坚持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用艺术的手段宣扬主旋律,用舞蹈的手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现代舞蹈作品的编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来自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冲击,很多舞蹈作品会合理的对这些不同因素进行消化和融合,产生出很强的艺术表现效果。但更多时候,多元文化会影响主流价值观,在舞蹈中就是思维创作和肢体创作的严重分离。思维创作中的多元化会直接影响肢体创作,在舞台表演中就会出现主题和表演分离,整个舞蹈作品就会显得支离破碎,舞蹈不知道舞蹈作品要表现什么,观众不知道舞者在表演什么,这种混乱的艺术迷雾不仅出现在舞蹈领域,在电影、音乐很多艺术形式中也出现过,这是时代快速发展和世界迅速联系的必然产物。
如何应对这种情况?要坚持舞蹈编导创作的基本原则,重视舞蹈本身的自律性,尊重舞蹈艺术的个性,要界定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以主流价值观为基础建立思维创作和肢体创作的关系。
此外,从舞蹈编导本身看,很多传统的思维定式和肢体语言缺少与时俱进的特色,使得思维创作和肢体创作中出现很多与现代审美习惯不同步的情况,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现状。特别是现代舞的编排中,国内的舞蹈不论是编排还是表演与国外都有着很大的差距,让观众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要从舞蹈教育做起,要以生活的真实来建立起舞蹈表演的真实,要求思维创作与肢体创作与时俱进,让舞蹈艺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与时俱进。
五、结语
总之,在舞蹈编导的工作中,思维创作可以具体到舞蹈题材的确定、人物形象的塑造、舞蹈动作的编排、舞台效果的构想,都是需要舞蹈编导充分考虑的。舞蹈是具有很强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是对人与自然,社会与历史,生活理想与思想感情的概括与体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