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陇南乞巧民俗活动中的舞蹈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2149
刘 佳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730030)

一、陇南乞巧民俗仪式及舞蹈的基本概况

乞巧节的名称多样,一般也有人将其称作是巧娘娘节。参与节日的人们通过祭拜等仪式向织女祈求赐予灵巧聪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的节日民俗。陇南西和地区的乞巧节进程,分两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和乞巧节日活动阶段。5月至6月为乞巧节的准备阶段,为了保证乞巧节的顺利进行,在农历的五月下旬就要开始历时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选址、联络筹资、排练歌舞、生巧芽、请巧、造巧等事项;农历六月三十日晚开始至七月初七晚上,这期间便是乞巧节的仪式活动阶段,全程历时七天八夜。节间自始至终由一系列完整的仪式构成。这些仪式环环相扣、依次展开,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其仪式主要有手襻搭桥、迎巧、祭巧、唱巧、相互拜巧、迎水照花瓣、送巧等项内容。

(一)乞巧主要的仪式活动

1.手襻搭桥

  这是乞巧开展过程中进行的第一个仪式,一般当地的年轻女性将自己的红头绳共同连接成一根红绳,寓意是搭建出巧娘娘从天上到达人间的桥梁。

  2.迎巧

  迎巧的举行时间通常被规定在六月三十夜晚九点进行。乞巧姑娘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候在迎巧点。迎巧点通常会被设立在村口的位置,目的是把巧娘娘迎接到坐巧人家。此外,还需要年纪成熟的女子一路举着巧娘娘的塑像,还有需另一位姑娘捧着村民制作的香盘,其位置处于队伍的前列,其他少女依次在她们身后排着队伍,边走边唱,最终达到乞巧点进行仪式,同时齐唱传统的《迎巧歌》。

  3.祭巧

  巧娘娘像被放置在正庭的桌案,桌上放置了木质献器,同时摆放着巧果,巧芽。在早晨、午间和晚上这三个时间节点,女性们都需要来此处进行祭拜。

  4.唱巧

  在乞巧进行的过程中,最核心的活动就是唱巧,这一活动的参与度也是最高的。少女们会集中到坐巧处,严格依照程序和旋律曲调,在巧娘娘面前唱歌跳舞。通常而言,在进行唱巧时,动作主要有牵手摆臂式、往来穿插式、原地跳跃式和扭摆行进式这几种类别。

  5.相互拜巧

  相互拜巧的活动的耗时是最久的。相邻的乞巧点要进行彼此的拜访,一般将其称作是“行情”。拜巧的过程中,需要演唱乞巧歌,同时根据歌曲旋律表演舞蹈。并对前来拜访的人进行热烈的欢迎,一同歌唱传统经典的曲目,亲如姐妹。在相互拜巧的过程中,双方的才艺得到了展示,增加了彼此的联系和友情,同时也为其寻找姻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6.迎水照花瓣

  少女们会聚集在水源旺盛的地方,于当地的清泉处进行取水仪式。迎水时由乞巧组织者在泉边跪拜祭祀,姑娘们成排列队齐唱“迎巧歌”,将带来的所有盆子罐子盛满水,原路返回。

  7.送巧

  送巧标志了乞巧活动已经进入尾声。姑娘列队缓步唱送巧歌至迎巧点祭祀跪拜,照瓣卜巧进行之后,少女们会聚集到乞巧点,进行最后的祭拜活动,同时齐声歌唱送巧歌。

(二)陇南乞巧舞的基本概况

“乞巧舞”多在农村流传,是女性舞蹈,它是表现未出嫁姑娘在每岁七夕为祈求“巧娘娘”下凡显灵,赐予她们称心如意的郎君和美满幸福的家庭。“乞巧舞”以浓郁的民族风格、独特的地方色彩来表达少女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希望,深受当地群众喜爰。“乞巧舞”主要是以秧歌舞步为基本动作,表演者两人以上,她们手拿扇子、纱巾进行穿插变化队形。

  陇南乞巧节中所祭祀的神灵为织女,当地姑娘把织女称其为“巧娘娘”,故在乞巧仪式中,姑娘们以歌舞为手段,乞求“巧娘娘”赐予她们灵巧的手艺和美满的婚姻,而制造出一个虚构的情景来进行各种祭祀和崇拜的表达。“乞巧节”的仪式活动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当地群众最为重视的祭祀活动之一。“乞巧舞”则是仪式活动中“娱巧”的乐舞部分,也是整个乞巧仪式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

二、陇南乞巧舞的表演形态

(一)表演机制

1.表演时间及地点

  (1)表演时间。演出时间和乞巧仪式的时间有较大的匹配性。一般情况下,演出从农历六月三十开始,农历七月初七终。

  (2)表演地点。表演地点大约有这几种:迎巧路上、迎巧地点;乞巧点所在的院落内;巧娘娘塑像前;拜巧时对方的巧娘娘面前;拜巧、迎水、送巧的路上。

  2.参与人员

  乞巧节因为在寓意上的特殊性,参与其中的人员通常都是当地的女性。尤其是一些尚未进行婚嫁的少女,是这一节日的重要参与人员。而整体的策划和安排则需要成熟有经验的女性来开展。在时代发展变迁的过程中,全体女性都能够参与其中。

  3.传承方式

  乞巧歌舞的传承是典型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是属于以社会传承为主,辅以家庭传承相结合的口头传承方式。乞巧仪式中主要的参与者是年轻的尚未进行婚嫁的少女,而教授其规章和程序,传授其歌曲演唱和舞蹈表演的是她们的家庭中的已婚妇女。这些成熟女性通过上一代的传承,熟悉乞巧歌舞的流程和特点,同时完全了解仪式的各个程序以及其中的禁忌,再向自己的下一代进行传授。

  4.表演道具

  在建国之前,通常这些女性在表演中使用到的是自己制作的手绢,而目前一般使用的道具是扇子、花束以及丝带等。

(二)表演形态

乞巧舞蹈的演出者通常都是年轻的少女,其需要跟随歌曲的韵律和节拍进行表演。这些舞蹈体现出了其对自身爱情的追寻。而舞蹈的特点也较为显著,以上肢的摆和下肢的扭为核心,配合歌曲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效果。在唱巧的过程中,少女们需要跟随歌曲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姿态和动作。其舞蹈动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十字步

  动作说明:十六拍一次,甲、乙、丙、丁分别从上、下场口出场,右手持扇左手拿纱巾。第一拍左脚向前迈一步,右手由里向外屈肘扇扇,面部向左侧,左手持纱巾,叉腰,第二拍右脚上步,同时右手由里向外推扇,右臂呈山膀状面部朝着右侧,第三拍和第一拍保持一致,而第四拍和之前的第二拍保持一致。

  2.双人上下十字交叉步

  动作说明:四拍一次。第一拍向后退的舞者先退左脚,右手屈臂在左胸前,面部向左侧,第二拍退右脚,同时右臂朝着右边的方向推出,面部朝向朝向右侧。第三拍和第一拍保持一致,第四拍和第二拍保持一致,向前上步的舞者双手举至头上方走十字步,同时双手随着节拍左右晃动,向后退的舞者从右向后,向上的舞者每次从左边上。

  3.平行交叉步

  动作说明:八拍一次,第一排向左侧横迈步,一次一拍,上身同动作一,第二排向右侧横迈步,一次一拍,每次四拍。

  4.屈腿上下步

  动作说明:八拍一次,舞者将扇子换到左手扇面朝上,甲、乙、丙、丁在各自位置走上下十字步,第一拍上步的先迈左脚,同时右手撩至到头上方,第二拍右脚紧跟上步,同时右手顺胸前落下至身前,退步的手式同上步的高低分开,走对称动作。

  5.秧歌步端扇

  动作说明:四拍一次。第一拍时左脚朝身体右前方迈出一步,第二拍右脚朝左前方迈出一步,第三拍左脚向后退至原位,第四拍右脚向左脚并拢,同时双腿屈膝下蹲,端扇亮相。

  6.甩扇

  动作说明:一拍一次。第一拍左腿屈膝向左侧上步,双臂同时向左侧甩扇。第二拍做第一拍的对称动作。

三、陇南乞巧舞的表演特征

(一)乞巧舞的特征

在乞巧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歌舞表演是其中最大的特色。传统仪式中,唱歌是主要的活动形式,而在歌曲演唱时,也会伴随着一些的舞蹈,尤其是摆手舞以及十字步舞蹈等。乞巧舞蹈的特点是重视下肢,并且其律动幅度较小,呈现出了“扭”的动作特点,而上肢动作幅度较大,呈现出了“摆”的特点。这与过去女性长期存在的缠足习惯,且下肢活动受到限制有很大的关联。

(二)乞巧舞的种类及其律动分析

乞巧舞蹈通常是起到搭配歌曲的作用。因此其在形式上较为简单,整体而言,上肢体现出了较大幅度的摆动,而下肢体现出了较小动作幅度的扭动。娱神的舞蹈是乞巧活动中重要的舞蹈。但是其演出的对象是传统的神灵,不是大众。这也体现出了乞巧歌舞是古代“乐”的遗留,表现出了娱人娱神的独特魅力。其类别主要有以下这几种:

  1.以上肢的摆、拍打为主的舞蹈

  (1)摆手舞:具有较强的群体性的特点,在进行时,少女们聚集在一起,始终保持脚站立不动的状态,同时手臂随着歌曲的节奏进行摆动。(2)打花馍:一种特殊的拍手舞形式。即乞巧姑娘们分别站立两边或在围圈行走中,并唱《打花馍》曲相互击掌的舞蹈形式,具有较强的娱乐性。(3)打十:娱乐性舞蹈,面对面站立,彼此之间相互拍手,在舞蹈的过程中持续进行,从“一”数到打“十”,中间可加入不同的花样。

  2.以下肢的扭为主的舞蹈

  (1)蛇倒退:以扭动十字步为主要步伐的行进间舞蹈。一般在表演的过程中,手拿花束,扇子、手巾等道具,同时随着乞巧歌曲的节奏边走边舞。(2)变字:以十字步为基础步伐,随着歌曲的改变而变换队形,乞巧姑娘把排列好的队形通过变换形成某一个汉字(如“七”“巧”)的一种舞蹈形式,一般是在户外举行。(3)掺花襟:也叫“参花剪子”,是站在四面或两边向前相互穿插换位的一种娱乐性舞蹈。乞巧时,姑娘们提着衣襟并随着歌曲的节奏进行扇动,直线或对角线相互穿插移动,唱固定曲目《掺花襟》,主歌时原地,副歌时进行穿插换位。

  3.以跳为主的舞蹈

  (1)跳麻姐姐:其在本质上属于巫术舞蹈,有着强烈的神秘色彩。在舞蹈的过程中,有主跳和伴跳,同时其他参与其中的少女一同演唱《跳麻姐姐》这一歌曲。(2)泼又泼: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参与的少女们唱着《泼又泼》曲,双手于身前、身后拍手,同时双脚轮流交替向前踢跳的一种快节奏的舞蹈形式。能够表现出节日的狂欢和热闹,因此也是最受欢迎的歌舞形式之一。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