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 音乐学院,湖南 岳阳414000)
一、引言
2019 年4 月29 日,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上正式提出“引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规划。“新文科”的提出,不是对传统文科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传统文科的基础上,丰富、发展并超越。相对于传统文科,“新文科”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学科分裂转向学科交叉融合,旨在切实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此前高校进行的单门课程建设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课程建设须由单一性向综合性多门课程结构转变,课程群建设迫在眉睫。对于在生源、师资等方面都不占优势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该如何探寻一条出路?本文将以新文科为背景,从地方高校音乐学理论教学现状出发,就地方高校音乐学理论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进行分析和展望。
二、地方高校音乐学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国家政策推动的背景下,部分高校音乐学专业创新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这些举措与教学内部的中心环节结合不紧,现有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以及课程设置仍基于传统模式下按部就班,导致教与学、学与用的脱节。具体表现如下:(一)学科结构单一
区别于科学教育的“求真”过程,文科更多是在追求“求善”与“求美”,它是以“人”的发展,即应以“人”的成长的整体性与全面性来构建学科。然而,英国工业革命给整个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劳动分工精细化,专业性人才需求导致学科与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且不同学科与专业之间逐渐形成相对封闭的发展模式。就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而言,目前课程开设齐全,但多以分科形式为主,片面强调单门课程内容系统性与完整性,缺乏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未能及时搭建,缺乏常态化教学交流,各任课老师各自为政。(二)教学内容陈旧
传统文科是以学科知识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教师很少关注到社会实际需求,造成了教与学、学与用的脱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被调动,阻碍学生专业发展。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往往是以前怎么学现在就怎么教①,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并未随着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教学对象的变更发生相应的变化,大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授课教师往往感到“事倍功半”,以下现象时常发生:通过两学年的《和声学》学习,学生和声听觉毫无提高,既不能听出正三和弦和声连接,也不能为8 小节的旋律配和声等;同样,学完两学年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但不能准确分析出中小学课本中歌曲的曲式结构。长此以往,造成教学资源严重浪费,制约学生专业发展潜力。(三)教学方式单调
当前音乐学理论课程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在理论课程教学中,部分高校教师仍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缺少互动、所授知识点未能与实际音响相结合。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式得不到很好运用,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教师一人在台上演单口相声,学生低头一片看手机”的局面大量存在,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三、新文科背景下音乐学理论课程群建设的意义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学理论课程群的构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本土音乐文化传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高校音乐学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以及师生个人发展四个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本土音乐文化
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在传统的大学三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大功能-文化传承与创新。“新文科”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文科建设模式,而应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使其具有中国特色。那么,对于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而言,应充分利用地方区位优势,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需求,以满足地方要求为建设标准,在新文科背景下构建本土音乐文化课程群,培养一批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生力军。(二)符合当今社会对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新常态下高校音乐学专业发展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尤其是地方性音乐院校应以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就业竞争力为导向,其办学思路应由原先以培养高精尖人才为主转到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上来,注重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学生不仅应拥有唱、奏、弹、跳、演等某一项技能,还应具备编、创、写、策划等综合应用能力。(三)推进地方高校音乐学特色专业与特色课程的建设
当今时代的发展不仅需要综合性的人才、综合性的能力,同时也需要综合性的学科。课程群建设可以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课程资源优化配置。使教师从原来的教学、科研单打独斗到团队协作互助。发挥不同学科、专业背景老师的优势,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特色课程、优质课程、金课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四)促进师生个人的发展
音乐学理论课程群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师生成长。这种制度设计打破了学科、课程之间的壁垒,有助于将相关课程教师集中起来,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组成团队,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各自发挥优势,合作研究教学问题,实现资源共享,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课程群的建设注重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知识“转化”的能力即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以后的人生以及职业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四、地方院校音乐学理论课程群构建
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是学科与专业、师资与人才建设的核心,而课程群是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因此,对课程群的教学研究势在必行。(一)课程群的构建原则
课程群并非将不同课程进行简单的拼凑,而应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遵循学科内部规律,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避免学科内容的重复。在其构建时,既要处理各门课程的整体性,又要强调各课程自己的特色与系统性,并遵循以下三大原则②。1.关联性:以往课程往往只用考虑单门课程的完整性,无需考虑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但课程群建设应按照课程间逻辑和结构的联系,正确处理横向与纵向的关系;
2.整体性:课程群不是各门课程的简单相加,而应根据统一的培养目标,重新调整内容结构、设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安排以及学时分配,避免交叉重复。
3.独立性:课程群建设的独立性原则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从横向的维度,指相同模块内不同课程群之间的独立性,本文将音乐学理论课程群分为三大模块(如图1 所示)。二是从纵向的维度,指单个模块内,不同课程间保持相对独立性。
(二)音乐学专业课程群构建方法
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是高校课程群建设的核心。根据地方院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③,在整合现有课程资源基础上,突出中国特色、地方特色,将音乐学理论课程群分为西方艺术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以及本土音乐三大模块(如图1 所示),不同模块之间可以互相打通。每个模块包含若干课程群,每个课程群至少包含三门以上的课程,个别课程可根据需要参与到多个模块中。以《西方音乐史》课程群为例,其可根据西方音乐史主要时期将其划分为七门课程④,其中任何一门课程可参与到《作曲与作曲理论》课程群。
1.统一教学目标
每个模块不同课程群之间应相互打通、相互协调,且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对于西方艺术音乐模块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群而言,其构建应致力于突破此课程群的传统教学目标,即音乐作品分析,而应进一步将音乐分析迅速转化为促进音乐的表现、作品的处理和自己的舞台展现上,即以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版教学目标,促进课程结构的优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整合教学内容
要将不同模块内所有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加以整合和扩展,所有课程均从具体音乐作品出发,以音乐作品的技法分析为核心,强调技术理论要素在音乐表现方面的作用,旨在掌握音乐语言风格⑤,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与此同时,教学内容的安排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
以西方艺术音乐模块为例,教学顺序应由学生对西方音乐语言的熟悉度决定,先中间再两头,即先从学生熟悉的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开始,再过渡到巴洛克时期,最后再到学生最陌生的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及20 世纪音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先由课程群内教师们统一研讨,挑选出几部不同时期、不同音乐风格的完整并具代表性的经典音乐作品,统一教学进度,并用不同学科的视角与方法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阐释。最后,在实践课程上将这些知识点进一步体验、强化和巩固。
3.优化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启发式、渗透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输入与输出,强调问题意识,倡导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课堂教学应始终围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认知、表现与创作能力来进行,并始终强调谱面分析与听觉分析相结合,时刻注重学生听(内心听觉与音响想象力)、唱(歌唱)、读(读谱能力)、创(编配、创作)等能力的培养。

图1 地方高校音乐学理论课程群体系图
五、结语
音乐学理论课程群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它对现有教学管理体制以及师资等问题提出了挑战。首先,只有良好的教学管理与政策保障才能保证课程群建设的顺利进行;其次,课程群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教师不仅要掌握单门课程的知识,还要对课程群的内容融会贯通;此外,课程群的教学内容应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其中,教材是课程群建设得以实施的基础,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还普遍缺乏,特别是本土特色教材;最后,课程群建设的评估体系也应及时更上,有助于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注释:
①据了解,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师资来源比较单一,大部分教师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或师范院校。而这些音乐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针对专门的表演型、理论型或师范型人才,而非培养复合型人才。
②关于课程群建设原则,详见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06):70.
③以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最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本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音乐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良好的表演素质,可在专业文艺团体、各级文化管理机构及各级各类学校进行音乐教学、教研或服务于社会音乐生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http://music.hnist.cn/info/1017/1011.htm.
④具体包括《古希腊古罗马音乐》、《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浪漫主义音乐》以及《20 世纪音乐》。
⑤因为在所有音乐要素里面,音乐风格处于金字塔最顶端、也是最难掌握的部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