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文化馆,四川 巴中636600)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人民群众侧重精神领域的诉求,通过舞蹈练习进行修身养性,达到高品质的生活境界。传统的群众文化舞蹈单一有限,无法很好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与艺术追求。因此,新时期群众文化舞蹈事业开展时,应当基于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与时俱进地开展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与编导,促进专业舞蹈与民间舞蹈的现实融合,编导出适用性较强的文化舞蹈,进而达到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与编导的时代目标和工作需求。
一、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
(一)注意群众文化舞蹈的风格与地域性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较多,因此人民群众文化舞蹈具有非常强的地方色彩与民族底蕴,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可间接体现出国家文明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因此在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应当扎根于地域文化,对其文化价值进行合理开发,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鉴于地域性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在群众文化舞蹈创作过程中,应当加强不同地域文化风俗的开发力度,进而促进群众文化舞蹈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发展,着重突出群众文化舞蹈的风格与地域特色。群众文化舞蹈活动的参与者与受众主要是基层人民群众,为保证群众文化舞蹈更易于人民群众接受,在实际创作工作开展时,应该基于人民群众的文化视域进行思考,找到人民群众文化舞蹈艺术审美的共性,进而设计合理有效的群众文化舞蹈,调动人民群众的群体参与积极性。
笔者认为在挖掘人民群众文化艺术审美共性时,地域文化特色是非常好的突破口,因为人民群众对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认同感与亲切感,可调动人民群众的原始情感,使其主动参与到群众文化舞蹈活动当中,体现出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二)突出群众文化舞蹈情感的平民性
任何一种艺术形态的舞蹈活动,都是个体抒发情感、表达诉求、体现情绪的现实载体,由于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特殊性,使得舞蹈艺术成为人类情感表达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不需要语言的沟通交流,通过肢体的舞动与交互,则可以达到预期舞蹈表现效果。通过对舞蹈活动的艺术表现特征进行解析可知,人民群众文化舞蹈进行创作时,应当突出文化舞蹈情感的表达与传递,侧重人民群众文化舞蹈的情感平民性。当人民群众文化舞蹈的情感内涵真实传递出人民群众的内心情感诉求后,才可真实发挥出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价值。在群众文化舞蹈具有情感平民性后,才可获得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经典群众文化舞蹈作品《红绸缎》,该舞蹈作品创作时,以广大人民群众翻身解放为社会背景,挖掘出人民群众内心的喜悦,进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认同。由此可见,群众文化舞蹈创作过程中,必须保证情感的真挚性与平民性,通过简单直白的舞蹈动作,引发人民群众的思想共鸣,体现出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艺术价值与现实社会价值[2]。
(三)加强群众文化舞蹈的亲和性
笔者认为创作群众文化舞蹈,应当加强群众文化舞蹈的亲和性,对舞蹈艺术活动中的形象进行合理处理,保证舞蹈活动开展的可持续性。舞蹈艺术形象、人物形象、动植物、器物、景物、道具、配音等,均应突出人民群众文化舞蹈的艺术基本格调,不断深化舞蹈活动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艺术形象。良好的艺术形象,可为后续人民群众文化舞蹈活动编导进行铺垫。为充分激发出人民群众的舞蹈活动参与积极性,应当在舞蹈艺术创作过程中,考量人民群众的实际艺术追求,契合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审美视域,保证人民群众文化舞蹈活动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群众文化舞蹈活动的艺术创作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拉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共关系,应当不断加强群众文化舞蹈的亲和性,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舞蹈创作艺术形态产生认可。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应当从各个领域进行舞蹈艺术因子汲取,不断丰富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方向,提高群众文化舞蹈的亲和性。如陕北地区的腰鼓舞蹈、东北地区的扭秧歌、南方地区的舞狮活动等,都可以成为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灵感来源,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进行素材提炼,保证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可行性。
二、群众文化舞蹈的编导
(一)合理应用道具进行舞蹈环境营造
在群众文化舞蹈编导工作开展时,为达到预期舞蹈编导的艺术效果与现实价值,应当对舞蹈所用道具进行充分利用,通过道具与布景的合理编制处理,可营造出良好的舞蹈环境,提高舞蹈活动整体开展的可靠性。由此可见,群众文化舞蹈编导工作开展时,需对舞蹈道具与布景设备的应用进行一定重视,通过道具与布景的合理配置,快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进而快速直接的传递出舞蹈的情感诉求与艺术魅力,实现舞蹈艺术与观众思想的共鸣。在合理严谨的舞蹈编导设计下,提高舞蹈的整体表现质量。同时,群众文化舞蹈设计编导工作开展时,更需发挥出编导人员的巧妙构思,使得群众文化舞蹈的主题突出,增强群众文化舞蹈的艺术感染力与情感穿透力。当群众文化舞蹈的整体编导达到一定艺术效果与高度时,舞蹈道具与布局设备,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效提高群众文化舞蹈的艺术观赏性,促进人民群众审美水平的提升[3]。
(二)围绕群众文化舞蹈主题进行系列音乐创作
音乐作品与群众文化舞蹈的有机契合,可提高群众文化舞蹈的社会影响力,引导更多人民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舞蹈活动当中,体现出人民群众文化舞蹈的现实价值。在群众文化舞蹈编导工作开展时,为达到预期艺术展示效果,发挥出群众文化舞蹈的社会影响力,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围绕群众文化舞蹈主题进行系列音乐的制作。为达到预期设计编导效果,音乐编导与舞蹈编导工作开展时,应当保证音乐伴奏与配乐的高效无缝对接转化,如舞蹈换场、舞蹈队形改变、道具的展示、舞蹈动作的展示等,都需要音乐伴奏进行辅助,使观众沉浸到舞蹈艺术情境中,从中汲取更多的艺术力量与文化精髓。高品质的音乐与精彩的舞蹈表演,才可为观众呈现一场艺术饕鬄盛宴,吸引更多人民群众参与其中,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思想艺术高度。
笔者认为舞蹈编导工作进行时,编导人员应当对舞蹈动作、舞蹈情感、舞蹈主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到与人民群众思想诉求融合的突破口,并依据人民群众的艺术审美能力,设定针对性的舞蹈系列伴奏音乐,保证每一位群众都可主动参与其中,体会舞蹈活动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文化舞蹈编导工作开展时,应当合理发挥出音乐伴奏的艺术价值,体现群众文化舞蹈编导人员的专业性与职业素养。
(三)巧妙编制构思体现出群众文化舞蹈的即兴性
鉴于基层人民群众的舞蹈表演能力与现实条件限制,在群众文化舞蹈编导工作开展时,应当保证群众文化舞蹈编制内容的可操作性与普及性,通过精心开展编导设计工作,进而达到预期舞蹈编导工作效果。舞蹈编导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体现出群众文化舞蹈的即兴性,即对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收集,保障舞蹈编导素材的充足,结合相关编导素材,巧妙开展人民群众文化舞蹈编导工作,挖掘出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中的趣味事件与艺术元素,并合理融入专业舞蹈编导的形体要求,确保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体现,进而达到预期舞蹈编导效果。在实际的舞蹈编导工作开展中,应当深入到人民群众文化活动当中,从中汲取相关舞蹈编导素材,提炼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艺术精髓,获取群众文化舞蹈编导的设计灵感,进而以人民群众的审美视野完成群众文化舞蹈编导工作,有效提高群众文化舞蹈的编导质量,实现预期编导的艺术表现效果[4]。
(四)基于群众文化舞蹈特殊性进行编舞选题
在群众文化舞蹈编导工作开展时,应当基于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诉求,不断挖掘群众文化舞蹈的新主题,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进行熏陶,促进人民群众文化追求的提高。笔者认为群众文化舞蹈具有一定特殊性,在实际编导工作创新时,应当选择合适的编舞主题,突出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挖掘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素材,保证编舞主题的针对性与社会影响力,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出群众文化舞蹈编导工作开展的现实价值[5]。三、结语
综上,本文对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与编导进行分析探讨,阐述了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可行性与编导工作开展的现实路径。鉴于群众文化建设的特殊性与必要性,未来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与编导工作开展时,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核心原则,深度分析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推动群众文化舞蹈的创新,加快和谐、民主、文明社会建设步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