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用非遗的眼睛视析当代群众文艺创作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0603
杨俊峰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于人们精神观念的发展,对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优秀的历史精华,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群文活动中,促进了当代群众文艺创作的发展,群众文艺创作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良好的传承与保护作用。因此本文将从非遗的角度来探讨当代群众文艺创作,首先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群众文艺创作具有的重要意义,然后提出以公众需求、创新发展、作品性质为导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到当代群众文艺创作中去。

  关键词:非遗;群众文化;公众需求;创新发展;作品性质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190-02

  一、前言

  群众文化活动是目前群众开展与丰富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在众多形式中其群众文艺创作尤为活跃突出,在当下国家不断加大力度对中国传统非遗文化高度重视和保护下,由此催生了以传统非遗为创作元素的各类群众文艺作品更是层出不穷,以更好的发扬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借助非遗的文化内涵促进新时期群众活动工作的开展于进步。但通过对类似群众文艺作品的实践对比,发现目前的群众文艺创作与非遗传承两者还存在不少问题与缺陷,因此本文从非遗的角度对当代群众文艺创作进行深入的分析,如何在群众文艺创作中合理运用好非遗的价值,再通过群众文艺作品进一步推广传承与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代群众文艺创作的重要意义

  群众文化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创作出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是时代的要求,群众的期望。繁荣发展群众文艺创作,是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

  (一)“非遗”是群众进行文艺创作的“活化石”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存在与历史中,出现于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其中包括了最初期的群众文化,主要包括了民间文学、乐器、舞蹈、曲艺,杂技、手工、生产商贸习俗,民间技艺及信仰等,它们都是经过古代人民在生活实践中所发展出来的、人民群众所多与的并且有着显著历史时代特征的文化活动,它们包括到古代人民生活的许多方面,包含在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一直存在与着整个民族的发展史,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丰富与悠久①。寻根溯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是群众文艺创作者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文艺创作所需要的素材源泉的“活化石”,文艺创作者在理解非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与发展,在传统上融入现代化、流行化元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的形式出现在群众文艺创作作品中,促进群众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二)“非遗”丰富满足了群众文艺创作的需要

  创作出符合与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是时代的要求,群众的期望。当代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我国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民俗活动和礼仪、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在建立文化自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其属性功能的独特作用更对群众文艺创作在素材选取、主题选择、内容形式、表现要求、价值取向上以非物质文化为基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和满足了群众文艺创作多样化的需求,是群众文艺多元创作不可缺少的活水基石,同时娱乐性、消费性、文化性等多方需求也给予了群众文艺创作前进的动力,二者相互发展相互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群众文艺创作,群众文艺创作同样也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非遗”正确把握群众文艺创作的方向

  文艺是人民群众智慧的产物,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也代表着一个民族的风貌,对时代也起到一定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文艺事业也为党和人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要坚持创作要以群众为主,在群众进行文艺作品的创作中也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凸显着民族的个性与审美习惯,能够给人以心灵的滋润和慰藉。虽然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来强劲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动。另外,所有的非物质文化不一定都适合用于群众文艺作品创作,这要取决于作品内容要求的价值取向和非遗文化的属性特征,所以在进行群众文艺创作过程中,要合理的借鉴与吸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经过甄别细挑、打磨加工,有效运用到文艺作品中去,使群众文艺作品不仅彰显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具有时代的感召力,所以合理把握、运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正确的把握群众文艺创作的方向。

  三、非物質文化遗产在群众文艺创作中的应用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精华,是新时期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精神基础,在其基础上以公众需求、创新发展、作品性质为导向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弘扬社会道德风尚、传播正能量的优秀作品,为繁荣和发展群众文艺创作、丰富和提升群众文化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以公众需求为导向进行群众文艺创作

  文艺创作应当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公众需求的动机都不尽相同,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劳动群体甚至是不同性别的公众对文艺都有不同的需求。近些年来,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开始提高,文化消费需求也相应的提升,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大。多元文化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不断转化创新,各类活动和群文作品层出不穷,非遗元素形神不离,贯穿其间,甚至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它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核汇聚了劳动人民共属的智慧和结晶,蕴含赋予了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生活情感,有似“人”的情感属性,成为人们最大的公众需求。

  而非物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分两大类,第一类是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表演艺术,比如歌谣、戏曲、音乐、舞蹈等,满足了公众的文化与娱乐需求;第二类是以生产性方式构成的传统工艺技能,比如刺绣、雕刻、酿造、陶瓷、染织、等手工艺,满足了公众的生活与审美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为群众文艺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河源“忠信花灯”,始于清雍正年间,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制作精致,集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编制为一体,是客家人生仔添灯(丁)、团结兴旺的吉祥象征和崇拜寄托,逢年过节遍布大街小巷、村落客屋。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又赋予了百业兴旺和丰衣足食的文化内涵。在技法、材料和形式方面都在继承传统的特点上与现在艺术进行融合,最大限度满足公众当下的审美需要。为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忠信花灯作为文化产业的代表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将客家文化推广出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需求决定了生产和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说也不例外”.咬生活水平的提高决定了民众需求的变异性和多样性,并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目的和生产方式,所以群众文艺的创作要始终坚持从公众的需求出发。

  (二)以创新发展为导向进行群众文艺创作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具有今天的活力,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在长久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群众文艺创作同样也是秉持创新发展的理念,不能丢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核,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这一点是区别于工业化生产的关键所在,所以在进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技艺层面,也要注重文化层面。比如,民族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依据时代的变化在创新发展,各个民族的文艺工作者在进行舞蹈创作时融入现代元素,有的将声乐和器乐融合、与杂技融合、与绘画融合、与科技融合等等。

  在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如河源市参加广东省第十一届少儿艺术花会银奖作品《长大要成龙》等,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众多文艺创作还借以互联网和新媒体为依托发展起来,全媒体时代给文学与艺术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如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技术的运用也使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为直接的体验。

  因此,在这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坚持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还要利用全新的技术与理念,坚持群众文艺创新发展之路,让文艺可以更好地服务受众,充分发挥其价值引导作用。

  (三)以作品性质为导向进行群众文艺创作

  群众文艺作品本身具有不同的性质,教育性、纪念性、互动J性、系列性等,以此来满足当下人们多方位的需求。教育性是群众文艺作品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文艺作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汲取灵感,给文艺作品以全新的“包装”,将作品具有的历史背景、创作历程、所需的文化资源传达给公正,这样群众文艺作品就会成为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让人们更深入的了解了自己的文化,从中体会和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建立了对自己文化的存属感、认同感和优越性,建立文化自信,崇尚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人民以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新时代的中国更加努力奋斗;互动性的文艺作品与其他普通的文艺作品有所不同,它能够让公众参与并体验,在同作品互动中了解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系列性是指以一种或者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通过转变形式、功能等开发设计出系列的产品,比如以民族舞蹈为原型创作出服饰、首饰、文具等各种文创产品,与现代舞蹈结合改编出多种舞蹈作品③。

  所以,根据文艺作品的性质进行群众文艺创作,有针对性的吸收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创作出更优质的文艺作品,还能够更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开来,更有效地保护传承。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艺术创新资源,是我们民族传统、藝术传统的精华,为当代群众文艺创作提供灵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进当代群众文艺中去,以公众需求、创新发展、作品性质为导向,创作出更多具有文化内涵、时代价值的群众文艺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群众文化自信,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更加了解非遗的价值内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注释:

  ①朱以青.基于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以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中心[J].民俗研究,2013(01):19-24.

  ②李彩鹏.浅谈文化馆在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中发挥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9(16):4-5.

  ③杨咏,王子朝.浅析非遗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03):93-9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