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谈《园冶》中写意山水园林的“入画”审美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0931
章璇

  摘要:《园冶》是古代著名造园著作,系统揭示了明代末期理想园林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和阐述了中国写意山水园林的理想构造及美学。《园冶》详细提出园栩‘入画”的观念,融合文人画审美取向,开拓了园林审美空间。本文将以结合文人山水画论的鉴赏形式,探究写意山水园林审美为出发点,谈一谈书中的“入画”观。

  关键词:《园冶》;写意山水;文人画;审美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166-01

  一、绪论

  自古以来,中国园林发展受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影响,园林与山水画也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园冶》是明末著名的造园家计成编著,在书中计成根据园林营造的具体实践把园林的理想佳境提炼为‘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这实际上是对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高度概括,纵观全书作者计成所提倡的园林审美观与“入画”一词联系密切,“入画如画”主张以绘画审美意趣为标准来评价园林。其中中“画”的含义很广包括自然山水的“入画”、“入画”式构图布局和“入画”意。

  二、“入画”之自然山水

  在《园冶》相地篇中提出“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园林的选址以山林地为理想,成天然意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开”意谓人造景色虽有人制造亦宛若天然造化形成。中国写意山水画论即主张采用笔法描绘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以体现所描绘自然景物的神韵,也寄托了作者的内涵。园林和山水画的根基精元无疑都是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不论是所作的对象、还是传达的自然观都具有共同之处。

  (一)自然山水对象

  《园冶》中提倡的写意山水园林与绘画在对象的相地选址上,二者都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书中详尽叙述了选择合宜的建造场地及其对象。计成认为人造园林要顺应自然,崇尚自然。《园冶》园说和相地篇便提出“景到随机”“得景随形”景观无定式,自然山地的走向决定园林建筑的走向。园林造园要着眼与自然景观,人工基于自然之上,不论是在村庄地、山林地亦或是傍宅地、城市地都要依据地势高低周边环境而建造。中国写意山水画有这样的定义以描写自然山水景色为主体的绘画被称之为山水画。士大夫寄情于山水画卷之间,自然而然地将画卷中的对象从纸面上转移到三维立体的园林中。

  (二)“活”的自然观

  无论是园林还是绘画都在自然观上主张追求“活”。“活”字体现在“好鸟要朋,群麇皆侣”、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隔林鸿唤雨,断岸马嘶风”园林造景要融于环境还需与活物良性互动,《园冶》中对于动物的描写体现出作者计成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

  “利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园林的理水思想充分反映“活”,具有生机的活水才能造好景,反映了造园者不仅要设计好景色还要将自然和谐的融会贯通、生机勃勃。文人山水画也有这一特点。笪重光在他的《画筌》杂论篇:“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山水画讲究画的灵魂,如何评判一个好的作品标准在于把东西画“活”与否。

  三、“入画”式构图布局

  宋元以来的写意山水画在构图布局上通常采取留白的形式,也体现出山水画独有的美学价值。中国的写意山水画画面布局是具有节奏的,留白处为通常高处的云和水。南宋马远和夏圭突破全景式构图在画面通常只画一边或一角,这种别具一格的构图除了创造出一种空旷凄凉的意境以外,还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达到“虚中有实”。《园冶》中“处处邻虚,方方侧景。非传恐失,故式存余。”显示园林的建造处处留有空地,建筑不能太过密集的要求。

  “处处邻虚”园林建筑中一般以突出厅堂,以廊亭为辅。厅堂是园林最中心最主要的建筑物,设计师在构思之时,要注意主次之别,重点突出厅堂,其它建筑物加以辅之。《园冶》通过借景篇详细介绍了借景手法,也强调了景色的虚实,造园者需要结合景色的远近合理分派布景。古人云:“虚实有致而空间自生。”贝聿铭苏州园林的假山设计充分反映了这一点,他的远山与进山颜色是不同的,就如同山水画远灰近黑,通过颜色深浅的不同分辨远近和主次关系。虚实这一特点写意山水画论中同样可以体现。《林泉高致》中郭熙提出了著名的“三远”透视法:高远、平远、深远,其中高远和深远是指画面空间给人们带来的纵深感,远虚近实。

  中国画与西方不一样,强调散点构图,指在观者在观察过程中,视线是可以随意移动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园冶》中强调“移步换景”,给观众提供好游览的路线,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呈现新画面。中国园林就似一幅立体三维的写意山水画,是变化的、综合的艺术,是动态的散点透视。

  四、意境“入画”

  (一)以形利‘神”

  以形取“神”指的是通过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中国写意山水园林的建造借用中国山水画写意手法,体现造园设计者对于自然山水的艺术审美再创造,其目的是创造自然简朴、顺其自然的园林意境。中国山水画当然也不仅仅反映客观现实,还有作者的主观表达在内。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创作对象是大自然,但是从大自然的形象之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表达的艺术美,这要求艺术家需要把其主观能动性将美好的外在形象升华成意境。

  《园冶》中“片山多致,寸土生情”,作者让山石生情,这一点无疑受到绘画的启迪。形象孕育意境,取其形立其意。“悠悠烟水,澹澹云山”的神仙意境则是以形取“神”最终的“神”。这样的意境明确表露作者计成对于自然的热爱和深远的意境。

  (二)文‘月‘意”趣

  在古代世人都追求陶渊明式的惬意田园生活,士大夫向往安贫乐道,逍遥自在的精神追求。而设计者将田园与建筑相结合,构造出独特的园林风格。计成在《园冶》中开篇就强调“以偏为胜”,所以园林一般建在偏僻之处,达到闹中取静。古代士大夫造园目的在于享受生活,追求闲逸情趣,这就需要偏僻安静的生活环境,也是使得士大夫在繁忙的公务生活中能够得到放松。《园冶》在书中主要提到的是私家园林的造园方法,对于文人园林,《园冶》体现了士大夫的审美思想,栏杆信画化而成,减便为雅”不论是小到栏杆花纹的细节还是达到园林内部景色造景风格都以简朴为美,不需要过度装饰。

  中国山水画主张用淡雅的笔墨和节奏的笔法,其中无论是重彩的青绿,还是浓淡合宜的写意山水,讲究于简。画家通过自然山水变幻表达淡泊名利的心胸感物,无拘无束创造写意的情怀。元中晚期,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广为流行,“元四家”建立起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笔墨精粹,意境幽远,聊以自娱的悠逸。融会自然的人文精神思想根植于中国写意山水画家的内心,在山水画中能同时表达出意境。

  五、结语

  《园冶》中不仅有大量的实用造园技法,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造物观、设计观及其生态理念,皆与中国写意山水画类似。上文的论述从绘画角度,找出了《园冶》笔下的园林与绘画许多共向点,不难发现山水画与写意山水古典园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诗情画意”入画观念逐渐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古典园林向来是我国历代王朝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技术多种因素结合的产物,也反映了當时的发展水平,其中设计思想就受到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们相互影响渗透,逐渐形成了极具中国风格、富有诗画韵味的写意山水园林艺术。

  参考文献:

  [1]张健国.中国写意山水画的人文精神[J].艺术教育,2017(241).

  [2]杨自强.《园冶》设计思想中文人生活体现方式与审美意趣[J].艺术教育,2014(14).

  [3]李世葵.中国园林与中国绘画的审美同构性[J].社会科学战线,2010(04).

  [4]李亚如.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园治》一书试论[J].广东园林,1984(14).

  [5]付洁.《园治》中的古典园林审美观初探[J].城市建筑,2013(20).

  [6]刘根.中国园林美学中怠“入画”砚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7]禹智恒.《园冶》与园林绘画之间有关空间营造关系的对比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