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陕北民歌元素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139-01
一、前言
民歌作为各种音乐体裁的营养品,集历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于一体而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产品,①长期以来,以陕西民歌作为素材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在这些作品中,或直接引用,或进行改編,都集中再现了陕西民歌的艺术魅力。创作于2008年的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不仅题材新颖,而且在音乐创作上充分借鉴了陕西民歌的元素。
二、秧歌剧与《米脂婆姨绥德汉》
秧歌剧是根据陕北秧歌而产生的一个歌剧品种,它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陕北抗日根据地的“新秧歌运动”中,它的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充分反映了抗日根据地人们的生活,如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它的独到之处是其意不在文艺的复兴或是新文艺的成型,它是‘红色”留声机上唱片中的一曲尸墓对宣传抗日、建立和巩固群众基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陕北地区作为秧歌剧的发源地,与丰富的陕北民间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曲家们从浩翰的民间音乐资源中选取素材,通过引用、改编、创作的方式使之与特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性格相结合,充分的体现出民间音乐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价值。如《兄妹开荒》中对月眉户”、道情”、“信天游”民歌的运用、《夫妻识字》中对榆林小曲、陕北秧歌调的运用都高度的反映出了对陕北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
2008年创作并演出的《米脂婆姨绥德汉》是进入20世纪以来具有较强影响的力的秧歌剧作品。。此剧由作家阿莹编剧,以20世纪上半叶陕北人民“走西口”作为背景,以爱情的发展作为主线,通过对“青青”、“石娃”、“虎子”、“牛娃”等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出了米脂婆姨秀外慧中、敢爱敢恨的精神和绥德汉子勤劳朴实、敢作敢当的气质,从他们的身上也反映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坚守的民族品质和精神道德。此剧的音乐创作无疑是一大亮点,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崔炳元、韩兰魁、李兴池作曲。
在体裁和结构方面借鉴了歌剧、音乐剧的创作手法,由序曲、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幕间曲构成,在音乐素材上则是以信天游民歌为主,但是在创作手法上均为原创形式。这说明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通过对民歌元素的运用来体现地域的风格,具有地域标识的作用。
三、《米脂婆姨绥德汉》中陕北民歌元素的运用
信天游是流行于陕北地区的一种山歌形式,具有高亢、嘹亮的特点,信天游的形成主要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④
从结构上看,信天游民歌基本上为上、下句式,具有方整性的对仗特点。在歌词内容上,上句通常是运用起兴的手法对歌曲的主题思想加以衬托和渲染,下句则是具体的叙事和抒情,即在叙事的视野上给人以宽广的空间感,属于“由外向内”的叙事表达方式。如剧中第一幕第四曲《黄河里划桨》在结构上就运用了信天游的句式结构和歌词叙述方式,其中第一句属于起兴式的衬托,而第二句则表现出妹妹对哥哥难以割舍的情谊。由此可以看出,此剧对信天游句式结构和叙述方式的运用。除了运用信天游的句式结构外,作曲家在创作上还进行了结构上的扩展,即以上下句式为基础,通过旋律扩充的手法使歌曲发展成为具有对比和统一性的结构。如青青的咏叹调《天上的星星亮晶晶》,歌曲的主题为上下句式结构,其中结束在商调式的属音上,下句结束在主音上,具有从属功能向主功能的转变。在主题呈现后通过两个小节的间奏进入到了主题的扩展部分,在创作上主要运用了重复、展衍的手法,使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因此此曲不仅深入的刻画了青青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而且对爱情主题起到了强有力的升华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在此剧中,歌舞演出就极力展现了民族魅力沪在陕西民歌元素的运用方面,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其中在继承方面主要是保留了原有民歌的结构特点,这对于确定民歌的风格起到了基础作用。
其次从发展的角度看,作曲家并不囿于民歌结构的框架,而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运用了专业的作曲手法,这对于运用原民歌素材进行现代声乐创作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从调式音阶的角度看,陕北民歌注重商调式、微调式和羽调式的运用,大都采用六声音阶或七声音阶,这也是陕北民歌重要的音乐特点之一。在统一于某一调式的情况下,由于每一个乐句结尾音的不同,其中又穿插于多种调式,基本上在同宫系统范围之内,即虽然调式不同,但是都建立在同一个调性上。在此部秧歌剧中,共创作了六十余首不同体裁的歌曲,而且每一首歌曲都集中体现出了对陕北民歌调式音阶的运用。如《天上的星星亮晶晶》为G微六声调式,由于旋律在进行过程中由于落句结尾音的不同,所以存在着调式上的转变,如第一乐句分为前后两个分句,第一分句结束在调式的属音re上,第二分句则是趋向于A羽调式发展,最后结束在la上。因此可以判定这一乐句的调式发展为由G微转向A羽,两者虽然调式不同,但是在调性上却都属于c宫体系。
从旋法的角度看,陕北民歌旋律的进行注重纯四度音程与大二度音程的连接,即在起句时先是纯四度上行跳进,然后向大二度下行发展,或者在起句上先以大二度下行进行,然后纯四度上行发展。因此这种纯四度与大二度的结合被称为陕北民歌中的“核心音程”。在《米脂婆姨绥德汉》中的选曲中,为了能够体现出陕北民歌旋法上的特点,作曲家们也有意识的运用了这一核心音程形式。如在《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一曲第二小节旋律的进行上,先是从dol到re的大二度上行,在re音时值的演唱中突然上行到纯四度的Sol上,这种旋法进行的目的是先以平稳的情绪进行抒情,然后在跳进过程中增加音乐情绪,这样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情感的深层次发展。
四、结语
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在体裁上体现出对传统秧歌剧的继承,是“新秧歌运动”的时代延续,它所反映的是陕北人民最为朴质的生活和情怀,具有真实性的艺术再现效果。从陕北民歌运用的角度看,作曲家们的音乐创作始终以风格的表现为核心,注重从音乐元素的角度去表现陕北风格的特点,这说明在新时期陕北秧歌剧的创作仍然要具有传承意识,这也是我们从《米脂婆姨绥德汉》中所获得的最大的启示。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艺术学院资助项目,名称为:杀钡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的唱腔研究,项目批准号:YB201705。
注释:
①邹丽民歌新唱的审美探究[J].当代音乐,2018(09):72-74.
②公玺.新秧歌运动的兴起——谈《兄妹炕荒》的创新与影响[J].当代音乐,2017(15):95-99.
③张震.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中虎子的咏叹调演唱特点研究[J].中国戏剧,2019(05):75-77.
④祁云峰.浅谈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民族风格[J].当代音乐,2015(15):66+69.
⑤黄莉[M].音乐剧中民族民间音乐的应用探究[J].当代音乐,2020(01):4-5.
作者简介:张云龙(1986-),男,陕西府谷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