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电影《情人》的视听语言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8398
姬腾飞

  (黑蚂蚁(上海)影业有限公司,北京100020)

  电影《情人》1991年由让·雅克·阿诺导演,改编自法国作家杜拉斯的同名小说,由法国女星珍·玛琪与梁家辉饰演。影片讲述了越南殖民时代,一个有钱的中国华侨家的少爷与一个贫穷的法国少女的悲剧爱情故事。由于两人年龄悬殊,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家庭背景的巨大差异,他们的恋情不被世人理解。影片的基调忧伤悲凉。影片成功运用视听语言将一段跨越民族和文化的凄美爱情呈现出来,曾获18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让·雅克·阿诺是法国电影史上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他摒弃了西方视角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力图通过代表性民族文化符号系统再现不同文化格局。东方文化、他者文化、女性主义等是他的电影作品中的鲜明特征。在影片《情人》中,以女主人公的观察视角出发,将男性作为女性视角下的被观察者。影片以独特的镜头语言将女性主体意识表达出来。

  本文节选《情人》部分片段,试分析其视听语言的风格特点。本文所选的段落是影片的第一个情节点——男女主人公在船上的相遇。这是影片的关键情节,两人的一见钟情为之后的爱情发展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该段落的视听语言。

一、叙事结构、剪辑手法

该段落使用了交叉蒙太奇手法,将少女Jane和东尼各自上船进行交叉剪辑,先是两人乘坐的车分别到达码头,然后Jane靠在船栏杆上的身影,然后是坐在车里看的东尼。之后一个短暂的抒情空镜段落后,继续几个正反打展现了站在船上看风景的Jane和在车里看着Jane的东尼,气氛渲染的非常到位。最后是东尼下车缓缓走向Jane。这样的剪辑手法利用交叉、重复渲染气氛,类似于音乐中的复沓手法,强化情感。

二、摄影风格

该段落摄影手法都比较简单但是清晰、准确、有效。展现人物的时候,Jane出场的第一个镜头,从她的脚和小腿慢慢往上摇到脸,展现了她的穿着风格从而反映出少女叛逆但又洋溢着青春的生动气息,兼有着女人的性感和女孩的可爱。短短一个纵摇将人物特色刻画得十分生动。而东尼的出场则先是一个坐在车里的大全景,然后镜头隔着车窗慢慢推摇至他的近景,从空间上让观众感受到两个主人公距离的拉近。

  后面两人“看”的镜头都为固定机位,这样的好处就是有一种凝视感,人物的凝视、观众的凝视,将画面的关注点聚焦在一个位置,集中观众注意力。同时剧情上两个人物此处也都是静态,用固定机位更自然、流畅。只有梁家辉从车边走向女主角的时候用了横移手法,他优雅地踱着步,穿过人群,走向少女,镜头恰到好处渲染了这种浪漫的氛围。

  展现大全景、远景交代环境时,用了缓慢的摇、拉等手法与影片的整体风格——缠绵的、哀伤的舒缓基调相符。

  构图和景别方面:展现环境的全景、远景与展现人物的中、近景、特写相连接。不规则构图与规则构图穿插,使画面丰富且舒服。其中,东尼在车内隔着车窗看Jane的画面很出彩:东尼处于画面右侧前景,画面正中景深深处是Jane的全景,东尼的脸与左侧车窗的框正好将Jane框在画面正中,强调了“看”的感觉(东尼的看与观众的看)。另外,画面层次非常丰富,东尼、车窗、远处的Jane,三层的画面空间增加了镜头的质感。

三、色调、光影

整部影片中,主要有三大色彩体系:橙色、蓝色、灰黑色。而男女主人公情感的段落则多以橙色为主,以温暖的主色调来反衬女主人公爱情的悲凉和绝望心境。

  该段落以偏暖光效果的冷色为基调,天空、河水、车、人物的服装都是冷色调,但在此基础上铺了一层夕阳的暖色的光,且有种复古色的质感。这样既符合影片整体缓缓的哀伤的情绪,又突出本场戏浪漫、暧昧的氛围,并且有那个年代的代入感。其中,Jane站在船上向外看的近景镜头以暖暖的蓝色的天空为背景,衬托出少女脸上的明丽动人。再如上文东尼在车里看的镜头,由于车窗的隔断,影片加上了一层暖黄滤镜,一方面增加人在车窗里看的真实感,另一方面使得画面又一种朦胧的美,车窗外的Jane的身姿格外动人。

四、场景设计与人物造型

这场戏设计在一个越南当地人乘坐的渡船上,周围都是拿着各种大包小包的行李、蔬菜、甚至家禽的衣着简陋的当地人,船上也是各种脏乱嘈杂。而在看男女主人公的造型:Jane是一个白人少女,扎着两个麻花辫、穿着灰色连衣裙很质朴而且有少女感,但她由带着一顶白人男性的帽子,穿着一双与她年龄不相称的破旧的高跟鞋,还涂着红色的嘴唇,有增加一丝性感的女人味。虽然她的穿着看起来也很朴素甚至有些窘迫,但她安静地站在船弦边,与周遭的人群形成极大反差,如鹤立鸡群般抢眼。并且她与自己性别和年龄不符的穿着(男帽、高跟鞋)表现出人物的性格——个性独特、叛逆、独立。这样的造型也是另男主人公一眼就被吸引的原因之一。再看男主角东尼,他的出场是用“遮”的方式,从一开始他的车出现,就故意没有给他正面镜头,在车里看也是以一个从车窗外拍的隔着一层玻璃的模糊镜头和一个在车里的背影展现,增加人物的神秘感。最后出场的方式:先一个下车的脚的特写,然后人物的背面,再转身,正面出场。一个优雅的公子哥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东尼的人物造型:坐着高级轿车并有专属司机,人物出场时先出场他脚部特写——雕花棕色皮鞋、白袜子;穿着一套白色西装,梳着一丝不苟的油头。通过这些造型显示出人物的身份——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又从他的动作行为,表现这个人的优雅、体面、绅士。但他为什么要上当地人的渡轮?因为种族的关系,虽然他有钱,但他是华侨,黄种人在当时法属殖民地的越南也是被人瞧不起的种族。还有一个细微的动作展现了人物的情绪,向Jane递烟的手部特写,手有些颤抖,说明他对Jane一见钟情,上去搭讪时有些紧张,同时也侧面反映了人物性格比较文质彬彬、比较内敛。

五、声音设计

首先,影片语言,这个段落只有最后两人相遇有两句对白,“小姐打扰了,你抽烟么?”“不,谢谢。”两句简单的对白搭建起人物关系,为后面的聊天做引子。因为影片是以女主人公为叙述者的,中间的空境段落有几句女主角的独白,其作用是交代环境。

  其次,电影的音乐,该片段也很少运用音乐,也只是在空境段落辅助画外音进入了一点不显著的音乐,类似于鸽哨的细细乐丝,以烘托气氛。

  最后,电影的音响。该片段的音响非常丰富且很有真实感。船上的嘈杂的人说话声、携带的家禽叫声、汽车汽笛声、船的鸣笛声和发动声、鸟叫声、水流声等环境音层次非常丰富;而在这种环境音的基础上,主人公下车的脚步声、开关车门声、打开烟盒的声音等又能从整体中突出出来,各种声音的大小、真实度都恰到好处,可见声音的制作上非常下功夫。笔者猜测大的环境声应该是同期录音,而主人公的这些动效可能有后期拟音的成分。

  从该片段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导演让·雅克·阿诺对电影语言的把握,有机运用了摄影、灯光、美术、造型等多种元素对人物特征、生活背景和影片氛围进行成功的塑造,展现了影片的深层审美价值。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