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0508
王旭艳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0)

一、唐太宗用人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历史背景

唐太宗用人思想的形成与隋末唐初的客观社会状况是分不开的。唐太宗经常同朝臣讨论隋朝灭亡以及历代封建王朝盛衰的原因,希望能够引以为戒。太宗认为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与统治者的思想有直接联系,因此在他统治的几十年中不断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以便于改善统治局面。

  贞观年间,太宗认为君臣应该共同应对和处理问题。他还经常告诫大臣们:隋炀帝就是实行暴政,使得臣子们不敢发表意见,最终导致了国破家亡。太宗提醒臣僚们要谨慎行事,注意竭尽为臣之道。

(二)自身因素

1.隋末起义的历练。

  李世民不仅具有显赫的政治背景,另外,从小追随父辈们学习武功为之后的军事才能奠定了扎实基础。

  隋末农民起义不断,李世民把握机会,为兵变做了充足准备。仗义疏财,结交了文臣武将,吸纳了不少有识之士。在他们的鼓动下,李渊建立了历史上强大的唐王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当时李唐王朝的江山还不稳固,于是他又为唐朝的统一大业开始了南征北战,顺应了统一的历史潮流。这显示了唐太宗在长期驰骋沙场中的军事领导才能,以及长期斗争中培养起来的思想策略与灵活手段。

  2.玄武门政变。

  这场宫廷斗争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后宫方面,妻子长孙氏运用唐太宗获得的战利品来贿赂宫掖,争取后宫嫔妃中的支持者。朝堂上萧瑀、陈叔达等人是李世民一派的坚决维护者,“建成、元吉嫉害太宗,阴行谮毁,高祖惑其言,将有贬责,叔达固谏乃止。”并且在事变的前夕,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三人进行周密策划,帮助李世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甚至在政变中双方剑拔弩张之时,舅父高士廉“率吏卒释系囚,授以兵甲,驰至芳林门,备与太宗合势。”尉迟敬德为了震慑东宫、齐府的士兵,手提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令其观看,这些贤能之士可谓是缺一不可。

  在这腥风血雨的政权争夺中,文学馆、天策府中杰出的能臣武将将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为政变最后胜利提供了人才保障。

  3.总结经验。

  贞观年间可谓是官修史书的鼎盛时期,太宗曾下令官员集体编写史书,当史官们完成修书任务之时,他还专门下发诏令,表示自己“欲将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太宗通过批判继承古人的思想,对于用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一再表示“为政之要,唯在得人”。通过他的不懈努力,一批贤臣会集于初唐政坛,促成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二、唐太宗用人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选拔官吏

太宗主张选拔官员应该扩大用人范围,这也是他用人思想的关键之处。他认为选贤任能是帝王用人的主要衡量标准,不因亲故而取庸劣,不因关系疏远或曾是政敌而舍贤才。贞观初年,太宗就曾经孜孜不倦地寻求贤能之士。

  唐太宗还注意士庶并举,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一些高门士族逐渐独占上品,垄断高官,排斥寒门庶族子弟,这不仅激化了皇室与士族的矛盾,同时不利于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为了改善当时社会盛行的不正之风,唐太宗提高出身低微官员的社会地位,注意平衡豪强大族中间的多种政治力量。

  唐太宗用人时兼顾地域的广泛性,在东宫与秦府明争暗斗的过程中,外廷、或后宫、地方,都拉拢人才。唐朝统一全国后由于统治区域扩大,选取官员的范围也来自五湖四海,既涉及关陇贵族,也包括山东以及江南人士。

  在对待少数民族方面,唐太宗有自己独到的见地。他认为华夷一家,应该采取以怀柔为主的德化政策,对汉族和夷族的将领一视同仁,尽量突破少数民族的樊篱,缩小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鸿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而当地刺史与长官都由各个夷族首领担任,并且还选取表现突出的人物担任重要的武官。由于唐太宗处置得当,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国家的屏障,使唐朝在贞观年间免受侵扰,在巩固统一的同时也提高唐朝的威望,国家既富裕又安宁,达到了长治久安的效果。

  以上可以看出,唐太宗的用人思想面面俱到,从贵族到寒门,从狭隘的关中本位政策到不分地域选拔人才,从中原华夏族到边疆夷族,都一视同仁。

(二)虚心纳谏

谏官入阁制度,在制度层面上扩大了谏官讨论政事的权限。贞观年间,恐人不言,导之使谏,这一兼听纳谏的思想和措施使得唐朝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政治清明、各抒己见的良好社会风气。

  贞观元年,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最著名的谏官首推魏徵,他长期任职于门下省,敢于犯颜直谏,不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前后所奏百余事。魏徵在贞观十一年向太宗上奏的《谏太宗十思疏》,由于当时社会逐渐安定,太宗渐渐变得好大喜功,魏徵想通过文中譬喻手法,指出君主应该谨言慎行,戒贪以俭,尽量达到“十思”的标准。这份奏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整篇文章实用而不空泛,现实指导意义很强。太宗认真听取他的建议,把十思写在屏风上,以便每天能够看到,起到警惕的作用。

(三)赏罚公正

唐太宗时常告诫官员们升降赏罚要谨慎小心,必须根据政绩好坏和人民生活状况来做评判。

  贞观五年,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和侍御史李仁发都因为揭发别人隐私、诽谤诬陷,多次被太宗召见。朝臣惧怕他们的权势,没人敢去进谏。魏徵直言权万纪和李仁发都是扰乱朝廷的奸臣,太宗听后不仅认真吸取了魏徵的意见,还赏给他五百匹绢。从这些小事的处理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唐太宗身上拥有着真正不徇私情的品格与勇气。

  唐太宗在多数情况下做到了公正平允、不徇私情,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风气。

  人才的嘉奖,唐太宗将物质和精神置于同等位置。唐朝的凌烟阁建造就是为了怀念这些辅助唐太宗治国的股肱之臣,使他们的功绩能够流芳百世。唐太宗善于用人,不仅使得天下豪杰都为他所用,而且很多功臣宿将都得以善终。

(四)用人不疑

一位君主想要更好地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要做到“圣哲施化,上下同心。”只有君臣之间齐心协力,政事处理欠妥时能够直言不讳,朝廷上才会团结有如铁石之固,国家才会治理好。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 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於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唐太宗的确是言行一致,对于受到重用的官员给以高度的信任,而同样的,大臣们尽心竭力地辅佐君主处理政事。

三、对唐太宗用人思想的评价

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和政治家,唐太宗独具特色的用人思想不仅为当时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而且为后世统治者保留下无价的精神财富,虽然历史久远,但他的许多思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

  唐太宗重用的一批大臣,这些人物为当时稳定朝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唐太宗广开才路、任贤致治的道路上,他们与君主同心同德、共理天下,成为太宗治国的左膀右臂;在唐太宗耐心求谏、虚心纳谏的过程中,他们共同切磋,开创了贞观盛世的良好局面,唐朝初年短时间内实现国力强盛,与唐太宗正确的用人智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贞观之治的繁荣主要归因于唐太宗善于处理各个阶层、集团的关系,不分文武、士庶、汉夷,使得朝中的文武百官团结一致共建繁荣昌盛的大唐王朝。唐太宗把吸引人才作为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高度重视人才的选任与保护。

  其一,他能做到难得的求贤若渴,吸纳五湖四海的优秀人士。

  其二,能够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官员,促进全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共同繁荣。

  其三,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胸怀和思想,对贞观时期科学民主地推行政策有一定意义。

  但是,我们在看到唐太宗虚心纳谏、任人唯贤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专制集权的一面,虽然在位前期爱惜人才、赏罚分明,但到了后期变得有些懈怠,处理政事和任用官员多按照个人喜好来办理。同时唐太宗玩弄帝王权术,维护李唐王室的贵族地位,因此不可避免地留下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的烙印。

四、结语

总之,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保护关心人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历朝历代的兴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精英荟萃才能够拥有更长远的发展前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要借鉴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通过完善人才自由发展的制度和措施,激发人才活力,使更多的人能够人尽其才,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出力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