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一、民族民间舞有利于学生改善个体差异
学习是人类适应、改变环境,获得经验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将这一过程由个体主动完成,更深刻地认识自我本体世界,从而探索外部世界,了解个体具备的潜能,改善个体差异。对于舞蹈专业的学习来说,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更需要丰沛的情感做铺垫。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物遗传、环境和教育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物质与精神材料都存在个体差异。当学习新的教学内容,差异性则有明显的体现,表现为观察与思考的角度不同,学习方法不同,沟通交流的能力不同,对动作的领悟能力不同,等等,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和观念,使学习过程和成果体现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培养舞蹈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是要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特点,有利于在舞蹈学习中扬长避短,更准确地把握发展方向。
二、各民族民间舞的典型性格和多样性性格
各民族民间舞受本民族多种因素的影响都会形成自身的典型性格。例如,蒙族舞蹈的豪迈和潇洒,朝鲜族舞蹈的含蓄和沉稳,维族舞蹈的热情奔放等等。这些典型性格是各民族民间舞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突出特点,是各民族民间舞被认知和分辨的显著特征。但在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各民族民间舞并非只有被人普遍了解的典型性格,还有它性格多样性的一面。傣族舞蹈不只是柔美和含蓄,也有坚毅和大气。维族舞蹈不只是热情好客和诙谐幽默,更有神圣感和庄严感。朝鲜族舞蹈不仅只是含蓄和沉稳,也有欢快和潇洒。这些民族民间舞典型性格的背后是各民族及其丰富和多样性性格的体现。而多样性性格也正是民族民间舞能够在民间流传至今的原因和深受广大人民喜欢的原因之一。所以学生在学习民族民间舞时应多关注民族民间舞的多样性性格,而不要把各民族性格归于单一化和简单化。三、学生自身个性与民族民间舞性格的关系及统一办法
(一)学生自身个性与民族民间舞性格的分离及原因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心灵的感应,情感的表现。不亲身经历、亲自感受是无法全面了解的。而非本民族的舞蹈学生缺少的正是这种体验。在学习中,许多学生对汉、藏、蒙、维、鲜等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十分清楚,但从未见过民间艺人是如何跳的,脑子里多是课堂上老师教授的内容,很难将所学内容与本民族、本地域舞蹈文化的特征融会贯通,这既失去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继承价值,也割断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源”。由于民族民间舞是在其特有的地域生活环境和历史传统文化熏陶之下经过长期的发展才逐渐形成其特有的性格,但非本民族的舞蹈学生在面对如此多样和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民族舞蹈性格时,由于没有受到所学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习俗、宗教和生活地域环境的熏陶,也没有在这一民族生活居住的直接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作为这一民族文化语境之外的探访者来进行学习,并只能按照自我以往的经验和自身个性来诠释所学民族的性格,所以就会产生自我个性与民族民间舞蹈性格的分离和不统一,也就是俗称的跳舞没有内在性格和缺少外在风格韵律的缺点。(二)学生自身个性与民族民间舞性格的统一办法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的像学生传授所学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以及地域环境,这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巨大的帮助。民族民间舞教学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用身体表现各民族的审美意识,掌握气韵、传统体态和表达情感的独特手段。所以原生态的田野村寨是民间舞得以传承的天然舞台。学生自身个性与民族民间舞性格是为矛盾统一的综合体,只有在学习教授民族民间舞的文化补给和学生自身主动性、渗透性的接受民族民间舞蹈的多样性性格,并与自身的个性融合一体,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自身个性的最大潜力和准确的诠释出民族民间舞的多样性性格。
也只有这样的民族民间舞才是学生自己的,为我的,个体背景下的民族民间舞,同时也是本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民间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