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红色文化背景下的古村落价值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0682
叶帅 娄玮 廉国富

  摘要:常山庄村革命根据地作为红色革命遗址的典范区,不仅是鲁南山区古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更是在中国革命战争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查阅、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对常山庄古村落的红色革命事迹、革命遗址、成因分析、民居建筑形制、建筑构造和建筑装饰等进行深入探讨。力图探求鲁南山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和开发保护现状,同时对人们研究红色文化在传统古村落中的价值达到借鉴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常山庄村;建筑形制;建筑构造;建筑装饰

  山东地区民居类型总体可分类为传统型城市民居、胶东地区沿海民居、鲁中南山区民居、鲁西南地区民居和近代城市里弄民居等5大类型。由于受城市化进程影响小,鲁南山区传统民居建筑至今还保留着石头房的传统建筑风格,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

  一、红色文化的价值意义

  红色文化中的“红色”二字是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所在。红色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国抗战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是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所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常山庄村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革命根据地中心,形成的“沂蒙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区发展与古村落保护的最大文化资源优势,其价值意义不仅表现在文化传承上,而且对经济开发和政治教育的影响同样重要。

  二、常山庄村古村落成因分析

  《沂南县志》中记载,常山庄村地区的最初发展始于北宋前后,至清朝末期己成為沂南县重要集镇区域。常山庄古村落东、西、南三面环山,村前有河流经过,山为“龙脉”,以水“聚气”,形成背山面水的自然地理格局。村东面修筑有防御性围墙和城楼用来抵御外敌,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使常山庄村更加易守难攻。

  三、常山庄村古村落形态概貌

  1.传统民居建筑形制。受地形条件和气候因素的限制,常山庄村建筑布局坐西北朝东南。该区住房以单进式二合院和单进式三合院居多,也有两进式三合院。正屋一般分隔为三间,中间为正房,东西两间为卧室。另外,厢房有东西厢房之分,有做卧室的,也有将其中一问厢房作为贮藏室或厨房之用。

  2.传统民居建筑构造。鲁南山区传统民居建筑下碱墙一般用条状、块状或碎石石料砌筑。常山庄村传统民居建筑山墙采用白灰涂抹或碎石砌筑,山墙上“座山影壁”的形式应用于入口或空间转折处,主要起装饰作用。建筑屋顶材料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普通民居使用的板瓦,二是官房等重要建筑所使用的筒瓦。建筑屋脊有突出正脊和排山脊两种方式,前者多运用图案样式做花脊,后者多在垂脊上安放五尊望兽起到驱邪的作用。

  3.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常山庄村古村落大户人家的宅门多为如意门的形式,院门两侧常放置抱鼓石这类石制构件,抱鼓石整体造型大方,雕刻有吉祥寓意的纹样图案,也是院落主人“非富即贵”的身份象征。普通人家院门没有富裕人家的讲究,最常见的形式为木板门。建筑窗体以直棂窗和槛窗的形式为主,直棂窗造型简练朴素,槛窗一般是大户人家使用,形式为通透的花式棂格,常见有万字纹、灯笼锦等图案。

  四、红色文化在常山庄村古村落中的保护利用现状

  (1)红色文化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常山庄村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抗战时期山乡风貌,周围还有许多革命遗址形成了诸多旅游景点,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红嫂”明德英故居、“小车队长”李家才故居、“沂蒙母亲”:换于故居、“火线桥”旧址,战时托儿所等。(2)红色文化驱动红色影视产业发展。常山庄村被评定为“中国红色文化新坐标”,建成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红嫂故里景区的核心位置,立足于打造中国的“乡村好莱坞”,《斗牛》、《沂蒙》、《沂蒙六姐妹》等著名影视剧都在这里拍摄取景。(3)红色文化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常山庄村以农家院落为展厅,更能还原最初的革命面貌,建立了诸多著名革命纪念馆,如跟着共产党走纪念馆、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等展馆,被评选为“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

  红色文化与常山庄村发展并存使其保护开发工作有了必要的政治文化保障,是山东省内发展较好的古村落。传统建筑民居既是物质实体的存在也是传播媒介,常山庄村极具地域性色彩的石头房不仅传达出过去居民的朴素生活,也为后人研究传统民居建筑提供了优秀的资源。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以红色文化为重要载体使石头房不再仅仅是被遗弃的村居,而变成宝贵的旅游资源,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民俗文化旅游景观。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