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八大山人”画中道文化的缘起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7718
谢鹏

  摘 要:中国产生灿烂的艺术,与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根基是分不开的。受道家思想文化影响,画家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闲散或抑郁,或英雄主义或伤春悲秋。如苏轼的“竹生时何尝逐节生”;如八大山人把翻白眼的鸟、鱼当作自己,表示对亡国的悲情与对当世的不满,他的画中通常看不见一个人影,只留下孤寂空荡的山野;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是以儒家思想作参考和以道释思想作慰籍来抒发内心情感。

  关键词:中国艺术;道家文化;绘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4-0164-01

  明清山水画大都注重笔墨与意境的表达,特别是到了八大山人这,他把绘画当作心灵的寄托,在绘画中宣泄心中的愤懑,“因心造境”,意境苍茫凄凉,笔墨忧郁含蓄,让人有“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感觉。他把道家思想完美的融入了中国画中。其中有两个显著的方面。

  一、避世、游世

  我们审视道家思想对明清山水画的影响,决不能忽略老庄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生哲学。老子从“道恒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政治理想中提出了“弃智的措施”,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有蒙昧主义色彩,但却饱含强烈的批判精神,深刻洞察了春秋末期社会剧变下的混乱状态和人民痛苦的结果。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批判精神,對战国时期“物欲横流”的社会黑暗有深切认识,指出“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他最初的解决办法也是“绝圣弃智”。但这种空喊极不现实。于是他不得不回到现实中寻找出路,并且试图从争取自我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这个方面,来超越和摆脱外在束缚,现实的出路之一便是避世,即“隐”的人生态度。但庄子的“隐”与其说是“避世”的,不如说是“游世”的;或者说,是一种心灵的“隐”。 庄子认为人活着就是要满足他们的生活安静舒适自然,摆脱争名欲望的枷锁,让他们自由。

  老庄本身就有一种骨气,他们都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老子提出“绝圣弃智”,实际上是针对伴随文明而来的阴暗面的。庄子则直斥“窃国者得诸侯”,他本人还坚决拒绝过楚王的“高薪高官”招聘,老庄的愤世嫉俗精神是中国人的脊梁,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挺铮铮傲骨指斥黑暗、啸傲林泉者代不乏人。而这种精神恰恰是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所崇敬和沿袭的处世态度。他画鱼则把鱼的眼晴夸张变形,或画成方形,或将眼睛点得又黑又大,以此寄托“朱颜改”之恨,对明王朝的没落深表叹息;画花鸟时不画春光花影中嬉戏的鸟,而画一些枯木孤鸟,竹石孤鸟等所谓“伤心鸟”。 他画了一幅现在还有真迹的《荷花小鸟》:画中巨石倒立,上有荷叶斜斜挂立,一只缩脖子瞪眼睛的水鸟独自站在石头顶上,非常明显的孤傲冷僻。他题黄公望山水更明显地流露了邦国之情:“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

  八大山人在感喟于国家兴亡,民生艰难的同时,又力求远离政治、全身避祸。过着悠哉游哉的生活,对前王朝矢志不渝,对自己的处境欲罢不能,无能为力,只能纵情与书画之间,寄托自己对亡国的悲痛。这种避世和游世的人格追求是道家思想对八大山人思想最深刻最本质的体现,也是最首要的体现。

  二、玩、逸

  道家思想对明清山水画心蕴的建构还表现在文人画“玩”的特质和“逸”的本质特征上。庄子的“逍避游”表现的是精神的无拘无束。“逸”原本和人格特征联系在一起,是一部分文人士大夫因不满政治社会的黑暗而从人生价值和人格尊严上对其进行反抗和不合作,形成了一种与现实主流价值不同的生活形态。这种自然无为的隐逸适意与八大山人那种懒散随意、潇洒闲适的生活理想一拍即合。国家灭亡的悲恨与科举制度的中断,明代对知识分子的压抑,导致当时的文人画家极度需要安慰与放松。而此时,道家思想中的“自由”、“道法自然”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他们发泄的载体。

  陈鼎在八大山人叙事的传记中写到:癫痫后不久,早期的匍匐在地上哭泣,已而大笑,笑,突然地,又站着哭,或提高音唱歌,跳舞或混合的着存在于世界,一天当中,癫痫状态比比皆是。在这种背景下,八大山人就对那种平淡的、幽远的、宁静的、朦胧的水墨画产生了喜爱之情。而这种隐逸的画风与道家思想的“自然无为”和“逍遥游”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把道家式的清静无为、心中寂静、恬淡超尘的风格淋漓尽致的反映在绘画上。

  三、结语

  八大山人的避世、玩逸亦或是“涉事”,是利用绘画大开方便之门,说他的法他的体悟,说他对生命冷暖的感觉对生命真性的追求,是对艺术界限的超越,对生命畛域的超越,犹如道家思想提出的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参考文献:

  [1]朱良志.南画十六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杨维.中国美术史[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3]崔建林.艺术文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4]张明学.道教与明清文人画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