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画像石是指汉代雕刻在墓祠,墓阙,墓室等建筑上的石刻艺术品。汉画像石经历了约三百年的发展进程,其兴隆与汉代生死信仰尤其是汉代神仙信仰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西汉武帝时期,汉代生死信仰有了重大升级,汉画像石也随之而兴起,而画像石的内容也都是关于神仙的。文章就画像石的图像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汉画像石;画像石图像;生死信仰
中图分类号:K87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4-0141-01
一、汉画像石兴盛之根源
我国灵魂不灭的观念由来已久。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形成了魂魄的观念。秦始皇在位之时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求仙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升仙思想的发展。到了西汉初年,文景二帝励精图治,推动了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武帝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他开始将目光转而投向了追求长生不死。武帝在位期间曾掀起了狂热的求仙活动,致使汉代的生死信仰有了迅速的复苏并发生了重大的升级。武帝时期,西王母神仙信仰得到发展,在画像石的图像上有所反应,画像石上面的图案大多是西王母的,到了东汉后期,还有东王公与西王母相对而坐。
汉代生死信仰的变迁对汉画像石的兴盛起到了根本的推动作用。其表现在:首先,汉画像石的兴盛于汉代生死信仰的变迁是基本同步的。其次,汉画像石的图像内容几乎是同步地反映了汉代生死信仰的变迁。对于这一观点开始展开论述。
二、汉画像石内容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迄今两千年前的汉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民族建筑、绘画、雕刻艺术都已经形成独特风格,并达到相当完美的水平。其封建统治者,在迷信思想的影响下,极力崇尚厚葬,幻想并祈求死后仍然享受同生前一样的生活。为此,不惜巨资仿照生前生活景观或形式,大量营造画像石墓室,企图借此实现他们的升天成仙梦。
汉画像石的内容丰富,题材繁多,有表现墓主身份、地位、日常生活的,也有历史故事、圣贤人物、古代神话等。其技法高超,融雕刻、绘画为一体,作为汉代特定时期的产物,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汉画像石墓多为砖石结构。刻画像石的石块常用在墓室的门扉、门柱、门楣、横梁及盖顶等部位。我们将在山西发现的墓门画像石分为10个区域,这10个区域大都有相对稳定的图像主题,它们既服从于墓石的实际功用,又是其图像的象征意义所决定的。一般的安排是:第1区为流云边饰(两顶角或有日、月);第2区为墓主出行或瑞兽;第3区、第4区为西王母(及東王公);第5区、第6区为门吏;第7区、第8区为门扇石,有朱雀和铺首图;第9区、第10区为玄武。这种布置和搭配,贯穿于陕北、晋西北画像石的主要阶段而基本稳定。以下以西王母图像为核心对这些区域的图像加以探讨
三、山西出土的画像石与陕北画像石中西王母的比较分析
陕晋一带的汉画像石属于东汉中晚期,这一时期,成熟的道教典籍与道教团体开始出现。神仙信仰得到了广泛普及,都开始信仰西王母。
以陕西发现的杨孟元墓、王得元墓和山西发现的牛产墓(14号墓)、19号墓进行画像石图像对比。
西王母是陕北、晋西北汉画像石中最普遍、最重要的神袛图像,永元八年的杨孟元墓室最早出现西王母像的纪念墓。该墓分为前后室,有两道墓门,西王母出现在第一道墓门第3、4区,以及第二道墓门(前室南壁)的相同部位。我们看到,第3区与第4区、第5区与第6区、第9区与第10区分别是左右对称的图像。以及,墓门第3、4区完全相同(镜面对称)的西王母。西王母头戴胜,基本上是正面角度,左右侧各坐一侍者:捣药的玉兔和长发的羽人,它们端坐于云柱之上。 晚四年的王得元墓(100年)中的西王母像发生了两点细微的变化。首先,第3区的西王母依然带着胜,而第4区的西王母没有戴胜,除此之外,两像完全相同。墓室内有仙人对饮图。
在山西离石发现的熹平四年牛产墓(14号墓)(175年),是晋西北出土最晚的、有纪年的、图像完整地画像石墓。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东汉后期的典型图像标本。在第3区的西王母像侧坐于三层云柱之上,面相为三分之二侧面,面向墓门中心。上有华盖。其三层云柱又由流云隔开,云柱分叉。西王母未戴胜,为世俗贵夫人打扮。第4区东王公亦侧,与西王母相对而坐。与牛产墓同在离石马茂庄、时代也大致相同的另两个画像石墓(第19号墓中的西王母、东王公像,也和牛产墓的图像大致相同。
四、总结
总之,离石汉画像石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画像石这种自由表现的形式,通过丰富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古人生活的场面和美好的愿望。而汉画像石中的图像内容的变化(西王母的造型变化、东王公的出现)与时代的潮流相适应,与汉代生死信仰的变迁相同步,是身为后人的我们在欣赏、学习中很好的资料。其表现手法、丰富的空间构图表现形式,空间造型表现中蕴含着强大蓬勃的艺术生命。
参考文献:
[1]刘永生.山西离石马茂庄东汉画像石墓[J].文物,1992(04)
[2]耀州窑博物馆、铜川市考古研究所.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址[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3]薛东星.陈炉耀州瓷精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4]李凇.从“永元模式”到“永和模式”[J].考古与文物,2000(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