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渐行渐近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5523
葛冰

  摘 要:普通高校版画教学里,版画创作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在多向度的版画创作思维空间中,学生的创造力会得到不断的提升。指导老师的引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必须针对学生建立一个创作的知识结构范畴和可行的实施平台,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训练。从创作的思想定位、风格形成、素材的收集整理、跨越发散思维、小幅作品到大幅作品的渐进方式等方面入手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框架。

  关键词:版画教学;版画创作;思想;风格;素材;跨越发散思维;渐进

  中图分类号:J217-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225-01

  每年一届的毕业创作展览都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盛况,在历届的版画毕业创作作品里能看到在不断更新的意识,不断变化的形态,作为一个普通高校学生创作群体,他们是在一种文化状态中的推进,在一个共同文化意识认同里找出自己的位置,不断去用适合自己和喜欢的方式来表达版画艺术主张。我们对于版画的认识可能普遍局限于二维空间的静止的识读、理解,对于版画作品创作的意识运动进化和表现技法运动组合思考往往是忽略的。在学生进行版画创作的过程中,强大的矛盾的阻力,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表现,但他们也确实要找出一个突出口,把自己对生活历程中的人、物、事的情感和思考的记录表现出来。同时自我克制表述态度,在所表达的空间里不断否定和肯定,使得自己的表现内容和形式更符合文化身份的出现。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意识是有着表现的冲动,但手法上更多趋向于模仿,这是受限于知识结构系统的不完备和文化认知深度的限制。因此,指导老师的引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如何针对学生建立一个创作的知识结构范畴和可行的实施平台,是版画创作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在近几年的版画教学中,我在创作教学这一方面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也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试图进行一些突破,也见到了一些成效。接下来我将结合教学中来谈谈,以便能抛砖引玉,继续深入探讨这门学科的教学问题,更好地来指导教学实践。

  版画艺术创作思想的定位,这在创作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是把其放在首位,这就是创作品位的确立,是整个作品的灵魂,虽然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似乎这问题太简单,但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会有不同的结果,从自然——社会——人三方面架构创作的思维模式,努力在版画创作中培养学生做一个有独立思想、有高尚情操、有社会责任的人,引导他们去认识研究自然规律,思考生存现状以及自己应该怎么做。从宏观的方面思考,从微观的方面表现,以达到以小见大,同时关注当下的问题,使作品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视觉震撼力。用作品来说话,去引发人们对自身存在状态的思考,这是我在指导学生创作思路过程中的一个门径,也是主要针对当下整个社会道德滑坡和教育功利化的反思和调整,引导学生做一个社会道德的净化者,而不去做道德缺失的推行者,解决内心良知与逐利的纠结,到社会上去做一个践行者,而不是蜷缩在角落里观望,同时鼓励他们在创作中释放自由,在创作过程中消解困惑中带来的压力和痛苦,让作品忠实地表达大脑所思考的真实,而不是陷进单独画面唯美的空间。如果作品不能打动自己,那就不要奢望别人为之打动。只有具备时代意义的作品才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也就会因做作品去思考人生的方向和做事的合适途径。因此,创作思想的定位在我的教学中得到了非常的强调。

  创作风格的确定是遵循每个学生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的作品太像老师,甚至是老师风格的翻版,很多教师还会引以为豪,津津乐道,谓之为自己风格的传承,殊不知这样造成了千篇一律的面孔,是一种机械复制的模式,是不可取的。如果只是机械的繁衍,而没有血统的优化更新,最后流于俗套而无创新,那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创作”呢?在学生模仿指导老师的问题上,我极力反对并给予制止。首先我很少让学生看我的画,引导他们多研究历代和现当代版画艺术家的表现手法, 博采众长,深入研究版画语言的形式规律。其次,从国画、油画、雕塑等多种艺术门类上汲取营养,把自己认为喜欢和领悟的精华引用到创作中来,而不单一从版画本身入手研究。版画表现手法是非常宽泛的,各种材料的性能都会有不同的效果,学生选择空间是无限制的,他们会根据自身的文化状态去调整创作空间,多种版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表现的可能,这也是版画创作的优势。在对待具体的风格尝试的问题上,整体粗放调整,局部精细研究,启发性思维方式去引导学生创造新的语言。例举经典案例,分析不同版画艺术家风格的如何传承历代的精髓,形成自己的特色。让学生以分析归纳的方法去研究适合自身表达的方式,其结果还是不错的,每个学生所做的作品基本生具备了不同的面貌,形成了一定的风格雏形。各位同学作品的风格差异,也使作品的展出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节奏变化关系。作者的意趣和观赏者的兴趣在视线的注视下不断地强化从而引发作品之外的兴致。

  版画创作素材的收集整理是创作前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创作主题方向确定下来后,首先是确定收集素材的范围,然后进行考察并撰写调查报告,从创作主题的大的文化背景入手,考察和收集整理与之相关的文字、图片和实物资料,深入了解作品在文化意义上的价值,站在全局去认识,从某一个角度切入。通俗的说法是寻找自己的艺术基地,这块基地必须是自己记忆中文化景观,并对其有切身的审美体验和深切的反思,才能找到一把钥匙打开自己的智慧之门。学生对材料的把握是有一定的针对性,这也就是视觉的选择性,对于收集创作材料,是感性反应的理智活动,是一种理解力的综合作用。在已确立创作意图的情况之下,材料会给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有一个个电磁波的冲击,会造成创作思路的定向改变,每个同学在收集了一整套资料的同时,多少也会对创作构思有所改进,只要资料和创作意图存在着某种“联系”,同学们也就会愿意对思路做出调整,考察和收集资料极大扩展了同学们的视野,在此过程中,逐步去除了所包涵的牵强的或虚假的部分,使作品的意图得到材料更有力的支撑和加强,实际上对材料的整理也是尝试性识读,是把其与作品的精神不断拉近,不断弱化和删减形象之中的复杂的成分,单一指向创作的精神指向,实现材料的艺术精神释读和价值的判断,使得材料具有文化意义上的针对性。

  在版画创作过程采取跨越发散式的思维方式, “艺术创造”离不开“艺术想象”,同学们要把头脑中的思考变成可以用眼睛识读的颜色和形状,即所谓的“形象”,这是一种创造新鲜情景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是在旧的材料中组织一种新的视觉形象,是过去未见的不存在的景观。当然这些也是在同学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新形象,令他们感兴趣的就是这未知好奇的领域。这一套思维方式对他们平时所完成的写生临摹的作业来讲,是一种质的突破。在此,各种造型元素被分解之后重组,而不是表象的描摹。我们在正常看到自画像时,或许更加注重写实的效果,以特征符合对象为标准,而我要求学生在做自画像的创作时,就颠覆了这样的一个造型理念,甚至把形进行解构、重组,有重复叠加,也有与自画像本身无关的元素的加入,比如一个头有多张嘴巴,配合一些辅助的形象,比如雨伞、云彩等等,加以抽象地表现,整个画面就以一种新的形象出现了,这种具有超现实主义又有表现主义的半抽象的视觉形式构成了一幅“有意味的形式”,当观者欣赏时,心中的相对稳定的造型模式被推得一干二净,或许其质疑画面,也可能质疑自己,从而试图寻找一个理解作品的有效途径,这种反思也就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暂时愉悦,可能观者已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转变为艺术哲学思辨,更多地对当代人性的思考和自我形象的判析,使普通的原型不断升华为艺术形象,这也是我们在艺术教学中希望看到的,这样的作品成了这位同学有力的艺术思想的传递。作品视觉冲击的力度,形成观察者心理上的艺术体验,这种体验从无形变成了可以感受的形象时,作品也就具备了存在的社会价值,同学们把本不存在的虚幻空间变成了视觉的艺术真实。

  引导学生从小幅创作向大幅创作渐进的自然过渡。小作品整体感便于把握,元素的组合相对简单,随着学生对画面处理能力不断增强,逐步解决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做大作品也就有了可能。每一幅作品创作的过程就是生命体验的历程,这对于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这种体验过程是在完全不确定的情况下发生,从而就无法预知作品的最终效果,在大的作品创作中尤为突出,这个过程和作品整合在一起的,构成重要的组成部分,增强了作品的厚度。不可预知的困难也会在作品中呈现出人意料的效果。从另一角度来说,这样循序渐进把作品做大的过程也书写了学生创作的存在状态,使得作品和身心历程结合成一个共同体。这样的作品充分的浸透着个体艺术表现的张力,从简单到复杂,从痛苦到喜悦都是对版画艺术的敬畏,对自己灵魂的洗礼。

  以上主要在版画创作的教学过程中引发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践行于教学中收到了相应的效果,学生们也做出了比较理想的版画作品。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打造好版画教学的全新生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