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一句古语揭示了群众文化的内涵。群众文化自古有之,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为实现自身文化价值,满足自身精神知识需求而进行的文化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本文着重分析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文化价值方面以精英文化作为参照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功能;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207-01
一、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英籍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指出:“有一种文化现象也必须研究一下。这种文化现象,乍看起来似乎是一种额外之事,好像老是自居于文化之外的。游戏,游艺运动和艺术的消遣,把人从常轨故辙中解放出来,消除文化生活的紧张与拘束。即以此而言,这一方面的文化已有了它的功能,使人在娱乐之余,能将精神重振起来,再有全力去负担文化的工作。不过事实上,艺术和游戏的功能,实较此复杂得多,广(阔)得多。” 由前人研究可见,群众文化具有诸多重要的社会功能 。
(一)推动GDP增长
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眼下的双十一狂欢节,双十二剁手节等等看似仅仅是消费行为,但本质上中国民众集体有意识的文化消费活动——其中不少民众是裹挟在狂欢节大潮中无意识地参与大众消费。电商的全方位覆盖,淘宝的攻城略地,朋友圈的晒宝贝,大潮的集体行为,使每一个位于大气候下的人都不可能置身于狂欢节的气候之外。中国人自古以来厉行节俭,提倡勤俭持家,生活方式往往是捂紧钱袋,尽力积累财富,但是双十一双十二狂欢节却撼动了这一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一个宝贝链接的分享,一个新品的推送,一个页面的点开,一个支付成功页面的弹出,或是看到超市里琳琅满目商品的巨大折扣后的心动,便是中国人摒弃捂紧钱袋的传统而参与消费融入大潮的文化消费活动。
(二)娱乐、交流功能
娱乐和交流功能是群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陌生化可称为现代社会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化分工的逐步细化,现代人面对的是愈发陌生的生存环境。尤其在中国,自古有之的熟人社会的交往模式逐渐被消解,这一陌生化的社会嬗变就更令现代人无所适从。从2005年一炮走红的“超级女声”,到如今全民狂热的“中国好声音”,国人也普遍参与到这一次次“麻雀变凤凰”的集体幻梦中。虽然能够凭借这些平台得以实现涅槃的草根少之又少,但是全体中国人都以很大的热情激情,高度的代入感关注这些赛事。民众通过对这些赛事的集体瞩目,收获人生经验的交集,得到心灵的共鸣。每次赛事临近或是如火如荼或是行将结束之际,微博、微信、qq空间、脸书等各大社交媒体都会被这些信息刷屏,民众在这样的集体文化活动中得到情绪的消解,激情的释放,情感的沟通。
(三)团结凝聚功能
人如沙,人类社会如塔,如何聚沙成塔,群众文化活动是凝合剂。中国自古有之的春节,西方一年一度的狂欢节,都是一个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时间节点,也是体现一个社会自身属性的标志性特征。清明节的三天假期是近年来的新政,就是为了给国人提供追思先祖,回归故里的时间空间,体现了中国社会慎终追远的文化特征,也通过这样一种仪式感的节日,使民心得以凝聚。中国人何以是中国人?慎重怀远,不忘传统,正是在这些方面得以体现。现代社会同质化现象比比皆是,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经历了西化的洗礼也丢掉了很多宝贵传统,通过一些群众文化的培育和倡导,以及这些文化现象的出现,方可不泯没国人的国民性,方可使国人重新树立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感。
二、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
1942 年,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中,指出了群众文化对于专业文化或者精英文化的反哺作用的重要性,“我们的文学专家应该注意群众的墙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通讯文学。我们的戏剧专家应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小剧团 。我们的音乐专家应该注意群众的歌唱。我们的美术专家应该注意群众的美术。一方面帮助他们 ,指导他们, 一方面又向他们学习,从他们吸收由群众中来的养料,把自己充实起来,丰富起来使自己的专业不致成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毫无内容 、毫无生气的空中樓阁 。” 西方文化巨匠歌德的著作《浮士德》中也倡导知识分子走到田间码头,森林湖畔,去倾听自然、民众的声音,一味枯坐书斋只会走进和魔鬼签约的死胡同。精英文化若缺乏群众文化的滋养,很容易沦为苍白孱弱的纸上谈兵,曲高和寡的艺术缺乏广泛的受众,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精英文化只有打通群众文化的脉络,虚心向群众文化学习,才可以成为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群众文化由于其自身成长的环境,天生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和草根性,生于大众,长于大众,易于被绝大数人所接纳。这并不是否认阳春白雪的精英文化,而是说下里巴人的群众有其得天独厚之处,应该为象牙塔文化所认可并吸纳。
三、结语
本文因篇幅限制,只从较小的切口去分析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群众文化因其草根性而极具生命力,其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当然远远不局限于此。群众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发展的宝贵历史机遇。望群众文化能引起多方更多的关注,在新时期得到更大的挖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林诺夫斯基(英),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