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舞台上的节目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群众性的文艺活动也空前活跃,一个弘扬民族文化,提倡高雅艺术的文化氛围正形成在众多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唱歌”是最方便、最普及、最喜爱的诉诸心灵语言的一种自娱艺术。唱歌不仅是紧张工作学习之余的消遣,同时也是人们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好形式。许多的人常常为不会唱歌,不能唱出自己想唱的歌曲感到遗憾和困惑。本文把笔者在日常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的掌握方法作以简单的概述。
关键词:群众;演唱;能力;审美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205-01
音乐作为实现和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的途径之一,、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和自身的艺术气质。对群众音乐欣赏水平进行培养与提高,可以不断的丰富人生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么应当如何做好群众参与音乐表演,提高欣赏能力的工作呢。
一、做好基础教育,掌握与歌曲有关的乐理知识
读谱子是学习唱歌的第一步,读谱子重在节奏与音高的练习,音乐有许多的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音色、调式、曲式、力度和速度等等,它们在歌曲中都有自身的意义。以速度为例:民歌《小背篓》适合用较慢的速度演唱;而《掀起你的盖头来》则用稍快的速度演唱。反之会影响音乐形象塑造。演唱任何一首歌曲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没有联想和想像就没有美感,联想和想像来源与生活的积累,在歌唱时调动起储存在大脑中的记忆(生活的画面)想像的翅膀展开自由的飞翔。努力提高艺术修养,广泛涉猎文学、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丰富歌唱的想像能力。文学可以丰富内心世界,舞蹈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音乐节奏和运动的感觉,例如演唱《牧歌》时仿佛看到晴空万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点缀的蒙古包和雪白羊群的美丽的画面。当演唱《北京金山上》时就可以联想到一群藏族男女青年身着鲜艳的彩服,挥舞衣袖有节奏地踏步的那种节奏感的舞蹈动作。
二、理解作品的内涵,进行作品的二度创作
词是曲的内涵,曲是词的载体,好的歌曲其歌词总是有诗意浓郁意境深遂的特点,反复体味歌词有助于感情的表达。歌谱中常标有许多记号,如左上方的拍号、调号、速度记号、感情提示及歌谱中的临时记号等都对作品的表现具有很大的意义,这些记号要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并逐步将记号与歌词、曲调结合起来,将记号变为自己表达歌曲情感的需要。艺术歌曲(含创作歌曲)及一部分中外民歌所定的调对于我们来讲往往偏高,为了能唱好这些歌曲,一般将原调降低两调。
三、运用不同的演唱方法,取得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
据多年的观察除个别的人唱歌音不准,大多数人都能唱歌,为了唱好更多的歌曲,有必要了解歌唱的基本方法。首先要明确唱歌是用气唱而不要只是用喉咙唱歌,气要吸在横隔膜,小腹要收住,音越高横隔膜张力与小腹肌的收缩也越有力。其次,唱歌时从嘴到喉咙都要适度打开,口盖适度提起,音越高口盖越要向软口盖方向提起,提口盖时下额要自然放下,注意下巴不要前伸,调节气息,松开喉咙,提口盖和放下额是同时进行的,要有机地配合。喉咙打开并有位置的高声朗读有助于歌唱水平的提高。歌唱的音调来源于生活,特别是语言,歌唱音调的抑、扬、顿、挫比语言更为夸张,声音更富有表情,歌曲是音高的语言。高声朗读时要将字腹放在内咽腔,将里面适度打开,还要注意朗读的音乐性,用朗读的状态歌唱能帮助我们找到宽松的声音。学会“半声歌唱”,是指在歌唱时不要将音量全部释放出来,而是适当地控制音量。唱低音时不撑不压,声音中多一点假声的感觉松弛地唱出。唱高音时用上面提到的方法,切记用喉咙去喊,这样就比较好地做到高低音色音量趋于统一。在学习声乐知识的基础上运用不同唱法的感觉唱不同的歌曲。例如:当唱《三套车》时运用美声唱法的感觉来演唱(声音是垂直的);在唱《南泥湾》、《北大荒人的歌》时应用民族唱法的感觉来唱(亲切、甜美的);如果不管是艺术歌曲,还是民族歌曲都用通俗唱法来唱,势必会影响歌曲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效果。在歌曲的海洋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歌,不同作曲家的不同作品;中国歌曲与外国歌曲所表现的风格、神韵、意味不同,演唱时要力求把握并夸张地表现出来,使自己投入规定情景动情地歌唱,这样的演唱必然能感动自己又能感动他人,也就具有了感染力。
上面所涉及到的方法,可先领会应用某一點,然后再逐步综合运用。在唱歌时不仅能感受生活给予的美,而且能创造出更多美好的生活。如果不具备审美的素质又如何发现美、创造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