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莞城小剧场文化环境和发展思路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0580
李晓军

  摘 要:莞城文化服务中心莞城文化具体实施和执行部门,中心自创立以来便一直秉承“立足惠民,服务群众”的创办宗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公益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莞城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在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小剧场以其演出灵活、现代气息浓厚等特点逐渐在文化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得到充足的发展。本文将以莞城文化服务中心主力打造的工农8号先锋小剧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当前所面临的文化环境及未来的发展思路,以期莞城小剧场文化得到长足发展,不断丰富莞城人民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莞城;小剧场;文化环境;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J8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198-01

  莞城文化服务中心一直致力于打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早年的“文化周末”系列工程,如今的“小剧场”项目都是典型的案例,也为莞城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莞城提出的“文化莞城”文化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东莞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成功,文化服务中心应当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小剧场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剧场文化更高水平的发展,使小剧场成为莞城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以莞城工农8号先锋小剧场为对象,研究莞城小剧场文化环境及发展思路,对于开拓创新,提高小剧场文化层次具有重要意义。

  一、莞城小剧场文化环境分析

  (一)小剧场文化背景分析

  工农8号先锋小剧场是莞城文化服务中心、东莞市文化馆与中天创意谷三方联合竭力打造的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在莞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东莞市“四个名城”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东莞市各个城区都加快了本地文化建设的步伐,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水平发展而不断努力。面对当前的社会背景,莞城文化服务中心集合社会优质资源推出了“小剧场”文化,可见,“小剧场”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环境孕育的产物。下面,本文将着重分析小剧场当前所处的文化环境①。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文化环境的特点可以总结为“思想解放,观念更新”②八个大字,大众的审美热情随之高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化活动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国外文化及先进思潮的涌入也为中国戏剧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使一大批文化工作者开始探求戏剧艺术的文化魅力。小剧场戏剧最开始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是对大剧场文化及演出方式的颠覆,这场变革之风刮入中国后收到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一些戏剧创作者在借鉴国外小剧场演出作品的基础上创编了本土的小剧场作品。如胡伟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造的《母亲的歌》掀起了一股争相创造小剧场戏剧作品的文化之风。现有的小剧场文化不同程度的传承了国外小剧场戏剧文化的反叛、探索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气息带有明显的懵懂性和不确定性,这也使得我国的小剧场文化逐渐与世界戏剧文化接轨,进而实现了大剧场文化所无法实现的美学品格。近年来,随着大剧场文化市场的饱和,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逐渐将研究热点转移到小剧场戏剧理论领域,并从表现形式、表演方式、审美感受等多个角度入手试图建立本土化的小剧场审美体系,从而促进小戏剧作品与审美客体的高度融合,打破戏剧文化与观众之间的界限,营造一个和谐、共通的心理空间。可以说,小剧场自上世纪80年传入我国以来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特色鲜明,为莞城乃至整个中国的剧场文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莞城小剧场当前所处的文化环境

  当前莞城小剧场所处的文化环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发展空间巨大。虽然莞城文化服务中心自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莞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精心组织、策划了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使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受到当前文化形势的影响,莞城文化服务中心在剧场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莞城人民对大剧场文化和小剧场文化的了解程度还远远不足。因此,小剧场在莞城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多年以来,莞城文化服务中心都以“文化周末”品牌为主要阵地,引进了多部知名戏剧,也出品了《有没有一首歌让我想起你》、《月是莞乡明》等剧目演出交流,但是传统戏剧投入巨大,且受到外来剧种的冲击逐渐没落,重新发展传统戏剧文化任重而道远。相比之下,小剧场文化以其颠覆性的表演方式在国外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其干练的表演方式相对于传统戏剧也更加符合当前国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小剧场文化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市场反映强烈。小剧场的表演形式与传统戏剧相比,摆脱了单调、统一的“镜框式”表演模式③,将艺术思想更好的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市场反映强烈。孟京辉的《等待戈多》生活化的表现了主人公的悲愤、喜悦和寂寞,以幽默、荒诞的表演形式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多元化的表现方式更加充满活力,同时也更能吸引观众的青睐;(3)发展时间较短。虽然从当前环境来看,小剧场文化处于发展的优势地位,而且观众反映强烈,但是毕竟传入我国的时间较短,产业体系和政策法规尚不健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小剧场在没有任何政策扶持的情况下以迅猛的姿态进驻舞台,虽然其发展成果是喜人的,但是从长远角度看,如果没有完善的政策扶持和法律制度,必将带来管理上的混乱,增加知识产权的保护难度,限制小剧场的长期发展,使小剧场最终走向衰败;(4)风险与机遇并存。纵观小剧场几十年来的发展,其取得的成绩是丰硕的,但是机遇同时伴随着风险和挑战。当今社会的主导产业是信息技术,网络新媒体成为新的文化傳播载体,其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且成本更低,在媒体传播方式面前,如果小剧场能够把握机遇实现与现代文化传播载体的结合,就能获得更快的发展,反之,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则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二、莞城小剧场发展思路

  为了尽快建成富有莞城文化特色的小剧场文化,莞城文化服务中心应当从以下角度出发把握其未来的发展思路,使小剧场文化真正成为莞城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结合正剧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戏剧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文化沉淀的结果,反映了华夏人民的聪明智慧,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所传播的文化思想是其他现代文化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其对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但是在剧场文化的沖击下,其劣势也凸显的更加明显。相比之下,小剧场更能适应当前的文化发展,但是其发展创新不能完全脱离中国的传统戏剧文化,而应当适当的结合正剧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助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断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小剧场文化,参与到小剧场文化的互动中来。

  (二)保持创新精神,不断凸显自身优势

  传统戏剧文化的受众群体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小剧场则更受青年观众的青睐,这得益于其所传达的先进文化意识及表演中所体现的敏锐探知能力。在商业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小剧场的地位还未稳定,其应当保持创新精神努力适应商业化运作模式,既要吸引人们的眼球,也要注意剧场精神的传承,避免出现低俗的小剧场剧目。小剧场在保持先进性、创新性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戏剧文化中开拓出一篇属于自己的天地。

  (三)建立健全产业政策体系

  莞城文化服务中心在关注小剧场本身发展的同时,也应当意识到产业政策对于其长期发展的影响,努力建立健全产业政策体系,避免出现管理上的混乱。建立健全产业政策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加强文化保护,捍卫小剧场剧目的知识产权和版权,保证小剧场剧目创编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此外,莞城文化服务中心还应当与上级文化主管部门之间加强联系合作,保证相关的法规政策得到有效的落实,增强其可操作性。

  (四)借助新生力量,与时俱进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新媒体势力成为文化传播的新生力量,同时网络媒体也是社会高速发展的产物,其带来的冲击是不可小觑的。上文已提到,在新媒体时代,小剧场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因此,小剧场应当努力借助新生力量来提高自身的传播速度,使网络媒体称为传扬小剧场文化的平台,也就是说,让小剧场文化乘上信息化的“高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小剧场面对当前发展规模小、收益不高的问题,也应当借助新媒体的低成本优势加快产业调整,改变当前的经营模式,避免走上大剧场的老路。

  三、结语

  莞城文化服务中心应当注重分析小剧场当前的文化背景,把握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通过各种措施来加快小剧场文化的发展,不断提升莞城文化的层次内涵,丰富莞城人民的精神生活,使小剧场最大限度的发挥文化作用。在小剧场未来发展过程中,莞城文化服务中心作为主要的文化保障单位也应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使小剧场发展无后顾之忧,最终实现其艺术价值,创造积极的社会效益,避免沦为一次性消费品。

  注释:

  ①詹晓南.对深圳区域文化的发展和福田区文化馆社会文化的思路略见[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0(02).

  ②刘立欣.旧城更新中软环境规划与物质空间设计互动研究——以东莞莞城可园历史片区更新改造为例[J].建筑学报,2011(12).

  ③刘黛.“画像”与“支招”——美学视野下我国小剧场戏剧的现状和出路[J].艺术教育,2013(0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