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体是自然界中最优美的有机体,人体艺术也是艺术史上圣洁永恒的主题。在充分表现人体的节奏与韵律的同时,如何发挥水彩画材料与技法的特点,画出水彩人物的独特魅力,并充分提高水彩人体画的境界与格调,也是水彩人体写生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水彩画;人体;写生
中图分类号:J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175-01
人体算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结构。人身上有近两百块骨骼,六百多块肌肉,无数大小不一的体积和转折。在正确了解人体的主要结构和体面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与归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男女体型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老少的结构也有较大的变化。健康的年轻女性一般体态丰盈,转折柔和,线条柔美。一般没有明显的明暗交界线。大部分过渡要用湿画法或者渲染法来完成,色彩的明暗差异也要避免过于明显。特别要注意胸部和臀部的表现,这也是最明显的女性性别特征。男青年则不同,体块明显,骨骼粗壮、肌肉结实,形体与棱角分明。在画男性是,要想最大限度的突出男性特征,就要提出骨骼以及大体积的方正,可以适当地强调受光部分与背光部分的对比,以突出阳刚与力量。老年男子形体顿挫复杂,皮肤松弛下垂,关节及骨骼突出,有明显的褶皱和很强的沧桑感。色彩相对而言厚重灰暗,用笔是多见枯笔,大部分转折要坚实有力。针对不同的形象特征,画着者要注意观察,运用相应的造型语言来表现对象。
人物形象因结构和部位收到光照的角度的不同,以及收到环境的不同影响而形成众多的色彩关系和变化。从色彩上看,面部一般比身体部分暖,手脚相对比手臂和腿要偏红。胸部、大腿部的色彩暖中有冷,背部和小腿部则呈现出暖黄的土黄色。手臂的前臂部分比上半部分更重、更暖。手部的手掌心由于丰富的毛细血管存在则显得偏红并透明;手部因骨骼和皮下血管突出显得色彩偏冷,肤色比手心要深而偏暖灰,男性或老人尤为明显。
光照、环境对人的肤色变化影响极大,是人物画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人物画中,除了反映人物皮肤固有色基调及变化外,还应着重表现光源色、环境色对人物肤色的影响。
光照强,对人物肤色的影响明显,光照弱则相对弱。白亮的肤色对光色、环境色敏感,因此肤色变化丰富;深暗的肤色则对条件色反映较弱,皮肤固有色相对更稳定。当人物侧面受光时,肤色对比明显。受光部皮肤色彩相对较明亮、饱和;背光部皮肤色彩的明度和纯度均较低。因此,在塑造时,要注意处理好明暗、冷暖、亮灰关系,使受光、背光两大部分色彩对比既明显又要过渡自然,把两大部分的色彩和谐统一于某种基调中。当人物正面受光时,明暗变化较弱。大面积受光,多为亮色,重色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结构变化连接处。特别注意亮灰色的层次变化,否则易造成人物形象平板、简单。逆光下的人物,形体结构和色彩均较弱,但受光与背光的明暗对比差别较大。通常细小的受光部是极亮的天光色,而背光部分则由照射光源的光色、环境反射光色及皮肤固有色共同构成背光部色彩。塑造此环境下的人物时,背光部色彩要融入环境氛围色之中并略显差异,同时应结合观察,依靠主观感受进行大胆处理,丰富其色彩和形体变化。
由于水彩画的快干特性,更由于人体写生对色彩对色彩过渡与变化的严格要求,人体写生时的程序与步骤就显得非常重要。水彩写生的一般步骤:(1)构图起稿:构图起稿既要解决人体的结构及动态问题,同时又必须注意到画面的构成与艺术格调。形体准确与动态生动的完美结合显得十分关键,既要忽的准确到位,又不能画僵;(2)铺大色块:铺大色块意味着不需画过多的色彩变化,而在把握画面的色彩倾向,抓大的色彩关系。要掌握整体的色调,要注意人体、前景与背景的三大色块的关系。这一步,宜采用大笔多水分,大面积设色,不拘小节,自然过渡。对于一些色彩和细节可保留到最后。除了色彩关系,大的虚实对比需要在这一阶段明确。技法上以湿画法为主,边缘线尽可能虚化,为后面的形体塑造留下余地。铺大色块要从整体上来比较色彩的明度、色相和冷暖关系;(3)深入塑造:深入塑造与素描功底密不可分,水彩人体的塑造要先从大的色彩关系着手,组件进入体块结构。这一阶段用时最长,要注意调和的种类不要太多,比较单纯透明的颜色,经多次覆盖也不易变脏;不透明的颜色,叠加后容易污浊,要注意覆盖色与被覆盖色的性質,最好不用补色,补色互盖极易变灰变脏。画面做到既耐看又轻松才是水彩人体的独特魅力之所在;(4)调整完成调整和起稿一样,是衡量艺术家艺术修养的一步,也是最见才气的阶段。将画面放到较远处,审视画面整体的关系和大效果。画面的主次对比、虚实变化、冷暖差异质感变化都要通过调整,恰如其分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人体是自然界最完美、最和谐的形体其优美的曲线、和谐的比例、微妙的色彩变化,历来使艺术家乐此不疲。由于结构变化丰富,人体是公认的高难度题材。水彩画人体写生的练习对于水彩画家技法的提升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湘东,唐朝晖.水彩画人物写生教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