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唐代人物画的线条美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1524
申凤竹

  摘 要: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特别注重线条,用来表现实物的质感、构造、感情等,使线条的艺术超越于具体的物象,同时也使不同艺术家迥异的绘画风格愈加鲜明。由于线来源于自然界,无论他的形态如何变化,人们都可以接受,从简单的单一的线条造型到变化多样的各种画派的各具特点,历代画家都不断在丰富传统人物画的线条语言。

  关键词:人物画;唐代人物画;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154-01

  中国传统绘画,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他凭借着独特的“以线造型”,用具有一定精神状态的线条去表现复杂的人物情感,通过线形的长,短,粗,细,曲,直的不断变化让整个画面具有丰富的节奏,因而在世界美术领域里独树一帜。与艺术发展的整体态势相比,并不是偶然的结果。中国绘画所使用的独特工具——毛笔,赋予了“线条”最大的生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笔、墨与纸对中国画的的发展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意义,有人认为中国画离开了笔墨(笔与墨的工具性与笔墨技法)就失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韵味,用笔用墨的对于传统中国画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许许多多的方面體现的淋漓尽致。有了独特的工具作为基石,中国古代人物画从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在风格造型方面以及绘画理论方面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甚至在唐代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由于强盛的国力所带来的不仅是崇高的国家地位,更为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绘画、文学甚至服饰等文化的各方面发展都是巨大的,这不仅仅是一种长足的进步,更是一种取精去粕的文化融合。

  唐代人物绘画主要分为宗教绘画与生活绘画,然而在不同的方向却拥有着共同的表现特点——线条。在敦煌莫高窟中的《维摩诘像》,是一部美丽的线描巨作,其宏伟的气势与粗放的艺术风格中带有独特的严谨,与文献中介绍的吴道子行笔磊落豁达的描述如出一辙,总的来说吴道子的线描确实如《维摩诘像》中所示雄劲的风格,自由率性的用笔。画圣吴道子——唐代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行笔间的洒脱与利落给他带来了“吴带当风”的美名。吴道子为我们留下大量的宗教题材人物画作品,他对线条的理解与运用与盛唐的气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他对笔下人物的造像也能够看到大唐的强盛与民族的自信。吴道子对人物画的掌控与线条的理解也代表着线条在中国画中用法的不断完善与地位的不断提高。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了:“无线者,非画也”。其实,张彦远对于中国人物画线性表现的探究式多向性的,他不仅将绘画与书法的用笔平行起来,甚至更从美学的视点加以验证。也正是从盛唐开始,历代画家便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作画——没有线条不成画。线条是人物画的经脉,是最简练概括的表现语言。

  盛唐时期历经百年发展,不管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盛世,张萱的人物画凝结了盛唐的风俗文化和宫廷图腾,也在画中凝聚了画家个人的生活阅历和个性情感。张萱的作品典雅中流露着华丽,古朴中还带有雄健,画面中不仅透露着时代气息和当朝的审美韵味,生活细节的展现是最擅长的风格。比较具有典型性的代表作有反映的上等社会的闲散生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以及表现妇女劳动生活场景的《捣练图》,这两幅画通过线条把人物富有韵律感的动态描绘的淋漓尽致。张萱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的风格特征正如杜甫在《丽人行》中所描写的那样:“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张萱的绘画特点与风格的形成在中国传统艺术浪潮中并非偶然,其与社会现状与普通百姓及宫廷内的生活状态所产生的独特审美特征有极大的关联,其表现不仅体现在绘画中,在流传下来的诸多佛像石窟中亦表现的淋漓尽致。因而像张萱所运用的别具一格的“琴丝描”之类技法的出现,可以看做独特时代背景下必然的产物了。而在他之后的周坊所画《簪花仕女图》同样使用“尽其精微”的线条表现手法,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最后再到形神兼备,这一过程是最具代表性的唐代仕女画创作过程,同时此作也是极具唐代现实主义风格表现力的绘画作品。

  通过我们对唐代人物画的探索,在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进程中,欣赏中国画的作品线条带给我们的美感,可以看出线是人类最早创的形式因素,作为中国人物画的精髓所在,中国画的用笔不仅是画家用来塑造物体的手段,还是传达表情的媒介,具有独特的地位和美学价值。在整个唐代人物画线条的发展中,通过观察线条的变化,我们看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潮和画家的进步文化心理,这也使得中国人物画线条演变具有了实实在在的社会意义和广泛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念祥.古画观止—中国古代人物画鉴赏[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

  [2]马海龙.中国线性艺术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张强.中国人物画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5]毕继民.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物画[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

  [6]李泽厚.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