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修拉到梵高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0064
袁圆

  摘 要:如果说修拉很冷静的话那么梵高是极度热烈的。修拉是一湾静静的湖水,梵高则是一个要喷出岩浆的火山,不断地燃烧自己,他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爱上一个人会把自己的耳朵割下送给那个人的,梵高最后几乎是没有朋友的,因为他的热情太强烈。可是人有时候是互补的:有一种欣赏是他欣赏了他完全做不到的东西,会不会是修拉的某种科学、理性、哲学的特性是梵高完全没有的,所以他和修拉非常的好,也完全学习修拉,模仿他。最后梵高将修拉冷静的、分析的点描发展成为自己狂热的、几近骚动的火焰式的线条。我们可以说:如果历史上有一个伟大的梵高,其实最关键的影响者就是修拉。

  关键词:修拉;梵高;理性;狂热;点描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072-01

  1884年法国有名的艺术评论家费力克斯·费内翁于布鲁塞尔的美术杂志《现代绘画》中所言“深信印象主义已被修拉的新风格所代替了”,于是人就称以修拉为代表的这一主义为“新印象主义”,也称为点彩派。新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修拉是一个不太容易理解的画家,一方面因为他的画作少,另一方面是因为修拉把绘画变成理性的分析,修拉的画作已经不止是一种纯凭直觉的感动。修拉的作品里面几乎全是大小、轻重一样的圆点,他给你的是科学、冷静的感觉,而不再是前期印象派那么的表现、那么的富有感情色彩。所以修拉的画面常常不是煽动你的感情,而是让你安静下来。面对修拉的作品,你会觉得修拉是一个数学工作者,好像他的画面里面经历了最严格的方程式的安排,一丝不苟,他把自己的感性、观念和情绪精心设计到最理性的状况去处理,变成科学的表现形式,给人另一种感动,《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就是最典型的例证。我们觉得感性是一种passion,需要不断地去表现,去表达;理性是一种收敛,把最大的热情收敛在最冷静的圆点里面去表现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事。过去,我们常常认为认为艺术家是感性的,是完全凭着感觉去画画的,可是修拉使得绘画具备更高的理性分析的理论,而且也慢慢的具备更多科学分析的能力。

  有趣的是1886年从荷兰来到巴黎的梵高第一个感动的画家竟然是修拉。熟悉梵高的人都知道梵高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作画,不论是火焰般的向日葵还是旋转、不稳定的星夜,亦或是孤独、恐惧的自画像,都像我们展示了一个有着偏执信仰的“疯子”,倾其所有向我们描绘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梵高所有的色彩与线条都是他内心不羁的激情表白。今天,梵高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不是因为他的绘画技巧有多好,也不是因为艺术的伟大,其实是人性的丰富,一定是人性的丰富才使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感动。梵高的传记被写成了文字,演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所以他本身就是一个作品了。1886年,梵高和修拉他们当时同住在蒙马特区的克里奇街,很难和别人相处的梵高居然和修拉相处了一段时间,并且受到修拉很大的影响。在到达巴黎之前,梵高的色彩是比较阴郁比较灰暗的,可是这个时候他的色彩忽然明亮起来了,添了些许温暖和舒适。1886年里凡梵高的画作很多都是小小的、圆圆的点描,这些完全是从修拉的体系里出来的。1886年是也梵高短暂的一生中最短暂的快乐。

  可是艺术史上梵高是一个大艺术家,他学修拉不可能百分百和修拉一样,如果一样他就不是我们认知的梵高了。修拉的生命很短暂,他的生命好像被凡高在延续,凡高受他的影响发展出他自己的独特的“点描”。在认识修拉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将修拉很冷静的圆点发展成长形,而且有种扭曲的S形、破碎的、像火焰一样扭转起来、灼烧起来的“点描”。修拉画作上的每一点都是细腻的、有节奏,它里面有一种安静的心,好像是过滤了人世间的很多的浮华。可是梵高是来不及等的,在他人生最后的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画了一千多张画,通常画没有干他就继续把颜料压下去,尤其在他的燥郁病发作的时候他是根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他最后画画的时侯全部是快速的、奔放的笔触,他的画作往往给我们更直接的撞击,不论是热情的向日葵还是旋转的星夜,里面有一种浓厚且化不开的情绪。当你把修拉和梵高的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点可以有这么多的个性:修拉的点是完全安静的点,然而梵高的点是绝对狂热的,梵高的每一笔压在画布上都像一颗即将要爆发的炸弹,似乎在与生命对抗着什么,可是修拉的每一点放到画布上它的轻重好像是完全一樣的,他的画作里面没有太重或太轻的东西。1886年的时候修拉和梵高用各自的点完成了自己的生命也像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生命情境,二人都从他们的生命里历练出艺术的纯度,我们看到他们彼此变成了好朋友。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不可取代的内心世界,我们觉得自己在生命里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可能像修拉,觉得生命很淡很轻很柔,有一段时间我们又好像梵高那种狂风暴雨的感觉,好像那个不安定的、真实的自我活过来了。可能有人会问:你喜欢修还是梵高?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如同你喜欢自己的理性、安静还是喜欢自己的感性、热情一样。如果我们的生命里只有修拉,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里只剩下理性和冷静,它就会变成一个完全一样的节奏,变成一种呆板、变成一种干燥,最后那个生命里其实是很平淡无味的。可是不要忘记,如果我们的生命只梵高没有修拉的话,我们会被活活地烧死,因为那个热情太厉害,即使最亲近的人也受不了。这里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错误,因为感性和理性本身并不是一种矛盾而是生命的平衡,这两个东西都是我们生命里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欧文·斯通.渴望生活[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

  [2]阿伯·J·卢宾,程应铸(译).梵高心理传记[M].北京:文匯出版社,2008.

  [3]约翰·雷华德(美),平野,李家壁(译).后期印象派绘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