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矛盾之美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9885
黄振

  摘 要:《圣德列萨祭坛》作为欧洲宗教艺术中一颗不可忽视的明星,在西方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独特而生动的艺术表现手法既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又不排斥对特异效果的追求,实为巴洛克艺术在基督教进一步人文化上的一个亮点。

  关键词: 巴洛克;宗教艺术;雕塑;贝尼尼;人文化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070-01

  《圣德列萨祭坛》又被称为《心醉神迷的圣德列萨》,是杰出的艺术家洛伦佐*贝尼尼的代表作之一,是一件非常典型的巴洛克风格雕塑。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十六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并在十七世纪达到顶峰。它流行于欧洲各国,尤其在那些信奉天主教的国家。教会和贵族是其背后最主要的支持者,巴洛克艺术是为上层服务的艺术,因此豪华而注重装饰,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除此之外它还是一种激情的艺术,试图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此类风格作品中通常极力强调运动与变化,并以此塑造强烈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同时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手段的综合运用,例如在建筑上综合大量雕刻和绘画。此外,巴洛克艺术也从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大量汲取灵感,作品中体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巴洛克艺术产生的时代相对比较动荡,宗教内部斗争充满着你死我活。所以尽管到了十七世纪,教皇逐渐获得了胜利,但是频繁的内部斗争和丛教会中流露的一些传闻也导致大众的信仰开始游移不定。教会为了重建信众对自己的信心,开始雇佣各类艺术家为教廷创作作品。艺术家为了生存,同时也为了满足自己释放灵感创作作品的欲望而接下教会的订单。以高超手段将那些宗教故事变成艺术作品展现在大众的面前,使得大众在观看作品的同时被其形式和内容所感染。宏伟的艺术品将会带来无与伦比的震撼,使人感情澎湃不能自已,从而对上帝和教会产生深深的崇敬之情。但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都是“带着枷锁跳舞”,他们往往无法完全做主自己的创作,必须小心翼翼的在上层规定的框架里创造,避免任何出格导致雇主的不满。重重限制虽然可能阻碍了一些名作的诞生,但是伟大的艺术家往往创造力惊人,即使在如此限制下也能创造出精妙的作品——比如贝尼尼的《圣德列萨祭坛》。

  第一次关注到圣德列萨祭坛,完全是因为阅读了丹·布朗的小说《天使与魔鬼》,其中的描述令人着迷:“罗伯特·兰登急匆匆地拎起那本书,正在这时,他看到了什么,停了下来。尽管索引里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释,他看到的那个却显得十分古怪——那是一篇关于贝尔尼尼的著名雕塑《圣特雷萨的沉迷》的评述。它指出这尊雕塑刚完成,就从梵蒂冈原来的位置移走了。这注释本身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他已经很熟悉这件作品的传奇经历了。尽管有些人认为这是一部杰作,教皇乌尔班八世却认为它带有露骨的性色彩而将之拒之門外,驱逐到镇外的小礼拜堂去了。”

  这些文字激发了我一探究竟的欲望,教堂里放置的带有性色彩的雕塑?真是难以置信!我从图册中查询资料,第一时刻就被震撼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官融合其中,这一组雕塑充满了矛盾,但却能在第一时间紧紧抓住人们的眼球。

  《圣德列萨祭坛》是一件巴洛克时期的代表性杰作,雕塑的原型是西班牙加尔默罗会的修女德列萨。据说德列萨患上了癫痫,每次发作就会看到幻觉。后来她隐居修道院,就把这些幻觉以书信的形式记录下来,比如关于看到天使的幻觉……不过这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教会视为异端邪说,不准传播。到了十七世纪,教会突然觉得也许这些带有神秘倾向的书信记录有助于传播上帝的福音,这才公开承认,并且追封德列萨为圣徒。

  毫无疑问,贝尼尼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从这些流传下来的故事中取材,将圣德列萨书信中的文字巧妙的转化成了雕塑。天使手持金矛,脸上带着调皮的神情,将带着燃烧火焰的矛头刺穿了圣德列萨的心脏。巨大的痛苦裹挟了修女的身体,但却激起了她对上帝如火如荼,心醉神迷的爱。阳光从祭坛背后隐蔽的窗户透下来,彷如来自天国的圣光。光线照射在雕塑上方垂下的金属条上,产生了奇异的色调变化。圣德列萨手脚无力的下垂,表情失神,口唇半张,呼吸急促,宽大的长袍上散乱无序的衣褶也透露出她感受到的极大痛苦与幸福。贝尼尼营造出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幻觉,石头被雕刻的栩栩如生,仿佛失去了重量,而修女身下的云层无疑又将这种轻飘飘的幻觉衬托的更加突出。

  然而《圣德列萨的幻觉》让人吃惊的并不是艺术家高超的雕刻艺术和表现技法。它本身展示出来的其妙美感,更因为这是一件安放在教堂里的作品,雕塑身负的矛盾是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圣德列萨的的心醉神迷、心跳和战栗仿佛都在诉说着一场来自人间的爱情。而这本身就多少有些违背基督教教的教义,因为自中世纪以来教会就有宣扬禁欲主义的传统。这组雕塑不再只是宣扬圣迹的刻板教材,强烈的世俗性削弱了宗教的庄严和神圣,却深深打动人们的心灵,圣神与世俗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官在那一刹那奇妙的结合起来。正因为这种别样的矛盾冲突,才将雕塑的魅力展现到了最大。在看到雕塑的那一刹那,你仿佛看到了贝尼尼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隐喻,人文的曙光从天顶投射下来,在圣德列萨死水一样的内心中激起了一丝涟漪。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