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家庭天使: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6134
胡小英

  (广西河池学院,广西柳州546300)

  家庭天使: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胡小英

  (广西河池学院,广西柳州546300)

  狄更斯在其多部长篇小说中描绘了众多“家庭天使”理想女性形象,体现了英国19世纪主流社会的妇女观和道德观。尽管她们的身上带着父权制的印记和作家中产阶级保守思想,但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作家赋予笔下理想女性人物身上种种的美好品质,体现了他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家庭天使;理想女性;文化意义

  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的狄更斯,一生创作了十五部长篇小说。其多部长篇小说中描绘了“家庭天使”理想女性形象。她们美丽活泼,娇小玲珑,热爱家庭生活,宜家宜室,性格朴素坚贞,仁慈善良。她们是美的天使、道德的天使、家中的天使。

  一

  狄更斯一改女性“红颜祸水”的文化传统,赋予理想女性美丽纯洁的外表,超凡脱俗的气质。她们是美的天使。

  《雾都孤儿》(1838)是作家早期代表作。小说中女主人公露梓娇嫩、纤弱、温和、柔顺、纯洁、美丽,是一个非“凡间的俗物”。小说这样描写到:“如果真有天使为替上帝做好事而入主凡人躯壳的话······他们会选她那样的人作附身的对象”。①露梓的美使女贼南茜相形见绌,在南茜眼里,露梓“年纪轻轻、心地好,长得又美”;在青年才俊哈里的心目中,露梓是理想的伴侣,“我们同类之中最艳丽、最娇美的花朵”,“一个安琪儿,一个像上帝亲自派来的天使一般纯洁无邪的好姑娘”;②奥列佛第一次见到她时,惊为天人,即使露梓生了重病,“她的脸色已变得大理石一般苍白,美丽的容颜丝毫没有减损”。③

  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1849)被作家视为“心中最宠爱的孩子”。艾妮斯是主人公大卫儿时的伴侣,她有着“清澈的、息事宁人的双眸和娟秀的面庞”,身上还有一种圣洁的宗教色彩,大卫从第一面起就总是把她和教堂的彩绘玻璃窗宁静明朗的色泽联系在一起。每每见到艾妮斯,大卫就感到“她的脸来自接近天国的纯净之地”,“犹如上天派下来的使者”。④连性格古怪的贝西小姐也赞美她“美丽、真诚、娴静、忘我无私。于人有益,于己快活。”⑤

  狄更斯笔下理想女性处于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她们有仙女一样的容貌,有天使一般的纯洁。她们的美是永恒的,不因时光的流逝而改变。大卫在妻子朵拉去世后移居海外三年。当他再次看到艾妮斯时,她仍然“那么真诚,那么漂亮,那么善良”⑥;大卫与艾妮斯结婚十几年后,依然保持着“美丽而恬静的面孔”。

  这样的美的天使还有《双城记》(1859)中露西小姐。露西大约十七岁,娇小轻盈、漂亮,有一头丰厚的金发,一双湛蓝清澈的眼睛。有一次,卡顿对达奈说:“那位怜悯你,为你流泪的小姐,她真漂亮!你有什么感受吗?能够得到这样的怜悯和同情,就是被判死刑,也是值得的吧,达奈先生?”,“‘那位医生的如花似玉的女儿,曼内特小姐。’,‘哎呀,我的天啦!全法庭的人都被她倾倒了!”⑦露西的美深深地感化了曾自暴自弃的卡顿;她的美曾给予处在人生低谷的达奈带来希望。

  狄更斯对女性外貌美的认识源于初恋情人玛丽亚和妻妹玛丽。玛丽亚是银行家的千金,长得漂亮,娇小玲珑,活泼又有些轻浮。狄更斯对她一见倾心,曾深夜无数次徘徊在她闺房窗下,而玛丽亚只把他的爱情当做是少女生活中的点缀。狄更斯的初恋终于以失败而告终,初恋的甜蜜与痛苦深深地烙在狄更斯的心灵。随着时间的流逝,玛丽亚给狄更斯带来的痛苦与怨恨逐渐淡薄,过去交往中的甜蜜一面日益突出。若干年之后,狄更斯对这个曾令他着迷的女子仍眷恋不已,甚至说为了玛丽亚,死也心甘情愿。

  玛丽小巧玲珑,聪明漂亮,怡静安适,而且勤快能干,年纪轻轻却能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狄更斯觉得玛丽才是他人生中理想的伴侣,他爱上了她。可惜天妒红颜,玛丽得急病突然离世。玛丽的死使狄更斯伤感不已。由于从发病到去世的时间很短暂,死亡未能扭曲她美丽的容颜,因此她得以在狄更斯面前保持了一种完美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流驶,这种美好的形象由于爱与怀念的推动,经想象力的升华,逐渐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化作了一个个理想的人物。“对于一个受过太多生活磨难,心灵有严重创伤和感情郁积的作家来说,创作是他倾诉心曲,舒泄痛苦,求得自我解脱,实现自我补偿的最好途径。”⑧

  人类从自然界分离后,日益发达的知觉系统总是倾向于能使自己的感官赏心悦目的事物。而在父权社会里,男人希冀于女人的第一个品质便是美貌,由男性把持的文学也成为传达这种性别文化的工具。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极力推崇的“家中天使”,“优雅迷人”是对其外在形象的要求。狄更斯花大量笔墨描绘理想女性超凡脱俗的美丽,既迎合了一般人的审美心理,又形成了不同于传统文化中“淑女”形象的表相特征,其中更是饱含着作家对昔日恋人和早逝妻妹的怀念。

  二

  美善同行。理想女性还具有善良、真诚、仁慈的思想性格以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她们是爱和美的化身,是道德的楷模。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着近乎完美的人格,许多女性几乎靠着自己的美好品德来生存。《大卫·科波菲尔》中的艾妮斯以品德和智慧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赖,她被大卫当做指明灯。“住宅里弥漫着艾妮斯精神”,大卫说要终生仰望她,接受她的指导。

  《雾都孤儿》中的露梓经历了种种生活磨难:姐姐因为未婚先孕,使家族蒙上污名,父亲也因伤心过度而死亡。露梓被送到乡下一户贫苦的农家,过着悲惨的日子。尽管如此,她仍然保持着心地高尚、忠诚热情的品质,“自我牺牲”始终是她的性格。她帮助奥列佛逃离贼头子费金的魔爪,不分昼夜地照顾受伤的奥列佛,终于操劳成疾,身染重病;她同情误入歧途而良心未泯的女贼南茜,并想方设法挽救她。露梓的美德感化了南茜,最后南茜揭发了费金等人的阴谋,使奥列佛免于遭受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迫害。

  《双城记》中露西被称为一根金线。她用自己的温情和爱心,把父亲、丈夫、朋友紧紧联系在一起。曼内特医生因告发贵族的丑行而被迫害,关进了巴士底狱,两年后妻子也去世了,他们的女儿露西成为孤儿。露西秉承着高贵的品德,性格仁爱温和,有着人性中天使般的博爱精神。她精心照料出狱后的父亲,使他恢复了健康。她用柔情唤醒了父亲的神志,荡涤了多年来深埋在他心中的仇恨。达奈的叔叔是迫害曼内特医生的恶人。达奈为洗刷家族的罪名,抛弃了贵族头衔和家族财产继承权,独自一人到英国自食其力。在异国他乡,露西纯洁的爱情使他不再孤独和寂寞。律师卡尔登为人消极,常借酒浇愁,露西的热情鼓励使他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不再悲观失望,从此他找到生命的意义。以爱战胜恨,以牺牲自己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狄更斯的最高道德理想。

  在工业化时代,男人忙于在职场里拼搏,道德往往容易受到污染,社会道德的沦丧需要女性来拯救。而女性天生的柔弱性使其具备了良好的塑造性,与生带来的亲和力不得不使其成为道德标准及道德教化的工具。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社会以讲究道德而著名。在19世纪英国小说家的笔下,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面貌得以真实、全面地再现和描绘。

  道德是狄更斯认识、评价社会的一个主要出发点,也是狄更斯小说创作的主要目的之一。狄更斯的作品中蕴藏了丰富的道德材料。赵炎秋先生在《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指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道德的弘扬和对人性的探索构成了狄更斯长篇小说思想内容的三个基本侧面。”

  “文学是人生的一种演练,小说家必须要根据道德要求从纷乱复杂的混沌中作出选择。”⑨狄更斯作为人类道德理想的代言人,其笔下的理想的女性也是一个道德的楷模。狄更斯笔下的理想女性身上具有常人所没有的高尚品质和美德。作者有意放大了她们身上的无私、善良、博爱的品质,让她们承载了时代以及作家所赋予的道德使命。狄更斯小说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马克思所指出的“伟大的文学总是表现出关心真理和人们心目中的道德价值”。⑩

  三

  理想的女性还应该是“家中的天使”。她们热爱家庭生活,与丈夫、父亲相处融洽;她们持家有道,宜家宜室,具有贤妻良母的风范,是男人们的理想伴侣。

  狄更斯是一个家庭观念十分浓厚的人,他提倡“家庭至上”、“家庭幸福”和“家庭神圣”。在维系家庭幸福上,女性应该发挥很大的作用。而在现实生活中,作家的母亲和妻子恰恰缺乏持家的能力。母亲伊丽莎白不是一个能干的家庭主妇,不懂处理实际问题,而父亲只是一普通小职员,生活中好讲究排场,常常入不敷出,最后导致家庭破产。十二岁的狄更斯被迫到工厂做童工养活自己。这些经历造成作家一辈子的伤痛。狄更斯的妻子凯瑟琳性情倒也沉静稳重,但智力平庸,缺乏激情。她虽然是名作家的妻子,却未能在事业上理解和支持丈夫;自结婚后,她不思进取、沉浸在家庭生活中,却又缺乏理家的才能。而他的两个能干的妻妹玛丽和乔治娜,尤其是乔治娜,她终生不嫁,忠于家庭,尽心尽力照料孩子们。妻妹的活泼漂亮、温柔贤淑、聪明能干,几乎满足了作家对理想女性的期待。

  在他的小说中,这样的“家庭天使”比比皆是。露梓“仿佛生来就为了缔造和睦的家庭、炉边的安宁和幸福的环境”。?她协助梅里夫人操持家务,不辞劳苦照顾奥列佛。露梓的无私奉献得到了回报,出身高贵的哈里向她求婚。为了填平与她之间的鸿沟,哈里舍弃锦绣前程,选择一个小小的乡村牧师职位。

  露西的家庭收入不多、财力微薄,家具虽简单,小装饰品也无甚价值,但在女主人的巧妙布置下显得赏心悦目:“室内的一切精心布置,从最大的物件到最小的摆设,小物件的陈设从颜色的调配,到雅致的变化和鲜明的对比,都是靠精打细算、灵巧的双手、聪慧的眼光和高雅的感觉才能获得的。这一件件东西的本身使人心情舒畅,又能充分反映出主人设计独特的情趣。”?

  在天使们成长的过程中,她们的母亲常处于“缺席”状态,即使父亲“在场”,也无法保护自己的孩子。露梓自小父母双亡,她还背负着家族不洁的名声;露西未出生,父亲就被诬陷入狱,母亲在她两岁的时候死去。艾妮斯的父亲因长期沉浸在丧妻的悲痛中,疏于律师事务所的事务,让小人希普有机可乘。在这样的情势下,天使们不得不代替母职,过早地承担起照顾父亲或者家人的责任,在她们还是少女的时代,就已经是做家务的好手。艾妮斯就被曾她的父亲叫做“小管家”。

  而不具有家庭天使美德的女性是往往被作者否定的。最为典型的就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朵拉,尽管她漂亮迷人,天真无邪,让大卫着迷不已,但是因为不能承担家务,管不好一个家庭,不适合做男人们的妻子。作家让朵拉死去,早早退出男主人公的人生舞台,由理想完美的艾妮斯填补了朵拉留下的空位。

  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推崇“家庭天使”。在工业化时代,男人占有公共领域,在竞争激烈的职场打拼事业,他们成了家庭中挣面包的人;女人则管理家庭世界,致力于营造一个幸福温馨、免于外界干扰的栖息地。“女人的职责就是作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家庭领域是女人展示其杰出才能的最好常场所”、“创造家庭舒适是妇女对社会的最大贡献”。狄更斯小说如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现实。

  “家庭天使”是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在她们的身上,既可以看到作家挚爱的妻妹、难以忘怀的初恋情人的身影,也有作家因家庭生活失败后对女性的想象和期待;既体现英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中产阶级家庭伦理道德,也有作家对人性的探索和人道主义理想的追求。尽管她们的身上带着父权制的印记和作家中产阶级保守思想,但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信仰失落的社会,作家赋予笔下理想女性人物身上人类种种的美好品质,体现了他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注释:

  ①②③?查尔斯·狄更斯(英),荣如德(译).雾都孤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23-273.

  ④⑤⑥查尔斯·狄更斯(英国),庄绎传(译).大卫·科波菲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227-852.

  ⑦?查尔斯·狄更斯(英国),曾克明(译).双城记[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7:87-99.

  ⑧申家仁.大卫·科波菲尔:自我的解脱与补偿[J].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1990(03):32.

  ⑨拉曼·塞尔登(英国),刘象愚,陈永国(译).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10.

  ⑩柏拉威尔(英国),梅绍武(译).马克思与世界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0:548.

  I561.074

  A

  1005-5312(2016)08-0001-02

  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项目“狄更斯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内涵”(SK13LX33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