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歌舞剧院,黑龙江大庆163000)
论大提琴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刘旭升
(大庆歌舞剧院,黑龙江大庆163000)
本文在分析大提琴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提升教学效果的对策:培养学生特别是低龄学习者的兴趣;根据不同学习目的实施针对性培养;注重大提琴演奏过程中节拍、节奏和速度练习;培养良好的音乐听觉;掌握不同乐曲风格及表现手法;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等。
大提琴教学;现状分析;对策
伴随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方面,加之经济条件的改善,学习大提琴的人数明显增多。但这同时带来了大提琴教育模式、方法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以下,笔者将分别列出大提琴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一、大提琴教学的现状分析
1.审美教育得不到重视。审美能力作为音教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对于学生建立音乐教育思想和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教学能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不注重审美教育是当前大提琴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2.不注重实践锻炼。大提琴教学不同与其他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教学,其以实践为主,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巩固、提高并有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大提琴学习,然而,目前的大提琴教学中,对其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3.教学方法及手段急需完善。许多大提琴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准确,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是单一、匮乏,致使教学效果差、不受学生欢迎,严重影响着大提琴在群众中的普及程度。
二、提高大提琴教学效果的对策
1.培养学生特别是低龄学习者的兴趣。对于尚没入门的低龄学习者,大提琴教师需要换位思考,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与之耐心的交流,多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导他们喜爱大提琴,再从最简单的知识讲解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促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而非被迫接受;对于成年的大提琴学习者,要格外注重激发其兴趣,激发方式包括两种:尽可能多的欣赏大提琴演奏作品,激发他们对高品质音乐的崇拜;此外,多组织或者参加大提琴演奏比赛,相互观摩,共同提高。2.根据不同学习目的实施针对性培养。对于以培养特长为主的学生,大提琴教师应该多注重对其兴趣的培养,同时帮其掌握基本演奏技能,实现其能够独自弹奏简单曲目;就于高校学生而言,教师需准确定位其未来发展,降低课程难度,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构建适合师范生未来发展的课程体系。
3.注重大提琴演奏过程中节拍、节奏和速度练习。节奏、节拍和速度作为音乐作品灵魂的塑造师,正确掌握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和速度就大提琴演奏而言非常重要。大提琴演奏过程中的节拍、节奏和速度,对演奏者而言,其关键不是如何选用,而是如何更好地将作品内容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所以,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必须掌握乐曲中节拍的强弱规律,熟悉音符时值的比例关系,掌握节奏速度,并通过长期实践,使之可以在内心形成节拍、节奏和速度的正确感觉。
4.培养良好的音乐听觉。音乐听觉指的是演奏者对音乐的节奏、音色、音调、风格及力度等方面所具有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在演奏乐曲时,能让内心的音乐听觉控制演奏全程。当然,演奏者对乐曲的感受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对乐曲的处理就会发生变化,同一首乐曲,每一次演奏,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一个好的演奏者,需要不断地将对自己音乐的感受积累,并不断创新,从而实现真实的情感表现。
5.掌握不同乐曲风格及表现手法。若想完美表现音乐作品,必须熟练掌握不同乐曲风格及表现手法,包括两个因素:首先是风格和手法,其次为娴熟的技巧。演奏过程中要将琴弓力度的强弱变化与揉弦相结合,要求演奏者需要具备对音乐作品细致的分析,切实增强音乐表现力,最终实现“人琴合一”的最高境界。
6.引入多媒体教学。现代化教育呼唤现代教学手段,在当前大提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传统教学进行必要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来辅助教学,通过各种音频及视频生动地向学生传授大提琴技能,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语
大提琴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能够陶冶情操,提升学习者对美的感知。许多音乐作品由故事情节构成,其中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大提琴声音高低、轻重缓急等传达给听众,学习者无论是在听的过程还是练习的过程中,都会用心感受到音乐中思想感情的波动变化,随之将领悟到的思想内化到大提琴演奏中,创造性地进行二次创作。这样一个过程,不仅提高了学习者的演奏技能,学习者还在音乐的世界中充沛了感情、净化了心灵,引导学习者感受生活、热爱生活,逐渐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文化的魅力、生命的魅力与人性的魅力。[1]刘凤义.大提琴演奏技巧浅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01).
[2]蔡子楠.大提琴教学研究文献综述[J].大众文艺,2010(02).
[3]沈沛.大提琴学生在演奏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5(05).
G642;J622.3-4
A
1005-5312(2016)08-0244-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