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诗情画意——青秀山霁霖阁的设计美学思想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8339
陈佩佩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诗情画意
——青秀山霁霖阁的设计美学思想

  陈佩佩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霁霖阁位于广西省南宁市青秀山,设计者借鉴当地传统民居的形式,结合周边自然环境,融入独特的创意与构思,使霁霖阁成为一处受游客喜欢的滨水建筑。游客在此能观赏到一幅亭台楼阁、花园水榭、莺飞草长、碧波粼粼的美好画面。

  霁霖阁;设计美学;西南民族建筑

一、霁霖阁在南宁市青秀山景区的地位

南宁历史悠久,被称为“绿都”。青秀山景区地属南宁青秀区,位于南宁市东南部约10公里处,属于湖泊盆地,丘陵群山环绕四周,地势北高南低,区域内海拔不高,素以“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著称。因绿化面积较大,因此青秀山景区被誉为“绿城翡翠”,是南宁市最大的“绿肺”及最亮丽的“城市名片”,也是南宁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区。

  霁霖阁位于南宁市青秀山景区内,处于天池北岸,依山傍水,属于滨水建筑,其建筑总面积2550平方米,总用地面积为7000平方米,于2004年10月建成。霁霖阁在青秀山景区排名第一,因为水岸线形是影响景观美景度的其中一个重要因子,霁霖阁有着优美水岸线自然评估分值很高。

二、功能与形式之美

功能之美实质就是实用美,表现在合理的人-机-环境的关系。建筑不像其它产品,一旦建成几乎不再移动,因此它与周围的环境处理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临水的霁霖阁与环境融为一体,就像从那生长出来的一样,使整个环境富有诗情画意。因此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不仅影响到建筑个体的美,还关系到环境整体的美,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形式之美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而比例关系,是构成建筑形式美的一个显著而活跃的因素。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兼建筑师达芬奇在其《画论》中曾说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的神圣比例关系上”。整体上,霁霖阁与山体水体构成了协调的比例关系。个体上,而霁霖阁建筑自身的起伏也构成了一定的比例关系。美的建筑无一例外是合理的功能和完美的形式的结合。

三、统一和均衡之美

统一之美是其构成整体风格的多个局部变化之间必须有机联系,如果作品没有统一性,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而主次关系是整体局部之间的法则。霁霖阁由传统建筑的白墙、青瓦、红柱统一的构成,内部的结构也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曲折幽静精髓。而提取了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装饰,如两侧塔楼的壮锦装饰纹样,红色的垂柱等作为点缀。以中心重檐阁楼为主体,两侧裙楼作为陪衬,统一又富有变化。均衡之美是根据形象的大小、轻重、色彩及其他视觉要素的分布作用于视觉判断的平衡的美。比如在绘画构图上通常以视觉中心(视觉冲击最强的地方的中点)为支点,各构成要素以此支点保持视觉意义上的力度平衡。霁霖阁以地方特色的重檐阁楼为中心,裙楼分布两侧,形成对称均衡的美感,给人安静、稳重、秩序井然的感觉。

四、理性与情感之美

理性之美是包括结构、技术和功能等要求的实用性中渗透出来的一种品质。建筑必须讲求理性,即物理、生理、心理和伦理,这四理层层递进。霁霖阁继承了传统建筑的构造法则,具有理性之美。情感之美是人指建筑寄托人的类情感,建筑美是情理兼容,而不是堆砌一堆材料。著名的挪威现代建筑理论家偌伯格.舒尔茨曾经指出:“建筑首先是精神的庇所,其次才是身躯的蔽所”。霁霖阁成功的让游客忘记了城市的喧嚣,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同时唤醒了游客对传统西南民族文化的记忆。这也是设计者自身对西南传统文化的深厚积累,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建筑充满情感。

五、抽象与象征之美

抽象之美是指构成其美的因素,如形、色、虚实、节奏等等因素。霁霖阁从形体到装饰都是抽象的地域符号化。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霁霖阁屋顶较平缓,建筑较为封闭,因此在建筑语言的抽象上兼有当地的特色及当代建筑形制。而对景区环境与文化习俗的适应,该建筑力求表现出质朴、幽静的特点。

  象征之美是指建筑通过具体的形象抽象出某种通过思维唤起的联想或想象,从而得到某种精神形象。恩格斯说:“希腊式建筑使人感到明快,摩尔式建筑使人觉得忧郁,歌特式建筑神圣得令人心醉神迷。”建筑是文化的载体,霁霖阁通过象征性手法表达了本地的习俗和文化积淀的的文脉、哲理。白墙,象征安逸、雅致;三层屋檐皆饰以青色,象征古朴、宁静;两侧塔楼的壮锦装饰纹样象征了吉祥。

六、结语

霁霖阁一方面为游客提供活动空间及观景的视点和场所,另一方面霁霖阁本身是作为被观赏的景观或景观的一部分,来满足造景的要求。霁霖阁为我们设计本土建筑提供很好的参考。

  [1]张旻桓.南宁青秀山风景区风景资源评价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04).

  [2]王弦.传统的复兴—论当代仿古建筑[J].艺术探索,2008(08).

  [3]卜国华.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区风景园林空间类型研究[D].长沙:中国林业科技大学,2012(05).

  [4]林徽因.建筑之美[J].团结,2006(07).

  [5]佚名.彭培根:建筑设计应突出地域特色和理性之美[N].长沙晚报,2014(09).

  [6]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84.

  [7]吴冠中.关于抽象美[J].美术,1980(06).

  [8]郭俊.建筑的功能与形式[J].安徽建筑,2007(02).

  [9]黄赓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象征性表达[J].科技资讯,2006(15).

  TU986

  A

  1005-5312(2016)08-027-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