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关于艺术起源的仿效性与效仿性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7209
杨然

  (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四川成都610000)

  关于艺术起源的仿效性与效仿性

  杨然

  (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四川成都610000)

  随着艺术本身在当下时空中的主动性与社会功能的角色演变,艺术活动的起源的重要意义再次受到论析与考证。在初始的起源学说中,对起源意义的界定与推衍的逻辑依据在艺术创作与艺术审美中存在着一定差异。就艺术最初在模仿学说中主体的“效仿”与“仿效”性质的差异而言,当今艺术活动持守模仿说中对艺术起源的传统见解,同时在起源的逻辑与内涵上依旧存在模糊的定义与范畴。

  艺术起源;仿效;效仿;艺术活动

  当代艺术中,丰盛且卓越的艺术表达形态与价值已经超逾了艺术早期作为服务的客体所处于的单一、被动的机械角色。在世物变化的恒定规律中,不论艺术以何种姿态为人类所表达,它都紧密地参与了人类对宇宙自然的文明理解与表达:从远古时代的祭祀到古希腊时期对美的讨论,在早期的文艺思想中,艺术模仿自然这一观点是古希腊及西方哲学、艺术为研究“艺术起源”的重要观点;“模仿说”进而成为现实主义的发展基石。

  “模仿说”初成形于古希腊时期,从审美活动的“和谐说”发展演变而来。毕达哥拉斯第一次以“数的和谐”阐释了万物与美的和谐关系,他所提出的“和谐”是事物数量关系的形式化表现,并指出“没有一门艺术的产生不与比例有关,而比例正存在于数之中。所以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毕达哥拉斯的“和谐说”虽不始于文学现象的讨论,但是作为一个审美的基本原则,对其后文学的发展却有着深远的影响,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以前,西方文学精神基本上隶属于“和谐”这一范畴。其观点直接给予了“模仿说”内在的理论依据。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0年—前470年),这位被世人视作富有传奇色彩的哲学家,提到了“和谐”与“模仿”的关系:“自然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例如自然便是将雌和雄配合起来,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对自然的模仿。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相。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

  “模仿说”的雏形前后经历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不间断地抒解并呈现出趣味的推衍轨迹。德谟克利特认为:“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鸣我们学会了唱歌。”①此为“模仿说”初期理论的正式形成。他使“模仿说”再现了人们以自然为对象不断认识与学步的艺术过程。但苏格拉底的出现使古希腊思想的重心开始转离,即以自然为中心的讨论转向于探讨以人类为中心的精神本体;人成为文学艺术的中心,人类在艺术活动的角色从被动的“模仿”中被解放,成为可创造的主体。这一思想的形成使“模仿说”在后期发展中原有的单一、被动的角色逐渐被消解。艺术活动的形态也呈现出自有永有的各式各样,甚至在当代艺术中具有创意性的实验艺术、行为艺术等,都受之于此。苏格拉底认为,在艺术的表现中,艺术对塑造的对象并非临摹,而是注重其心灵的活动。所谓“每一件东西对于它的目的服务得很好,就是善的和美的,服务得不好,则是恶的和丑的”。

  “模仿说”在英译词汇中为:Imitation——重在强调活动具有明确的对象与参照物。尽管“模仿说”是欧洲文学原则逾千年而不变的标杆,但在活动的价值与功能上,此学说却经历了一个不断进化与成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近现代的翻译与对照文本中,同时出现了“摹仿”另一说法。从中文译本的词汇上求证,“模仿”有效仿、学习的含义,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而“摹仿”,指仿效,照着样子去做。前者突出主体的个体能力,后者突出与参照对象的结果与相似程度。不难发现,中文释义中,前者以“效仿”为主,后者以“仿效”为主。尽管,在艺术活动起源说的论述观点中,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均继承了苏格拉底对“模(摹)仿”的引申,但二者对艺术家的角色与地位的认识有着天壤之别。前者视艺术家为“说谎者”,后者却看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其中的差异则源于二者在艺术活动的不同观点。柏拉图是第一位对“模仿说”在体系上完整建立的思想者,他非常精准地提出世界的万物因“理式”(Idea)而呈现出不同的自然世物。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却更迭了艺术空前的地位,他不仅否定了艺术的被动模仿,反而肯定了艺术在模仿之上的自发性,揭示了艺术在社会活动中的价值必须;亚里士多德既承接了苏格拉底在文艺创作中以人本为中心的理念,也批判了柏拉图在“理式”中的对本质的局限认识。他在阐释诗人职责的论述中特别写到——“诗人的职责不再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者必然律是可能的事。”②与之相比,亚里士多德把艺术从机械性的工作中理解为具有创造性的社会活动;他主张所服务的对象是现实中行动的人,更看重人类在艺术活动的创造性,这对后来艺术作为其他功能的必然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从世界艺术的进程来看,模仿并效法于宇宙万物依然是艺术活动的依据所在,但究竟在艺术起源的意义上我们更强调“效仿”还是“仿效”,这是界定艺术起源以“模仿”与“摹仿”的重要环节之一。当今,不论是在艺术理论的中文文献还是资料中,从艺术起源的内涵与学说的论点上依旧未对此有着更为清晰的阐释与界定,这对于当代艺术理论的学习及研究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隐患。

  注释: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7:112.

  ②亚里士多德(古希腊),陈中海(译).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J0

  A

  1005-5312(2016)08-0026-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