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公共领域中文学价值域的拓展
胡中丽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作为公共领域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机制,文学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学公共领域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人的言行是物质的世界熠熠生辉,平等的对话行为使人类的生存空间变成了公共领域,同时这种公共空间又将独立的作家创作活动变成多元的对话互动,人们在施展自己才华,表达个人意志的同时,也给那些尚未参与其中的人以启示,赋予文学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文学公共领域;交往对话;文化内涵
“公共领域”的很丰富,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概念是由著名学者汉娜·阿伦特先提出来的,公共领域是一个平等、自由的对话场所,参与者用自己的思想填补了公共空间的无声状态。文学公共领域变为一系列的文学活动交往对话提供可能,它将作家创作、评论家的评论活动、读者的阅读欣赏等活动从个人行为便成交往对话,使文学从自身的狭小圈子中解脱出来,不再囿于艺术自身的规定性,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
一、文学公共领域概念及发展
汉娜·阿伦特是最早对公共领域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在《人的境况》、《极权主义起源》等书中,清晰地看出了其对“公共领域”,她从研究古希腊的城邦生活入手,探讨了这一概念的本质,文学公共领域的界定与公共领域的定义是密不可分的,公共领域定义对哈贝马斯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理论的形成状态,将对话放置于市政广场、法庭等公众场所,这里可以解决私人之间、私人与公众之间的矛盾。文人们聚集在一起,谈诗论道之风由来已久,聚集之地成为他们表达情感,愉情悦性之地。在中国古代社会,权贵们多喜欢结交文人,将他们作为宾客,为其出谋划策,文人们的志向也并不仅仅止于吟诗作对,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施展才华,达到建功立业的目的。此时的宴饮作诗已经改头换面,不再仅仅描绘山水之秀,更多的成了载道的工具,他们无法向世人展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在西方的沙龙文学中,人们重视文学自身的艺术价值,他们在谈论文学的同时,也关心时弊。文学与艺术的生存土地是批判,只有批判性才能赋予文学生命,公众也能够在不断地批判中自我反思,正中看似不带有政治色彩的文人辩论行为便催生了政治公共领域。以中国古代社会为例,文与言是分离的,通行的文言字体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他们通过读书走向仕途之路,成为帝王巩固帝国,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他们所信奉的价值观是得到统治阶级一致认同的,成为中华文化的思想纽带,即便是在偏远的乡村,也是通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乡绅来维系地方安宁,从上至下,都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上层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同时,民众便被置于管理体系之下,他们的声音是不被认同的。
二、文学公共领域的作用及我们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启示
文学在公共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文化讨论场所最初在上流社会起到了一种宣传意识形态的作用,随着新闻媒体广泛的公众参与度,传媒的手段已经自觉不自觉与国家的政权产生某种联系,他们不断思考民众的诉求。真正的文学公众机制,要将大汇融入进文学艺术的对话和辩论中去,是文学作品的批评不再仅仅是批评家的责任,作为艺术的创造者,其身份不能仅仅是诗人、小说家,他们又扮演者知识分子的角色,进入公共空间并产生一定的效应。文学公共领域的存在,使文学获得了广泛的公众参与,文学能成功的实现在公共领域的对话,文学也获得了自主性,形成了自己的阵地,拥有在自己的范围内独立对话的可能,形成差异和多元的局面。
三、文学进入“公共性”空间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立品格
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是要将文学作为社会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它并非主观的幻想及随心所欲,亦非某种绝对而放诸四海皆准的东西。随着“大众化”报刊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大众传播的商业化和舆论技术的出现,控制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力的市场法则渗入公共领域,具有批判意识的刊物逐渐为大众报刊所取代,曾经作为理性批判论辩的公共领域逐渐蜕变为一个文化消费的领域,改变了公共领域的性质,其理性的批判功能在减弱,变成了消费的场所,其自身已经为消费与生产的需要所裹挟,变成私人谋取利益的途径。在当代社会,公共领域的缺失压抑了公共精神,人们表现出对公共意识、公共关怀的缺失,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研究公共领域重构中的公民精神问题,找出培育公民精神的途径,重新唤起人们对于公共领域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热忱,从而重构健康的、积极的公共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结语
对话的产生需要一个不断更新的环境,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空间为文学公共领域的兴起带来了便利。在虚拟的世界中,人们可以通过重新的包装自己,更便于人们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人们也能通过虚拟的平台,打破是空的限制,随时随地的发表言论,人与人之间不再是简单地隔离与封闭状态,借助于知识的力量,真诚、勇敢、坦诚的将这种平等的对话模式保持下去,形成文学艺术的参与、理性、批判和合作的现代格局,赋予文学新的生机。[1]汉娜·阿伦特(美),竺乾威(译).人的条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许纪霖(美).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G206
A
1005-5312(2016)02-0254-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