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谈三种唱法的互相借鉴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1838
彭科力

  (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大庆163000)

  谈三种唱法的互相借鉴

  彭科力

  (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大庆163000)

  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都有其成长发展的历程,同时也都具有各自的艺术特征.对于三种唱法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的认识,有利于促进了解和把握三种唱法形式的艺术规律,使之成为当今音乐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能够相互借鉴和补充的艺术形式.

  三种唱法;借鉴;融合

  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用人的声音唱出来的带有语言的音乐,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情感。关于歌唱的方法经过国内外多年的发展和演变,目前大致分为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这三种。所谓的唱法就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演唱方式。在我国的歌坛上通俗、民族、美声呈现出了三足鼎立的情况。这三种唱法都是在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目的是一样的,存在的差异就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段上不同。本文我们将论述这三种演唱方法具体的特点和风格。

一、民族唱法对美声、通俗唱法的借鉴

民族唱法指民歌、戏曲、曲艺等中华民族的演唱方法。

  民族唱法从来就不是保守封闭的,而是开放吸纳的。

  首先,是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这可谓由来已久,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著名京剧大师、“程派”创始人程砚秋先生,就在京剧《锁麟囊》中“猛抬头见老娘笑脸相问,儿的娘!”一句“儿的娘”的行腔中,大胆吸收了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珍丽梅唐娜演唱的外国歌曲的旋律与西方美声的演唱方法,令人耳目一新;60年代,另一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派”创始人关肃霜,也在京剧《黛诺》的第五场“长刀击石”的唱段“山风吹来”中的“我与高山千缕情”的“情”字托腔中,运用了美声唱法的抒情花腔女高音的旋律、节奏、唱法,令人击节称奇。

  当代著名民族唱法歌唱家彭丽媛,也在演唱实践中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与演唱技巧,特别是她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之后,其发声方法更加科学优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位硕士歌唱家和学者型的民族歌唱家。她演唱的《黄河泰山》、《珠穆朗玛》等,无不具有这一显著特点。

  民族唱法对通俗唱法的借鉴,也十分明显。例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就在演唱中吸收借鉴了通俗唱法中的“气声”唱法,并取得理想的艺术效果。

二、美声唱法对民族、通俗唱法的借鉴

美声唱法虽然系由西方传入的“外来品种”,但是许多美声唱法歌唱家坚持走民族化的道路,大胆吸收借鉴民族唱法的精华,形成了美声唱法的“中国学派”。如杨洪基、殷秀梅、关牧村、王霞等美声唱法歌唱家,不仅演唱的曲目具有中国特色,就是演唱方法、技巧、韵味,也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可谓之为“民族美声”。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洪基演唱)、《党啊,我亲爱的妈妈》(殷秀梅演唱)、《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关牧村演唱)、《我爱你,中国》(王霞演唱)等名曲,都具有这种特点。

  美声唱法对通俗唱法的吸收与借鉴,虽起步较晚,但也并非凤毛麟角。如殷秀梅,我认为她既向美声学习,又对通俗借鉴,遂成为广收博采、造诣精深的大歌唱家,她演唱的《党啊,我亲爱的妈妈》在保持美声特点的基础上,就同时糅进了民族、通俗的优长,令人备感亲切、新颖。

三、通俗唱法对美声、民族唱法的借鉴

通俗唱法也同美声唱法一样,是经港、澳、台传进来的“外来品种”(源于西方)。但是,中国的通俗唱法对美声、民族唱法的借鉴,也是十分明显十分成功的。

  在对美声唱法借鉴方面,典型的代表人物当推李娜,她演唱的通俗歌曲《青藏高原》,就明显地具有美声唱法中女高音的演唱特点。

  在对民族唱法的借鉴方面,通俗唱法歌唱家成功的范例就更多。如京剧演员出身的屠洪刚,从民族唱法的京剧演唱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黄梅戏演员出身的吴琼,则从黄梅戏的演唱艺术中借鉴了大量的优长。《霸王别姬》(屠洪刚演唱)、《女驸马》(吴琼演唱)都是成功的代表作。

  总而言之,三种唱法的互相借鉴、互相交汇的现象是十分明显、十分普遍的,也是值得肯定、值得提倡的。声乐是一种歌唱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更新,"歌唱艺术"在不断发挥它的独特魅力,当前没有什么艺术能像歌唱那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参与者,当今我国音乐界的“跨界”融合的现象。即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是我国声乐表演的三种形式,流行唱法注重感情的表达,声音依靠话筒来传播;民族唱法注重声音的自然与明亮,音色多甜美,字正腔圆;而美声唱法注重声音的共鸣和穿透力,发音讲求规范和技巧。虽然三种唱法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但在本质上还是“志同道合”的,所以他们的融合是一种愈演愈烈的趋势,也是声乐发展的必然,提高了歌曲驾驭的能力与艺术欣赏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满足了听众对音乐多样化的需求,是应该大力弘扬的。它们的融合对于声乐界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1]郑宝华.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中国音乐,2005(05).

  [2]王远.从音乐学视角分析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艺术差异[J].艺术百家,2010(09).

  [3]李强.浅谈西洋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作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8).

  J616

  A

  1005-5312(2016)02-0096-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