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民歌古今发展中的生存方式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1445
曹黎俪

  (东莞市文化馆,广州东莞523000)

  中国民歌古今发展中的生存方式探析

  曹黎俪

  (东莞市文化馆,广州东莞523000)

  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气质。而作为一种生存与民间,依靠广大群众自发传播的艺术形式,它的生存方式一定有着特殊性。本文的研究从观察民歌古今传播中的生存方式出发,思考民歌的基本属性和传承方式,从而形成对于民歌发展脉络和艺术魅力更深层次的理解。

  民歌;历史发展;传承方式;生存方式;现代发展

  中国民歌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民歌就已经在原始的劳动和对大自然的模仿中孕育而生。民歌与民族的语言、劳动形式、社会面貌、文化环境等诸多特征息息相关,在社会文明的不断进化和蜕变中随之丰满,形成文化影响因素。中国的民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在贫穷落后的社会状态和不断地朝代更迭中,民歌的发展也出现种种危机和波折。但正是由于民歌艺术凭借着自身所无法替代的文化地位和社会原始信息传递手段的巧妙运用,才有了今天我们能够欣赏到的传统民歌形态。我们以几千年的民歌发展为主题背景,思考民歌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是哪些因素成就了民歌艺术在历史和今天的辉煌。

一、民歌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存在属性

中国的社会历史是一部充满变化的长卷,民歌在几千年的更迭中不被淘汰,一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历史的变迁中,民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其中所经历的种种变化,既是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财富,同时也是社会对于其要求的不断加深所致。在中国古代,由于战乱和其他因素,经常导致民不聊生,甚至连温饱都未得到社会化的满足。而作为人类精神需求的重要表现形式,民歌如何在基本物质条件都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继续发展,这着实令人不解。在我们看来,这是由于民歌自身文化构造中的两种属性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

  首先,民歌自身存在着无可替代的文化属性。民歌是中国古代各种社会生产和生活知识信息集中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社会知识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见地。这使民歌始终不能够为社会所抛弃,形成强大的文化生态力量。新中国成立前,大部分人口都不识字,而很多少数民族更是连自己的语言文字都没有形成。这对于各个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一定会造成严重的障碍,而当文字的力量无法达到社会传播功效时,只有依靠语言的力量才能够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歌唱是一种依靠语言形成但又高于语言的艺术化表达方式,由于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具有审美特色,而歌词的合辙押韵又能够凸显语言的魅力。因此,民歌不仅在民间喜闻乐见,同时也方便学习传播和记忆。

  在我们所常见的传统民歌内容中看到,有作为辅助劳动生产的劳动号子,一领众合立于集体劳动的完成效率;有传播生产知识的民歌,传授如何农耕,如何利用节气知识得到更好收成的民歌类型;有传播生活知识,总结生活经验的民歌类型;也有很多以宗教、礼仪、民间习俗为内容的民歌,辅助特定民间仪式和俚俗文化的完成。这些都是民歌作为社会功能载体所具备的文化功能,正因为社会将很多知识传播的重任交给了民歌来完成,才使得民歌的历史价值脱离了娱乐和消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正是由于民歌具备民间知识传播的优势,才使民歌始终位居社会文化要地。

  其次,民歌自身还存在有艺术属性。如果说最原始的民歌艺术是劳动所派生出来的一种具有律动性的语言表现形态,那么当民歌不断在全社会扩展,与本地的地理、民俗、文化相互影响时,便构成了十分具有多变性的地域性民歌文化。民歌发于原始社会,在经历了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和唐代音乐文化的全盛爆发之后,其艺术性得到了飞跃式的提升。而民歌逐渐也从无形的生产工具转而成为具有艺术价值和追求的音乐形式。历史不断证明,生存于民间环境中,由社会大众智慧所形成的音乐形态同样可以具有精湛的艺术造诣,音乐无所谓雅俗,重要的是它凝聚了数辈民间艺人的音乐才智,并形成了最为广泛的社会审美共识。

  民歌所具备的双重属性,使之可以稳定的安居于社会文化艺术要地,在数代的传承中不至于出现链条断裂。它的社会属性使其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和传播力量,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而其艺术价值也逐渐融入到国人的艺术审美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音乐象征。

二、民歌在历史发展中的生存之道

在中国古代的民歌流传中,由于没有先进的中介媒体承担传播的发散功能,因此音乐的传播只能依靠人际之间最基本的往来传播。比如在田间地头劳动时,一个人唱起民歌,会有很多其他人逐渐形成模仿,但这样的传播方式比较原始,也容易出现传递中对内容的错误传导。逐渐的,当民歌的数量越来越多,形成了专注于民歌发展的民歌艺人,他们善于创作民歌,表演民歌,具有更为突出的创编和表演天赋,于是他们可以依靠这门手艺独立成为表演艺人,以特殊的劳动方式获得生活回报。

  民歌的普及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依靠民歌艺人在各方的游走而得到普及的。而经过艺术加工的民歌也更加朗朗上口,在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也会激发其他区域民歌创作的灵感。在民间艺人的游走中,民歌在各个地方生根,并根据这些地方原有的民歌元素和音律特征加以混合改编,形成更好的保存和传播发散。

  很多地区的民歌原本并不发达,但随着外来艺人的增多,导致本地音乐的主动觉醒,从而形成了本地民歌的发展。而艺人将民歌母体带到各个地区的过程,形成了民歌传播的发散性,使民歌在各个地区生根发芽,这样,即便是在一些外力作用下,一个地区民歌标本无法维系生命,但其他地区可以迅速补充,这也使得民歌的传播不会出现单向性的中断。

  另一方面,今天看来比较容易逾越的地理环境,在古代却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生活在不同聚集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和生活环境,就会有不同的精神需求。这就导致了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民歌有着完全不同的风貌特征。在不同的民歌声音不能够为周边或外部生活着的人所理解的时候,民歌的传播一定会受到阻碍,只能在很小的文化生态范围内传承。

  民俗是一种很神秘又有趣的文化样式,不同的文化聚集地总会有自己独特的民俗特征,且不说大的不同文化区域民俗存在的天壤之别,即便在相邻的文化区域内,民俗也存在着差别在艺术方面,随民俗和音乐审美能力的差异,艺术的表现力的风格迥然。

  当民歌不是作为文化消遣或娱乐形式出现,而是有一种社会生活中的必需品出现的时候,它的价值被大大的提升,而学习它和掌握它变得十分必要。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民歌作为对异性求偶时必备的文化工具出现,唱的好听,就可以得到异性的青睐,有机会寻求到自己喜爱的姑娘,但如果不会唱歌,就丧失了求偶的权利。所以学习民歌并努力唱好成为了重要的生活知识,而父辈对孩子的教育也变成了一中民歌传承的最直观形式。

三、当代民歌生存发展的问题与困境

时间推移到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状态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已然进入到了新的纪元。今天的现代音乐文化已然与传统大相径庭,今天的现代音乐发展是一种与工业社会和科技相互映衬,将多元文化整合在一起的发展形式,无论从动机、创意、形态、表演形式都完全与传统音乐面貌全然割裂。而对于传统音乐来说,很多发展的硬性条件遭到破坏和重创。

  首先,传统民歌所栖息的文化土壤不复存在。传统民歌长久以来始终生活在农村生态环境中,而中国历史中农村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当近代的工业化代替了农业的角色地位之后,民歌赖以生存的农业体制消失,而农村也不再是社会文化的前沿阵地,甚至农村逐渐变为城镇化,在工业化基础上逐渐转型。这导致民歌的根基受到动摇,文化功能逐渐丧失。

  其次,民歌在几千年的传播中都始终以口耳相传进行传播发展,而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传播方式和生态已经不复存在。当互联网在全社会得到普及之后,人类也随之进入到了新的信息时代。且不说之前电视和纸质媒体的中介作用,当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起到绝对主导作用时,民歌的传播方式受到了致命打击,而如何利用互联网构建新的传播系统,成为民歌必须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民歌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变迁中,始终为社会大众传播着各种各样有价值的信息,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而当社会文化进步的今天,我们相信民歌依然具有价值和魅力,只要我们坚持信念,始终对传统音乐文化报以热情和尊重,就一定能够使民歌艺术和传统音乐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这样的历史文化沉淀是最重要的无价之宝。

  [1]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2]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宫承波.传播学纲要[M].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5]张友琴.社会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J825

  A

  1005-5312(2016)02-0091-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