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符号学对现实主义的研究谈当代公共建筑外观形式构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0084
雷锋钰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3)

  基于符号学对现实主义的研究谈当代公共建筑外观形式构成

  雷锋钰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3)

  文章通过符号学研究现实主义,得到一种更有说服力的形式构成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于当代公共建筑外观形式的探析中,得出外观形式的表现将影响公共建筑的说服力。

  符号学;现实主义;形式;说服力

  要在建筑外观形式构成设计中读解出意义,就要考虑有效的视觉传达。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我们熟悉的是语言、文字旋律等,对图形、色彩等却研究不深,观者有时确实是不了解艺术家的语言,因此在这里我们提出了符号概念,在艺术家与观者交流所使用的媒介中,符号是最大众最易懂的,因为之所以成了符号就是因为它已在社会中形成较稳定的读解方式。

  文章的目的是要建造一个外观形式能充分表现对象及其相应特点,并能令人信服的有说服力的作品,而不是作为一个方案可以用到任何一个地方。一般认为如果一个设计方案没有唯一性那便是有待商榷的。

  中国国际体育馆是由雅克·赫尔佐格设计的,简称鸟巢。在当时的竞标过程中从众多的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成功。那么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它是如何打动我们的评委的,要知道,当时的评委会是由我国一些老资历的建筑家组成,鸟巢在外观形式上如此前卫的做法是如何获得认可的。在这个方案中我们可运用上文的符号学对现实主义作品的研究方式进行分析,看鸟巢是如何成为一件优秀的、接近观众的并且如此令人信服的表现的。

  为中国国家体育馆设计方案,我们可抽取出三个关键词中国、国家、体育馆,设计方案必须充分体现出这三个词,才会令人信服。中国需要表现出地域性、文化性,国家需要表现出大众性、民主性、社会性,体育馆需要表达出一种自由、生命、运动、希望。因此只有能充分表现出上述这些元素,在受众者看来便是可信的。起码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我们看鸟巢的外观形式是如何体现的,首先从限制性条件地形上讲,方案所构成的外观形式很自然的匹配着地形,这是鸟巢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而这一特点也很自然的解决了地形的限制。然后,方案由错综复杂的钢条衔接,自由奔放,并没有任何规律性可言,在观者看来便可产生一种自由和无拘束的感觉,这与对称的形式所产生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无规律的错综复杂在这里也可称作是语义的不相干,因为人们在还没有意识到方案所构成的整体外观形式时,它的形式所表达的意义还不能充分的表现出来,语义的不相干在现实主义作品中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现实感的来源之一,就像这些钢条一样,人们认为它们合理且理所当然的存在着,这种不突兀的感觉我想来自两方面:(1)心理定向①,因为我们在看这个建筑之前就已经知道它是为“中国国家体育馆”设计的方案,且知道它的主题是“鸟巢”,在这样一种心理定向的影响下,我们对这种外观形式是不会有突兀感的,就像在《纳税银》中一样,我们在看之已经知道画面的主题及故事。但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心理定向只是前提,形式的表达与对应主题的匹配才是关键,鸟巢作为物体语义学来看它本身意味着生命、希望等健康积极向上的意思,这与体育的精神是相符的。但就像央视大楼一样,如果以文字的读解方式来看其形式就是很冒失的,或者说是不知所云的,我们可能会把它读解对一种畸形的形态或干脆就是大裤衩,这与中央电视台有什么关系呢?(2)材料、手法,方案所采用的材料和表现手法都是当代社会的内容,人们早已熟悉。在现当代,造型的多样性人们早已熟悉,像悉尼歌剧院、阿恩海姆博物馆等等,这些建筑及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已经或慢慢的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我们对一些夸张的形式是可以接受的,因此鸟巢外观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当代性我们也是可以接受的,并不会有距离感的产生。随之,当人们意识到整体外观造型是鸟巢后,作为一个意义突发点,它带动了整个辨识过程,因为鸟巢作为一个自然符号本身代表着丰富的含义,且与体育馆这一主题是十分匹配的。如:人们意识到造型匹配是因为鸟巢本身也是环状的,而随意复杂的钢条也体现出生命、自由、希望、民主的意义,它们作为形式构成的涵指意义只有待鸟巢整体形式的辨认后才能体现,像“希望、生命”这样的意义在未识别出鸟巢时,受众者是不会感受到的,它顶多是冷冰冰的、自由奔放的钢条而已。这就是意义激发点在作者有意识组织的形式构成中所表现出的魅力,它会改变我们对一些文本的看法,从而接近作者的表达,达到对主题认识的升华。

  行文至此,文章所提出的形式构成方法已经谈清。我们从符号学对现实主义的研究中得出其形式构成的特点并成功的运用到实践方案中。如此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是接近观众的更兼顾对象本身和地区文化等特征的,在作品与观者交流的过程中会使观者对作品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使观者信服方案已经真切的表达了对象。

  注释:

  ①贡布里希(英),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2:176.

  [1]罗兰·巴尔特,怀宇(译).罗兰·巴尔特文集:文艺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诺曼·布列逊,王之光(译).语词与图像[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1.

  TU242

  A

  1005-5312(2015)02-0279-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