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生态校园——浅谈山东建筑大学的低碳校园建设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9665
李瑾 宋元园 许娟

  (山东英才学院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生态校园
——浅谈山东建筑大学的低碳校园建设

  李瑾 宋元园 许娟

  (山东英才学院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不断恶化,各种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措施都在全球范围内紧锣密鼓的进行。作为以建筑类专业为特色的高等院校,山东建筑大学校构建和开展低碳校园建设已是大势所趋。文章对山东建筑大学低碳校园建设的现状作出了全面的分析,发现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高等院校;低碳校园;节能;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其中全球变暖是人们当前所面临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温室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最大“贡献者”。2009年在丹麦举行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更是将环境问题推至一个新的高潮。高等院校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和发扬知识的机构,建设低碳校园、钻研低碳科技更是其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其新兴科学与技术可以通过校园平台对社会的辐射作用来提高整个社会的低碳意识和促进整个社会的低碳建设。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而一个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山东建筑大学作为以建筑类专业为特色的工科类院校,在低碳经济建设成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更应当率先垂范,领风气之先,探索节能减排科学技术,推展低碳校园建设,培养低碳创新人才,发扬科学低碳知识以造福全社会人民,开展教育、技术、实践、管理四位一体的低碳校园建设。

一、建大低碳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低碳建设初显绩效

  “校园节能是低碳型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低碳校园的重要内涵与重要抓手。”赵秀珍教授“人走灯灭”的科研发明,让建筑大学每月电能消耗减少8.6万千瓦时,电费节省5.3万元;校内每天2300至2500立方米的中水利用量,使之实现了污水零排放;2300平方米的生态学生公寓采用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供应空调等能耗需求,节约了75%能耗的同时还每年减排175吨二氧化碳;校园内能耗监测平台,实现了对供电、供水等每一节点的事实监测与控制;另外校内400多种植被作为碳汇对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更是有着卓越的贡献,建设低碳低能耗校园在建大已不再只是句口号。正如王崇杰(原校长)说的“校园节能不仅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境界,更体现了一所大学的责任。”种种数据证明建筑大学在建设低碳校园方面已踏出坚实的脚步,更是低碳校园建设的佼佼者、先行者。

  (二)低碳建设任道重远

  之于国际上各个国家对京都协议书所作出的承诺,国外一些高校纷纷作出迅速回应,研究和制定各种减排计划来响应低碳经济建设。较之国外的大学,“我国的大学校园上没有明确的减排目标、策略以及技术支撑体系。低碳校园正处于起步阶段。”建筑大学虽已在低碳建设方面成绩卓越,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全校师生及工作人员的低碳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物力资源、空间资源等各项资源利用率均亦有待提高,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的蒸蒸日上同时有待建立起全面有效的工作系统;整体的低碳建设工作则需设立缜密的监管机制和排查系统作为低碳建设工作落实的保障;节能设备也仍需在广度上进行扩展,以建立全面的有效覆盖全校的低碳节能设备网络系统,如除目前已有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水处理系统、能耗监测系统之外,建筑大学还可导入自动控电系统、CO2检测系统、室内温度自动调节系统等。总之,建设低碳校园并非一朝之事,利用高校科学技术研发和教育推广功能推动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低碳经济建设,仍是任重而道远。

二、建大低碳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低碳意识

  应通过邀请知名学者、气候部门专家教授等在在建大内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建设的专题讲座,开设相关的低碳课程,编撰低碳教材及宣传材料,开展各种节能宣传活动,与校刊联合开展建筑大学节能专刊,开展节水宣传周等宣传活动等,使在校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能源、重视节约、重视环境。“促使师生理解建设低碳校园的积极意义,引导师生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扩大低碳教育的影响力、感染力、辐射力。”

  (二)发挥建大资源优势,与社会和研究机构“协同进化”

  建筑大学办半世纪以来,各项学科综合发展,尤以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排水系统、热能等专业为办学特色且发展迅猛,而建筑与其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量又占到温室效应总碳排量过半以上,发展建筑相关节能设备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对于低碳校园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建筑节电节水设备、建筑供暖制冷设备、照明节能系统、建筑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控制、技能设备的更新替换、各种替代能源的开发等各种等都是建大师生应努力钻研的方向。充分发挥产、学、研的综合效用,开发利用好有形无形的潜在资源。注重各学科间低碳科研的交流,设立专项低碳实验室,加快交叉学科发展。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将低碳减排的信息和技术与社会共享。通过学校和社会、研究机构及能源部门在不同尺度上的协作和信息互相反馈来建设低碳校园。因为低碳校园的建设不会仅限于校园范围内,它对一个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低碳建设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而社会给予的反作用力同样会促进校园低碳建设的发展。

  (三)全面制定低碳建设规划,推进节能技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首先,设立一个长期的低碳校园建设目标,以二氧化碳零排放量为目标。制定阶段性目标、设立低碳审核小组以监督每一阶段、每一部门的低碳建设工作进展。节能技术上应涉及到水、电、热、资源等各个能耗范围;并不断研发更多的节能技术。如建大校园内的照明系统的设置可以参照城市照明节能体系中“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基本原则,从宏观上把握城市照明建设的分布组合、主次关系以及特色体现,形成可科学布局城市照明规划”的理念来适用建筑大学的节能规划。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将校内各项硬件、软件设备与社会或其他院校共享,以增加各项资源利用率。如建筑大学已经部分高校精品课程转为数字化信息通过互联网与校外共享资源;亦可将图书馆馆藏资源与其毗邻的山东省体育学院的图书进行互相利用,使学生能够更大范围的查阅各项资料的同时,也使两校图书资源得到了利用最大化,同时更是起到带动周边院校及组织一同建设低碳城市的作用。

  (四)构建低碳建设管理系统,设置低碳考评机制

  定期召开低碳专题会议,研究节能管理工作,确定各部门工作人员责任;明确各部门工作性质,实行分类量化管理,如“校园用能设备主要为采暖、集中空调、照明设备和用水器具,应重点强化这些设备的运行维护阶段的技术、管理及行为节能(节水)措施”;针对低碳建设中的水电节约出台相关用电管理、节约用水管理、水电管理、宿舍用电管理暂行办法等,用行政手段强化节能管理,对学生实施“定额管理,计量收费”等。将低碳责任与实际效果纳入工作人员考核体系中;定期检查各部门运行状况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建立奖惩制度,有奖有罚,奖罚分明。这样相关职能部门在执行低碳管理制度时就能够有效的落实有关的规定和条例。

三、结语

环境危机,由来已久,节能降耗,刻不容缓。开展以观念为先导,以技术为基础,以实践为动力,以制度为保证的四位一体的低碳校园建设迫在眉睫。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绝不懈怠,加强管理,汲取新科技,开拓进取,为建设一个低碳型校园而努力奋斗。

  [1]建设科技编辑部.建设低碳校园[J].建设科技,2010(02).

  [2]赵晶.国际低碳校园建设之于中国高校的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 2010(02).

  [3]毛学东.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 (13-14).

  [4]孙晓红.城市夜景照明综合节能体系对策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校园实施节能运行管理办法[Z].2008.

  G47

  A

  1005-5312(2015)02-0239-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