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光影在建筑中的应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9757
刘姗姗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13)

  浅析光影在建筑中的应用

  刘姗姗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13)

  光是人们每天所直接感触到的,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亮”。但在艺术家的眼里,光线是一种独特有效的视觉语言。随着黑夜白天的交替,光线都会产生无与伦比的视觉效果。“影”让“光”显得更加的生动突出。午后阳光透过树叶在地面上洒下的斑驳光影,夜晚月光下粉墙竹影幽雅宁静……自然界中光影的变化无穷无尽。设计师将这种天然的光影效果与建筑相融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光;影;建筑

  千百年来各个建筑师利用光的明暗以及色彩来赋予一个建筑新的灵魂。设计大师路易斯·康曾说过:“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华人建筑师的贝聿铭提出了“让光线来作设计”的理念。通过几何造型的手法和将光线引入室内,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在钢和玻璃逐渐替代厚重墙体的这样一个时代,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敏锐的意识到:无阴影的玻璃空间将意味着空间的死亡。继而他运用自然光线在混凝土盒子中创造出了丰富的光影效果,利用黑暗来反衬光线的魅力。由此可见,光影给建筑带来的不仅仅只是光明,它还赋予了建筑以新的灵魂和艺术气息。

一、光影在不同功能建筑中的应用

(一)光影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

  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被称为建筑界的“奇才”。在他的很多建筑中都运用了几何造型的手法和将光线引入室内。例如香港的中银大厦,在这座大厦里最受瞩目的依然是与自然相融合的17层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在七十楼的“七重厅”是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所,大厅中有张可坐24人的大桌,两侧有数组沙发,南侧是备餐间,储藏室及男、女厕所,整层就是一个大房间,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顶,尺度巨伟,通常建筑物的顶屋是机械房,贝氏却将香港中银大厦机械房安排在第六十九层,在其上层创造一个充满阳光的玻璃厅,引进阳光,引进风光,将人们对空间的感觉引进至高的层次,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筑师的气魄,这是贝氏一贯的设计手法——结合阳光与空间。

  路易斯.康同贝聿铭一样,在建筑创作中都显示出其卓越的成就。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的开拓者。他对光影的诠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康认为,艺术作品应当在自然的光环境之中被欣赏,以便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他的金贝儿美术馆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是康对光的献礼。它的设计者采用了穹隆式的天花,它能很自然的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并且通过连续的拱顶使光线构成序列。这不仅给朴素的建筑外观增添了一份生动的气息。而且室内的顶部起到了自然光漫反射的作用,使得室内呈现出丰富和新颖的空间效果。

  (二)光影在教堂建筑中的应用

  20世纪最为深刻的、震撼的建筑——朗香教堂,给了我们一又种神秘的光影感觉。可以说它是一曲光之乐章,既壮丽又迷幻。

  高大的南墙则是他的主旋律,墙上开着大小不一的采光天窗,这些采光天窗利用墙体的厚度做成漏斗形状,室外的光线通过衍射的作用透入室内,窗上的玻璃有些彩绘有些透明,透明的玻璃让外面的世界也成为了设计旋律的一部分。

  东边的墙是室内圣坛的背景,墙上的窗龛上供放一尊圣母的塑像,圣母的塑像还起着联系户外祭坛与室内殿堂的作用。东墙有意无意地留下了许多缝隙和小孔,阳光透过这些小孔在室内形成了“星光点点”的效果。

  在教堂的西、北外延,柯布设计了三个半穹顶造型的塔楼,半穹顶的形式形成顶光的垂直导入,强烈的光线在高高的穹顶上方漫射而下,加上内壁的浓重色彩,光的乐章在这里演绎成一组妙曼的变奏。

  (三)光影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

  柯布西耶在朗香教堂呈现出的神圣脱俗的氛围给另一位建筑大师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他就是安藤忠雄。这个建筑对光的应用给了安腾最初的启迪,以致后来在他的建筑生涯中信仰般地追求者对光的应用。

  安藤的住吉长屋就体现了安藤对自然光线的追求。安藤设计这所关西民居时,将自然光、风、雨等元素融入到了空间中。他在中间设计了一个庭院,让光从上方漏下充满整个空间,照在墙体和庭院里的光辉使得原本狭小的空间显得宽敞、大气、柔和而且富有生命力。

二、光影在不同空间中对建筑的影响

(一)光影在不同空间中营造的氛围

  光对环境氛围的烘托是极其重要的。根据空间的划分和各个建筑类型功能的不同,所需要营造的艺术氛围也各有不同。如,教堂空间需要神圣崇高的氛围;中庭空间,需要灿烂明快的氛围;休息空间,需要宁静亲切、舒适的氛围;娱乐空间,需要活泼充满激情的氛围。

  贝聿铭在中庭空间的设计中颇有造诣。在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中庭设计中以轻巧的玻璃顶代替沉重的天花嵌板,进一步解决室内幽闭的问题,空间显得更加轻快。技术改造后的玻璃顶能引进柔和无差异的光影,使室内中庭有效地称为室外林荫的延伸。这样的中庭设计为前来参观的人群提供了轻快明朗的感觉。

  安藤忠雄在教堂的设计中利用光影来达到所要的氛围,例如,光之教堂。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教堂的位置以及太阳方位来决定的。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现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十字形分割的墙壁,产生了特殊的光影效果,使信徒产生了一种接近上帝的奇妙感觉。

  隈研吾的Z58创意园区给了我们另一种光影意境。他一直倡导“让建筑物消失”的理念。透过这个建筑本身我们更加能够体会到创作者的思想。它的天顶、立面都采用了大量栅栏状排列,线条流畅,空间通透。迈入大厅,水道沟回,远处一道水幕飞天而下,潺潺的水声仿佛是背景音乐,高大空间的水庭让Z58像是浮在水中的一个玻璃盒子。若是阳光好,那些墙上的格栅能让光照进每一个阴暗的角落,即使是阴天,疏疏落落的光线也让整座楼极其通透。静谧的空间中,有着直硬线条的Z58仿佛慢慢消失在天际线的尽头,低调地在环境中消失,这正是隈研吾和这座建筑的主人在设计时的本意。

  (二)光影在空间中的分割与塑造

  光对空间秩序的调整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它在表现空间、调整空间的同时也能创造空间。冈纳·薄凯利兹说:“对于我,没有光就不存在空间。”安藤忠雄也曾说过:“通过将自然和光引入那些与城市环境相隔离的简单几何体中,我创造了复杂的空间。”

  光影赋予了设计们创作的灵感。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光线的亮度差异来对不同的空间的塑造有着不同的影响。在光之教堂中,设计师利用了光与影的强烈对比,使进入空间的光线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关系。这种光线的设计与教堂给人的氛围不谋而合。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也会利用空间中的光线色彩使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流线组织上起到起、承、转、合的变化。安藤忠雄的水御堂就是利用光与色彩的结合来划分空间并达到动人的空间秩序。在这个建筑中设计者塑造了光的流动:纯白色的墙把人的心灵从尘世净化,进入莲花池中,步下阶梯,蓝色的光线渐弱,直至差不多全黑,进入大殿后突然被满堂的红色唤醒。这段旅程象征了净化,死亡和重生。

三、结语

通过对光影的分析理解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光影是一个建筑的灵魂,是一个建筑的生命。对我们以后在设计中的应用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首先,正确认识自然,将自然与建筑相融合将会成为建筑发展的一大趋势。许多建筑师对建筑的认识都在不断升级。

  其次,每个建筑的功能不尽相同,所要营造的氛围也各有其特点。在设计中我们要根据建筑功能的不同对光影的设置进行分析。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我们要利用自然光塑造一种灿烂明快的氛围;在住宅空间里,我们要根据功能需求做出静谧、清幽的建筑空间;教堂是人们与神更加接近的场所,在设计中一定要把这种神秘感表现出来。

  最后,材质的不同会对光影产生不同的影响,每位建筑大师在取材方面都会对材质进行严格的筛选,以便达到自己的设计目的。

  TU201

  A

  1005-5312(2015)02-0237-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