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影视剧里中西方人鬼恋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9092
王咏蔷

  摘要:跨越物种甚至死亡的爱情一直是舞台和银幕上争先恐后上演的题材。本文选取中国典型的“鬼”的形象“女妖”以及西方颇具代表性的“鬼”的形象“吸血鬼”来进行比较研究,从中西方各自的“人鬼恋”、“人鬼恋”中性别差异的成因以及“人鬼恋”中折射出的中西方不同的死亡意识这三个部分来挖掘共性与个性以及从中体现出的融合与分化。

  关键词:比较研究;“人鬼恋”;男权中心制;死亡意识

  中图分类号:1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099-02

  一、前言

  不论中外,跨越物种甚至死亡的爱情一直是舞台和银幕上争先恐后上演的题材。2009年一部由同名小说《暮光之城》改编的电影上映,让人们对“吸血鬼恋人”的狂热从西方蔓延到了全世界。在中国,1986年由张国荣和王祖贤出演的电影《倩女幽魂》不仅创造了当时香港的票房神话,也掀起了拍摄古装鬼片的热潮。这股热潮至今未息。“吸血鬼”与“女妖”恰恰是中西方“人鬼恋”中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两大类。本文将对这两类‘人鬼恋”进行比较研究,从中西方各自的“人鬼恋”、“人鬼恋”中性别差异的成因以及“人鬼恋”中折射出的中西方不同的死亡意识这三个部分来挖掘共性与个性中体现出的中西融合与分化。

  二、影视剧中的中西方人鬼恋

  在人类漫长的认知过程中,人们无法准确的认识和理解发生在自身或周围的事情时所产生的崇拜和恐惧的心理逐渐具象化,遂产生了“鬼神”。如今流传在这世界上各个角落的神话传说以及文学作品,是影视剧中“鬼神”故事丰富的灵感源泉。

  (一)中国女妖和西方吸血鬼的形象描述

  吸血鬼是西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為人熟知的鬼怪类型。圣经传说以及黑死病和中世纪对平民的大量屠杀都被看做是吸血鬼传说的缘起。由西方吸血鬼题材的作品不难看出吸血鬼的形象由最初的尖耳、獠牙、面色惨白、渴望鲜血的野兽形象逐步转变成为外表美丽、举止优雅富有贵族气质的美男子形象。《真爱如血》中吸血鬼男主角不仅对待爱情专一,而且不吸食人血以人造血代替。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吸血鬼,不仅不惧怕阳光,甚至在阳光的照射下,皮肤会闪耀钻石的光泽。

  中国的“鬼”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与文学作品中。中国的“鬼”不单单人死后以灵魂状态存在于世界上的“鬼”,一些是草木、鸟兽化作人形的“妖”。从《山海经》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形形色色的“鬼”千姿百态。能够作为中国标志性的鬼,在文人墨客笔下留下动人心魄情态的非“女鬼”莫属,以“人鬼恋”的大热门狐妖来说,她们往往姿容绝代、一举一动魅惑动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真善良例如《倩女幽魂》里的“小倩”;另一类性感魅惑专门诱惑男人来采阳补阴、祸国殃民,比如妲己。

  (二)中西人鬼恋故事模型的殊途同归

  中国的“女鬼”多数情况下充当的是,中国男性心中完美女性的典范。有的是心灵和外表上的双重典范,比如聂小倩、白娘-子以及《画皮》中的狐妖小唯;还有一些是扮演着美丽而危险的反派角色,就像《封神榜》里的妲己,但是在外表上依旧令男人心驰神往不已。

  在西方的影视作品中,“吸血鬼”也恰恰扮演了西方女性心中的理想伴侣。他们大多英俊无双,拥有着平凡人没有的超能力,有的言行举止彬彬有礼,并且能够在女主角危难之际舍身相助,比如《暮光之城》中以动物血代替人血,充满了忧郁文艺气息的爱德华;有的危险而狡诈但充满魅力,比如《吸血鬼日记》中亦正亦邪的始祖吸血鬼克劳斯,塑造的都是符合女性审美的男性形象。

  不难发现,中西“人鬼恋',通过不同的故事模型,最终的目的殊途同归,区别在于中国的“人鬼恋”是男性向的,所以笔墨在于女鬼的刻画;而西方的“人鬼恋”恰恰是女性向的,所以笔墨更多的停在了对男性“鬼”的刻画。

  三、性别差异的成因

  中国的人鬼恋,“鬼”多数为女鬼,而西方的人鬼恋,“鬼”则男性多于女性。这样的现象并不单纯的存在于影视作品中,这样的现象究其根本,其实是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的,造成如此两级的性别差异的原因是深远而多样的。

  (一)性别面具下中西方各自的气质差异

  波伏娃有一句话讲到“我们不是天生就是女人的,而是变成女人的。”这句话揭示出了性别并非自然产生,而是在不断地社会规范之下诞生出的一套适合于当下社会的行为准则的集合。在性别二元对立的情况下,生理属性为男人的需要学会具有阳刚之气;反之生理属性为女性的则被要求委婉柔顺。这也体现出性别差异中隐含着的强弱关系对应。

  如果将整个世界看作是一男一女的话,西方的海洋文明和东方的农业文明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著名的华裔剧作家黄哲伦曾在他的《蝴蝶君》中借角色之口指出了西方国家对于整个东方国家的偏见而不单单是对女性,他说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的男人也是女人。如果要给国家划分性别,东方国家在气质上的确更加贴近女性。

  不仅是中国,很多东方国家,比如日本、泰国、都有着非常有特色的的关于“女鬼”的传说,像日本的“贞子”,基本上可以代表整个亚洲有关于“鬼”的典型形象。而西方国家的“鬼”大多血腥赤裸、强壮而缺乏阴柔,以男性居多,这不得不说与地域有着很强的关联,西方国家的气质相较于东方更加强有力而直接,体现在“鬼”的性别上自然更加贴近传统意义上的男性。

  (二)男权中心制在文艺中的体现

  东西方受众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中国“女鬼”在拥有常人不能拥有的绝色姿容的同时还常常兼具着一颗爱才之心、一颗奉献之心。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这种情节是专为男性观众而设计的,女鬼完全符合中国男人心中完美女性的要求。这暗合了长久以来儒家思想、佛教思想以及程朱理学中对女子言行的要求。还有一部分“女鬼”充当着“祸国殃民”的大罪人,譬如“狐狸精”是专门用来指代女性,将一些男性不想或者是无力承担的事情推卸在女性身上,这从另一个方面更加体现出了男权中心制的特点。

  虽然西方的“吸血鬼”题材多以女性的视角进行描写,所考虑的也大多是一些女性观众的心理。在关于“吸血鬼”与人类女性的爱情中,我们仍旧不难发现,早期的吸血鬼作品中,“女性”是作为一个附庸、宠物或者是“物品”在吸血鬼身边。早期的人类女性作为吸血鬼的仆人,一个随时可以献上鲜血的“血袋”。《暮光之城》系列的出现,在西方的“吸血鬼迷”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对之声。原因就是很多人认为吸血鬼不应当是像爱德华一样人畜无害而贝拉也没有传统爱上吸血鬼的女性们身上的那种甘愿用生命献祭的态度,而变成了一个与爱德华平起平坐甚至保护他的形象。

  四、人鬼恋折射出的死亡意识

  写“鬼”抑或是“人鬼恋”,究其根源离不开人类试图缓解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海德格尔曾讲过,“死亡是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任何事情我们都具有可能性,但是死亡是这变化着的生命中唯一不会改变的必然,且具有不可经验性。恰恰是这种不可经验性让恐惧纷扰着人类的思想。

  (一)中西方“人鬼恋”的不同结局

  不论是《倩女幽魂》中的小倩还是《画皮》里的小唯,基本上中国银幕上的女鬼在过完短暂幸福时光之后都免不了一个转世投胎或者灰飞烟灭的结局。在西方早期的影视剧中,吸血鬼与人类的恋情也难以修成正果。吸血鬼拥有永恒的生命人类女孩往往只是昙花一现。爱上吸血鬼的人类女孩会因为被吸干血液。近些年的影视剧作品中,吸血鬼与人类的恋爱往往被刻画成浪漫和幸福的。但依旧有一个值得困扰的问题一死亡。《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之中,爱德华所代表的不死不灭和贝拉代表的生老病死之间,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爱德华不愿将贝拉变成吸血鬼,他认为生老病死是一个人基本的权利,而贝拉却为了能和爱德华在一起甘愿放弃作为人类的生命。最终贝拉说服了爱德华,他们永远的在一起了。这样的结局表面上是一个浪漫爱情故事,但我们不难看出西方传统的死亡观受到了冲击和反叛。

  (二)“人鬼恋”中不同的死亡观及其原因

  中国人开辟了许多摆脱死亡焦虑的途径。中国人喜欢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其实我们在精神上将个体与整体统一起来的体现。你的生命将在后代的生命得以延续,任何个体都不会因其生命的终结而彻底消亡。儒家思想作为一个非常“实用”的教化宝典,它也帮助中国人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它教育人们要注重现实的世界,建功立业、以此为饵将人们的重心放到现实生活之中。道家认为,人的一生只是一种状态,而死亡不过是另一种存在的状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死亡不过是回到了本来的地方,这就是所谓“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唯一”。至于另一种“转世轮回”的结局则多半和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人往往深受“轮回”的观念影响,认为生命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结束,肉身是暂时的,灵魂会在轮回中永存。“女鬼”没有转世投胎的机会,在这样的故事中虽然因为人鬼殊途而无法终成眷属,但往往女鬼会因为积德行善而有了转世投胎的权利。看似是残酷的虐恋,但其实暗含了一个美好的希望——有情人会在前世的千百次回眸中相遇。

  西方的鬼是与人类平行而且强大于人类的另一种生物。在基督教教义深重而长远的影响之下,西方人将个体看做是迷途的羔羊,生的目的是在于洗脱难以洗脱的原罪。这样想思想让西方人对于死亡的焦虑更甚,在西方的吸血鬼故事中,吸血鬼是在用灵魂与魔鬼做交易,为的是换取永恒的生命。在这样的思想之下便产生的哲学思考,就如爱德华和贝拉所争论的一样:迎接必然会来到的死亡和漫长而永恒的生命究竟哪一个才是惩罚?到底是死亡可怕还是活着看到所有与你有关的生命的消逝更残忍?

  “人鬼恋”作为中西方文学影视中一个比较热门的题材,存在着许多值得研究和比较的问题。将中国的女妖和西方的吸血鬼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人鬼戀”的对象放在一起比较,从中西方各自的“人鬼恋”、“人鬼恋”中性别差异的成因以及“人鬼恋”中折射出的中西方不同的死亡意识这三个部分来挖掘,由表及里的分析现象背后是东西方在文化、宗教各个维度中的共性与差异在“人鬼恋”这一题材上的体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