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乐清黄杨木雕艺术的创作感悟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7384
徐初会

  摘要:本文以作者从艺乐清黄杨木雕的创作心得阐述黄杨木雕在创作过程中,继承传统但又要不拘泥于传统,要以开放的心态,融入现代元素,在题材、技法上给传统的工艺注入时代的特征。

  关键词:黄杨木雕;传承;创新;雕塑;底座;传统

  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27-01

  乐清黄杨木雕是“中国四大木雕”之一,是一种立體圆雕艺术,作品主题突出,造型生动,雕刻精致,结构虚实相间,层次分明,在所有的木雕艺术中,颇有独到之处。作品往往充分利用黄杨木的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黄杨木料初为乳黄色,作品上漆后呈姜黄色,随着时间的久远,再变橙黄色,后为棕红色,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因此也深得文人雅士的喜爱。从事乐清黄杨木雕制作的艺人们,必须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他们既要能够把握传统技艺文化传承的内涵,又要能够了解不同材料的雕刻技法,才能巧妙而熟练地进行创作。

  乐清黄杨木雕在其传承的过程中,有着非常严谨的传艺过程,先从雕刻刀具的打磨,再到泥稿的塑造,然后是木雕粗坯的制作,再到细节部位的修光,上漆。直到掌握完成了所有的步骤和技法,才算是有了独立创作的能力。没有十多年的从艺过程,都难以进行独立创作。

  因此,从事黄杨木雕的艺人,几乎都能算得上能工巧匠,一般都具有相当丰富的技艺和多种综合能力,以及巧妙利用材料和雕刻的娴熟技法与刀法。

  继承优良传统,是黄杨木雕创作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这些传统艺术具有东方艺术特色,是宝贵的艺术财富。继承传统并不只是仿制古代的艺术品,而是要努力掌握古典雕塑艺术的方法,并不断创新和改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创作中赋予新的雕刻内容和技法。

  多年来我一直尝试和探索把传统的精雕细凿和现代雕塑手法相互揉和,探求现代木雕技巧的现代样式。传统木雕工艺讲究形态逼真、传统刀法用得光滑、雕得细致。而我利用现代机器与传统刀具相结合来处理木雕作品,比如:人物的肌体可以雕刻得细腻光滑,但是衣着服饰可以根据题材雕刻得粗狂,使得作品虚实相致,极有自然的对比感。另一方面大胆利用原木稍加修饰来塑造人物所生存的环境,比如平常所谓的底座,底座不仅是主体的依托,也是雕刻造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要求底座的形态尺度要与作品的内容相辅相成。充满曲线与生动活泼的作品,可借简洁朴素的底座依托,而造形简洁或肃穆的作品则可以在底座上稍事雕饰。

  总之。要注意互相之间的比例协调,注意色调上的相互烘托。而传统的木雕底座通常都是工整有型的,例如:方形、圆形等等。而我根据作品的不同形状给作品配上不同的底座,使作品富有情趣和韵味,同时也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理念,比如用树根的自然形态来做为动物雕刻作品的底座,用浪花来做为船夫和渔民题材作品的底座,用祥云来做为神话题材作品的底座。多年来在雕刻技法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摸索出来自己的雕刻语言,作品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把传统雕刻技艺与现代雕塑语言相结合,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对作品形体起伏大胆夸张舍取、组合,不受常态的限制,高度概括简洁,用诗一般的语言并不断创新和改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创作中赋予新的雕刻内容和技法。以寓意和象征的手法,用强烈、鲜明、简洁的形象表现深刻的主题,给人以难忘的回味。

  为了适应多元化的时代需要,在传承黄杨木雕艺术的基础上,开辟更大的空间,创造更多精品,我们必须在熟练掌握雕刻技巧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掌握更多的信息,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断地更新观念。艺术创新,来源于艺术家丰富的生活,更来源于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感悟,如此才能创作出富有感情的作品,提升创作的内涵,给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感受。

  近些年,人民对环境保护、资源珍惜、大自然呵护的呼声很高,这些,已成为关注民生和追求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工艺美术作品也要紧随时代,反映这问题。又如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这也促使我创作了一批反映丝绸之路,异域风情的木雕作品。富有时代特色,艺术与时代同步,思想和技艺并重,永远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也只有处理好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之根与时代精神之魂的有机融合,才能创作出为时代所需、人民所喜的好作品。

  我们只有不断地去创新和探索,紧跟时代脉搏,以寓意和象征的手法,用强烈、鲜明、简洁的形象表现深刻的主题,给人以难忘的回味,作品才有时代性,才有活力,才会感染观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