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传统审美意识对图形创意课程的启示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8650
丁颖

  摘 要:图形创意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基础,创意的思维方式和图形的表达目的都是为了体现作品的主题,将作品内涵信息以视觉语言传递于观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培养具有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找到中国的图形语言,使之服务于设计教学与设计实践。

  关键词:审美意识;图形创意;创意思维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209-02

  图形创意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可以说是整个视觉传达教学的核心。图形语言的表达,是进行视觉设计的重要支撑。图形具有天然的魅力,能快速的抓住观者的视线。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在传递的过程中具有不受语言阻碍的优越性。而图形创意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化的表达方式,它更多的强调的是设计过程中多元化、开放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

  但在目前的视觉传达教学过程中,我们过多拘泥于以西方设计理论为主导的创意方法,而本土思维观念薄弱。设计作品缺乏中国文化的意蕴、也缺少有感染力、打动人心的作品。借助于对中国传统艺术背后所蕴藏的审美意识的分析,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多的重视中国的文化艺术传统;有助于我们在设计创作的过程中确立我们的文化身份、展示出我们的文化积淀。

  一、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审美意识

  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体现在众多的艺术实践之中,纵观中国的漫长历史,无数哲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又将这旋律装饰到我们的器皿、画面之上,竭尽所能,使之成为天地境界的象征。

  汉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成绩斐然,汉代崇尚“天道自然”,以“天道自然”为审美趣味和艺术标准。汉代遗存的画像石、画像砖中既有天空飞鸟、水中游鱼、现实生活中的宴饮舞乐,也不乏羽化升天、神灵图腾的内容,塑造了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画面,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玲琅满目的世界。它表现的的是天和人两个世界的关系,神与人交感相通,神是人世界的衍伸,对神的肯定就是对人自身的肯定,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合二为一,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是以天道为本,依据古代天文历法思想体系支撑着的天道自然的宇宙观念。

  中国人对枯藤、残荷、老木、顽石等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艺术家在深山古寺、枯木寒鸦、荒山瘦水中追求生命的韵味,书画家喜欢在枯笔焦墨中追求“干裂秋风”式的境界,西方有些学者将中国园林假山称为“一些古怪的胡乱堆积起来的破石头”,中国人却认为其具有无限的美感。中国人枯槁的审美观,是崇尚自然、朴素的体现。在中式园林设计中,一般以自然曲线构图,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很少采用对称结构。在修建中无论迭山布石、筑厅造水,均以自然随意为要,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计成在《园治》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叶朗先生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评价这句话时说:“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就在于‘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使人接触外面的自然界。中国园林造物中,亭、台、楼、阁皆属精雕细琢的工巧之作,但却不以雕梁画栋的精湛工艺吸引审美者的眼光,而是使审美者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赏自然之景,回归自然之中。

  儒家哲学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中国艺术美的理想正如谢灵运诗所描写的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中国传统审美意识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对自然美、朴素美的推崇备至。

  二、创意思维体现审美意识

  图形创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利用图形创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途径。图形创意的意义在于利用独特的视觉形式、准确的信息传达,既提供观众选择与理解的便利,又实现创意者的自我价值和体现其文化背景和审美意识。宗白华先生对于艺术的定义曾这样表述:“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是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审美意识是影响设计思维与表达的重要因素。

  靳埭强先生的招贴作品《行也自在》,以水墨挥洒的道路山川、朴素的僧鞋为图形元素,表达了古时僧人云游天下,于跋涉艰辛的路途中心灵深处静穆的观照,而生命得以飞跃的自在。体现的是传统审美意识中的“道法自然”, “道”具象于生活,“道”赋予艺术深度和灵魂。有意识的将中国哲学的境界巧妙的融入作品主题,使艺术家的心境成为艺术意境。

  图形创意的课程教学不应单方面强调表现形式的重要性,应同样重视思维方式、尤其是立足于民族精神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也更应着力提高思维的深度,因为“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三、审美意识作用于图形创意表现方式

  艺术的形式,诸如数量的比例、色彩的和谐、抽象的点线面交织出的画面是反映美的方式,是将人不可言说的心灵姿式与生命的律动化为实相。

  图形创意的构成方式多建立在西方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注重比例法则、空间关系的经营,讲究秩序感。虽然在创意表达中强调图形的反比例、反透视、空间的变异;以各种解构或同构的方式,夸张、比喻的方法处理图形元素,但其目的依然是为表达真实感,以虚构的角度模仿客观世界。比如图形创意中的异质同构、影像利用等手法,虽然荒诞突兀,看似不合理,却能让人信服。这种图形的表达方式在表现一些具有中国传统题材或试图创造带有传统审美意识的作品时,具有较大局限性,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表达。

  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决定了中国的艺术大多超脱刻板的立体空间、光影和凹凸实体,构图多鸟瞰的远景、“提神太虚”的透视方法,多轻烟淡蔼的色彩,趋向抽象的笔墨把握“物像骨气”,着墨于生命的节奏而不滞于个体形象。以自然为师但却不模仿自然。在利用现代图形创意表达本土作品时,应遵循“气韵生动”的准则,既重视“实”的图形,即抽象的点线面或具象的图案、图像;又注重“虚”的空间,画面空间的留白,应“无画处皆成妙境”。不过分强调“写实”,留与观众无限的遐想。

  四、传统审美意识对于图形创意的意义

  审美意识体现了设计者对美的理解和趣味导向,审美意识对于设计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艺术的境界是无穷尽的,创意思维的来源应向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追本溯源,“温故而知新”。培养传统的审美意识不在一朝一夕之间,但长久的浸润在中国艺术的世界之中,我们才能”丘壑成于胸中,既寤发之于笔墨”。

  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和传统题材与现代图形创意形式法则相结合,启发创意思维,传承民族文化,对设计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宗白华.美学与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杜朴(美).文以诚,张欣(译).中国艺术与文化[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1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