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伴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的拓展,“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已成为人类生存意识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人们把注意力转向一种古老而天然的建筑——生土建筑,尤其是窑洞。窑洞本身是一种封闭的建筑形态,这符合未来建筑发展趋势,似蚂蚁的巢穴,又像一棵树。本次设计探索将窑洞当作一个容器,需要的温度、湿度、风都是人工的,空间更加合理、舒服,整个建筑的通风管道、水管道以及各种信息传送管道、终端等由电脑专家操作,就像全身经脉纵横交错,由大脑指挥一样。
关键词:窑洞;环保;新能源;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181-01
伴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的拓展,“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已成为人类生存意识的一个新的里程碑。随着人类对节约土地、降低能耗、保持生态平衡、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聚居环境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人类又把注意力转向一种古老而天然的建筑——生土建筑,尤其是窑洞。
中国窑洞,是世界上现存最多的古代穴居形式,经历了上百万年的发展变化,适应于特殊的气候地理区域,在干旱地区和大陆性气候的高原干热区或多雪的北方湿冷区,它能基本满足人类的居住生活需求。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和河北等省区的六大窑洞区内(如图1所示),现在大约有4000万人居住在各种类型的窑洞中。
中国窑洞的发展过程是:穴居——简朴的黄土窑洞——寒窑,最后发展到具有高度传统文化内涵的“窑洞民居”。这种“耕读文明”社会背景下生成的民居,称做“原生生态建筑”。其具有原生的绿色建筑思想,是最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建筑,是地区建筑文化的“根”,是中华“住文化”的渊源。
中国窑洞是在黄土高原天然黄土层下孕育生长的。它依山靠崖、妙居沟壑、深潜土原,凿土挖洞,取之自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环境观的最佳典型。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气候,生土材料施工简便、便于自建、造价低廉,有利于再生与良性循环,最符合生态建筑原则。因为窑洞是在地壳中挖掘的,只有内部空间(洞室)而无外部体量,所以它是开放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节地的最佳建筑类型。其深藏土层中或用土掩覆,可利用地下热能和覆土的储热能力,“冬暖夏凉”,具有保温、隔热、蓄能、调节洞室小气候的功能,是天然节能建筑的典型范例。
山西省榆次后沟古村是一座千年古村,也集中体现着后沟传统民间艺术。从总体环境上看,后沟古村落的的形成,除了人群在宗法制度下的血缘关系外,还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在这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后沟背靠山脉,且有龙门河流经,确是一处世外桃源。一年四季都形成不同的景色,他们所形成的环境艺术是在任何城市无法看到的。后沟村的窑洞类型主要是靠崖式和独立式。窑中窑这一处是这里有名的独立式窑洞。在装饰上,四合院窑洞门前的抱鼓、门枕石石、门及楣照壁都有其特点。窑洞的窗棂装饰,窗花,梁头等也保存相对完整,有的家门前还保存着清、民国时期的墙砖。
窑洞本身是一种封闭的建筑形态,这符合未来建筑发展趋势,似蚂蚁的巢穴,又像一棵树。本设计将窑洞当作一个容器,需要的温度、湿度、风都是人工的,空间更加合理、舒服,整个建筑的通风管道、水管道以及各种信息传送管道、终端等由电脑专家操作,就像全身经脉纵横交错,由大脑指挥一样。主人不在家时,便可将温度调低,发个短信,远距离遥控,回到家便可温暖如春。
窑洞这种原始的建筑,且绿色环保,对环境无害,希望通过本次更新完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而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更加智能、节能化,室内外秉着这一概念进行更新设计。旨在在传统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将室内与建筑相融合,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对空间布局进行适当处理,使其功能更加完善,更符合人们居住。
“窑中窑”这处院落位于山西榆次后沟古村,共8孔窑洞,门面西,东面4孔窑洞,有三孔现搁置无用,其余1孔在夏季是做厨房冬季则无用;北面有4孔窑洞,两两为窑中窑,其一更为窑上窑。
这户窑洞原是本地村民一户老人居住,将其改为及住宿、休闲娱乐于一身的农家乐宾馆,且采用绿色能源技术,将逐一对院落功能布局,水、光、热、风、气等科技更新以及室内布局进行设计说明。
此院落主院为坐北朝南,原来门面西,现将其门改面正南,原来西面的路不变,院内新建环保卫生间;将原来一层屋顶进行设计,建造二层,作为农家乐餐厅,可直接从院外西面的路进入餐厅用餐及休息;充分利用原八孔窑,全部用做居住空间,除屋主居住房间外,其余可供游客使用。
院内地下铺设集水、通风、地热管道,庭院地表及东面屋顶、墙面设过滤草皮,既可集水又可绿化。
针对此地缺水,降雨量集中,村民用水不便等问题,对其设计了雨水收集系统。此系统管道从窑洞墙面及二层柱子穿过,经过地下过滤器流入蓄水池,而东面屋顶、墙面及院内地表草皮将雨水收集并过滤直接汇入蓄水池中。蓄水池通过每间房门口处鱼池(上为鱼池下为送水系统)为每间房间供水。
南面二层屋顶设天窗,且南北通透;屋顶设太阳能热伏板,院内设太阳能树,可追随太阳方向移动进行发电,以供整个院落生活用电供热。
运用窑洞本身保温隔热优势,加上其地热能的利用,并运用中空夹层玻璃,将房间内部围成与室外隔绝的空间,更加“冬暖夏凉”。
房间墙体内部设通风管道,在每间房间高处设通风口,采用自然通风技术,让人们可以随时呼吸室外的新鲜空气,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一措施同时可以解决潮湿问题。
用玻璃和秸秆材料搭建一个2.6米高的卫生间,卫生间下面设置沼气池,沼气可供游客与主人的饮食及用电。用这人家留下来的未用的古砖,以及可过滤雨水的草皮对院落进行铺设,留蓄水池及沼气池。
本设计将窑洞这一最原始的生土建筑,通过科技手段,使建筑、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此窑洞节能系统为家庭个体系统,多余的能源可用于个体农业生产。若将来此系统以整个村为单位集中供给,那么产生的多余的能源可为整个村中的农产品加工等多种农业生产创造便利的条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