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传统审美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8965
邱陵 韩国伟

  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老庄思想与禅宗有着相似之处,都对自然、天性予以了高度重视。它们对于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是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不论是在绘画、书法领域,还是在音乐、诗歌当中,都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对于当代设计而言,不论设计如何发展,都会在传统的基础上传承与发扬。这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因此,分析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念,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老庄思想;禅宗;审美观;当代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168-01

  一、中国传统的审美观——“虚无空相”美、“意境气韵”美

  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字,一般人便会想到“儒家”、“中庸”。要提到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则可能要提及道家与禅宗了。无论是历朝历代画,还是各大名家的书法,从其运气,再到提笔,最后到落款,都受到了道家和禅宗的影响。

  道家与禅宗均为自然主义者,都崇尚自然,尊重自然。道家的审美观偏重人格的审美,没有具体的形式定位。只要合符“道”,合符内心的需求,便是美的,便是善的。老子曾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便是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固定之形。庄子认为,“道”是美的,“天地”是美的,而这种根源之“美”是“理”,是“全”,是“纯”[1]。人若太关注权力,技术,道德,忘却本我的自由创造,便失去了与自然的亲和。同时也疏离了事物本身的规律,进而遗失了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而要把握和欣赏事物,便要从其“道”出发,与其神交,心灵相接,本体与客体合二为一,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如此便称为心领神会。禅宗则认为美是自然的空化与人的心化。只有当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时候,便是最美的时候。这种美无法用言语表达,无法用任何形式来表现,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所以,中国传统审美观念里,人们认为,天地间有一“道”,它化生万物,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当然也是美的根源,是“天地之大美”。而美的虽不能脱离形而单独存在,但其本质是在于神,而非在于形;形可以描述,而神却需要领会,所谓“拈花一笑”便是如此。宗白华在《美学散步》里便一语道破中西方的审美根本差别之所在。

  “传统西画植根于雕塑和建筑,中国画则植根于文学和书法。因而西画重立体感、空间感、科学性和工艺性;中国画则重意境、情感和书法笔致。”因此,中国画与书法最是看重意境和气韵。由是在绘画之时,画者并非追究画与本物的逼真性,而是要求与本物的神似性。故而画中便有大量的留白,就是为了创造更为深远的意境,为观赏者留有一个想像的空间,以此与作者心灵相通,就如人所言:“假如人类能进化一个专业的认知机能的话,使我们能够进入并参与想像地世界。”故而留白并非无,而是“大有”之门,为观赏者提供走进作者心灵的大门。此正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填之过满便是大忌讳。

  二、当代设计中对道家、禅宗审美思想的吸收

  现代设计的观念在“五四”运动以后才开始传入中国。随着西方设计思潮的涌入以及当代中国设计的发展,当今市场经济的竞争已不是以往资源、劳力的竞争,而是文化科技含量和设计文化的竞争。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传统审美观中吸取精髓,为设几所用,是当前设计界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由于比西方设计教育晚了一百余年的时间,在设计领域正处于刚入门的阶段,大量的抄袭,大量的“山寨”产品出现,使得设计走在了一个分岔路口。究竟该何去何从,人们在思索,社会在反思。青源惟信禅师曾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对于事物的认知水平,是一个由外及内,再超然于外的过程。对设计的思索与探讨,同样如是说。只有在不断地探索中求得物之本源,才能更加清楚事物的发展规律。设计是一个循环和扬弃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为人。道家禅宗也是为人。当它们相互交叉、融合、吸纳对方的时候,便会出现重大的突破。实际上,在中国的众多哲学体系中,“物”、“心”、“意”、“象”经常被提及,如,虚空是禅家真意中的一种境界,万法皆空是禅悟的境界。此空为自然随性之空,不可强求,不可执著。当将其联系在一起之时,便能从宏观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化思想的特征,进而揭示民族的审美趋向和审美特性。尤其是“物”,不仅将人的内心世界具象化,更主要的是将具象化的内心世界传播出去。作为心灵交流的物质媒介,要与内心世界交融,因此必须要符合审美受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功能。

  简言之,我们勿须拘泥于物的形式还是功能之分,而应同等看待二者,外显形式和功能称之为“形”,然内在本质可称为“神”。只有神形合一之际,才是心灵交融之时。物之神形的合一,也需人心与之俱。在如何解决设计一个物的问题之时,同时也要修缮人之心灵。当代设计不仅是物的设计,更是对人内心修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1987.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释普济.五灯会元[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4]泓逸.拈花说禅[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