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好的砂壶,是集材质美、工艺美、造型美、功能美、品位美于一体的,“形”即代表了生命,明暗转折,虚实对比,必须有度;通过形象散发出的情趣,即为“神”。气质,是壶的精神思想内涵。
关键词:实用性;艺术性;收藏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049-01
紫砂壶以其素面素心和特有的宜茶性,当之无愧地作为茶文化的载体,其中自然蕴含着很多文化底蕴。自供春于金沙寺僧学得制陶术而渐起制陶,艺人们以独特的成型技法,用匠心的慧灵,塑出了紫砂的心语:“鱼化龙”体现了鲤鱼跳龙门的美好愿望;“博浪锤”体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美好愿景;“碟双飞”体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款款砂壶,载赋了艺人们内心流淌的激情,将无形的情感以有形的型体抒发了出来。真的是一壶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好的砂壶,是集材质美、工艺美、造型美、功能美、品位美于一体的,这是因为作品首先的“形”即代表了生命,明暗转折,虚实对比,必须有度;其次,通过形象散发出的情趣,即为“神”。第三,是气质,是壶的精神思想内涵,以实质性来表达健康的意境。如果一件新创作的砂壶作品只有线条、体积、比例的关系,充其量只是一件实用品,没有意境的东西,就没有了生命。
紫砂壶之所以和其它工艺品有很大的区别,是在于它既有实用性,也有欣赏性,更具有收藏价值。人们收藏、欣赏和使用紫砂陶,正因为它特殊的材质所具备的特殊性能,使作品更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紫砂光货造型的完美主要反映在圆器造型的形式上。一把上好的紫砂光货名壶,无论是整体、半圆、椭圆等形状,均需追求壶体的协调统一,视觉和触觉上的平衡、和谐、韵律对比等。通过形式来体现超越自然形态的内在美感,所以在名壶世界中,简练的几何形光货的上乘之作,经得起众人的挑剔,实非易事。
人们评说一把好的紫砂光货,往往运用其神、形、气、态四大要素来衡量,我认为四大要素之中,关健在于形,壶形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它三要素。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有的轻透飘逸,这类造型无非是紫砂艺人通过壶形曲线过渡组合构成,来充分表达作者的创作思想,形成独立的形体表现,来追求完美。各种曲线的有机结合,在紫砂光货壶体造型设计的实现中,应用非常广泛,含有丰富的美学原则。设计者在实际操作中必须结合壶体造型,将它进一步提炼、浓缩。如何增强紫砂造型个性的形象意识,即如何理解点、线、面的构成关系,“点”是一个视点、视向和视感的一种透视。“面”反映出不同壶体各自具有的外部体形特征,有厚重、轻薄、笨拙等各种复杂变化体现,各等重量的感觉。“线”的表达感很强,直线的表达一般使人感到坚、硬、明、快等,垂直线有严肃、端正,给人以敬立之感,双曲线有对称美之感,水平线有稳定、静止之感,抛物线有流动、速度之感等。紫砂光货壶体造型主要运用点的排列、线的曲直、面的组合、大小及方向变化,通过不同体形的调整,构成一件名壶作品。局部的差别和谐,彼此呼应,使之创意设计与工艺制作达到相对的统一。裴石民的《串顶秦钟壶》则是圆壶的杰出代表,此壶以秦钟之形为基础,而稍加改动,壶体腰以弦编译装饰,壶开简洁、高雅超逸,以超凡入圣的构思,将严峻肃穆的秦代钟形,化为清秀不俗的紫砂茗壶,把二者凝重浑厚的共同点,按功能的需求加以装饰,遂成就了一件紫砂茗壶的佳作。此壶色泽呈铁栗色,沉着、清静,极富高雅之气。壶身似钟,压截盖与壶身浑然一体,圆柱桥形钮,呈活动串环,与壶身浑圆协调。长圆把手,直嘴用暗接处理,嘴流口部亦浑圆,整体倾注敦厚浑朴的艺趣韵味,味有余甘,令人回味无穷。
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思想的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并由此影响到中国人的审美倾向。比如大到庙宇、小到玉琮和钱币的设计上,无不带上深深的烙印。由此可见,方圆造型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深深烙在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之中。地道的紫砂壶讲究的是“方非一式,圆非一相”。比如紫砂壶的壶形,绝大多数是以方和圆两种形式来表达,人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千百个紫砂茶壶,都离不开方与圆这两种基本的形态。紫砂壶中的圆与方,圆方互济,其实是儒道互补,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
圆,是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正如古人所云:知欲圆而行欲方。紫砂壶就是在方与圆的千变万化中,阐释着这朴素的哲理。
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国微浮雕定型设计者高庄从北京到宜兴与顾景舟交友,他们以紫砂陶优民土质及适用功能,精心合作设计提璧壶。为达到器型点,顾氏自制十余种制作工具,使其壶坯轮廓造型端庄周正,结构严谨,比例和谐匀称,线面简洁明快,节奏变化大度,制作一丝不苟。提璧壶气度健伟,色泽紫中泛红,深沉朴茂,置放各种环境中品茗观赏,都能显其神采。
好的砂壶,是集材质美、工艺美、造型美、功能美、品位美于一体的,是火与土的艺术,每一件经过高温的烧制收缩,不可能产生一模一样的器皿,它的唯一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缺乏作者主观能动的创作激情,就没有流淌的自然美,无法让人感受作者的心境、艺术涵养造诣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时顺华.当代紫砂图典[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3.
[2]吴达如,吴烈.亲近紫砂[M].北京:大世界出版公司,2001.
[3]李英豪.茶壶珍藏[M].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