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议陕北道情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8671
万红

  摘 要:道情是由古代道士念经、演唱、颂咏道教中的情理而得名的,后传入民间,逐渐衍变成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这种形式初为坐唱,后与表演相结合,逐渐向戏曲发展,并有一定的曲牌,号称“九强十八调”。陕北道情是陕北民间戏曲的一种雏形。

  关键词:艺术;特色;陕北道情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136-01

  陕北道情长期在清涧、延川、子长一代流传,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也是陕北民间文化的一大特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陕北道情不同于其它道情的坐唱、怀抱渔鼓、手拿筒板的说唱形式,它不仅具有剧本,而且有较细的角色、行当划分,讲究四功五法,舞美设计,有专业剧团,在音乐上以曲牌体为主,板腔体为辅。虽然较秦腔等大剧种显得不够系统、成熟,但仍可称之为地方小剧种。在陕北人的心目中,道情就像秦腔、眉户一样,是戏曲的一种。

  在近代,陕北道情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期:以1942年为界,之前可以称之为旧道情时期,旧戏统治着道情的舞台。1942年以来,道情艺术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蓬勃发展可谓新道情时期。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讲话》的指导下,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为群众服务,使边区文艺事业开了新局面。例如,1942年至1944年间鲁艺秧歌队在米脂用清涧道情的曲调编演了反映减租斗争的秧歌剧《减租会》,很受群众的喜爱。其中一段独唱被称之为《翻身道情》(刘炽曲,贺敬之词)。该曲主要以独唱的方式,反映边区的农民在党的“减租减息”的正确方针下获得了翻身解放的快乐。同时曲中也适当回顾了过去受地主剥削的痛苦,以此作为对比,衬托现如今翻身做主人的幸福。除此之外,在当时的新秧歌运动中出现的有影响的秧歌剧还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等,它们也均是采用陕北地区所流行的眉户和陕北民歌的曲调加以填词改编而成的。

  陕北道情作为陕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按其流行地域和艺术特点划分,唱腔可分为两种不同调式体系形成的两种声腔体系,即老调和新调。老调是在清涧地方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声腔优雅委婉,深沉苍劲;新调又称“东路调”,是指由山西传过来的那部分唱腔。东路调作为一种新成员正式步入清涧道情家族,广泛流传在子长、延川、子洲等地,成为陕北道情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调声腔高亢明亮,热烈奔放,曲调跌宕。这两种新老唱腔优势互补,各具特色。

  陕北道情早期的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管子。打击乐器有渔鼓、水水等。随着演出规模的不断扩大,伴奏乐器不断增加,笛子和板胡的加入让其有了特色的领衔主奏乐器。打击乐器增加了堂鼓、战鼓、板鼓、手锣、梆子、钹、铰铰、简板。近几年来,在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还加进了琵琶、二胡、扬琴、贝斯等。由于乐曲本身风格独特,加之艺人们精湛的演奏、高度的协调,演奏出来的乐曲悠扬、动听,令人陶醉。

  陕北道情的演唱形式多样,除独唱外,还有合唱、伴唱等。另外,陕北道情的演唱风格独特,用的是陕北方言,且以名族唱法为主。

  现代道情剧是陕北道情最擅长的,也是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如在陕西省第五届艺术节大获成功的陕北道情剧《九月枣儿红》,让人重温了陕北道情的艺术魅力。当开幕曲第一个音符的奏响,观众便被那高亢而苍凉的乐曲所打动。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观众的心完全溶入剧情之中,随着剧中乐曲优美动听的旋律而起落。使大家在欣赏陕北道情音乐美的同时,也感悟了人性之美、情操之美、生活之美。

  该剧是一部反映当代黄河儿女不屈不挠精神风貌的一道文化盛宴,讴歌了新时期黄河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乐观、勤劳善良的高贵品格。感人至深的剧情,完美精彩的舞台表演,使现场每一位观众身临其境,在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成败得失的情感冲击下一次次受到激励和鼓舞。主人公枣花那种贤惠、善良、勤劳、朴实、顽强、奉献的美德和品格,通过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和陕北道情独具魅力的唱腔,带给人们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紧紧抓住整个剧场的观众,使之为它叹息、落泪、欢笑、鼓掌。该剧准确把握住了陕北道情音乐的质地本色,将陕北道情音乐作为基调,结合其他陕北音乐而进行了大胆创作。在这里,对陕北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只是个大背景,而对剧中人物的心理情感的准确把握、深层开掘才是实实在在的。抓住人物的内心情感不放,由“心律”出旋律,音符随心而动,乐曲随情而发,因而她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又如王克文创作的《信天游里故事多》(笔者在剧中饰二姨)也是以陕北民歌为基调的道情小戏,该剧在马家砭镇文化站里发生的琐碎事为矛盾主线,通过剧中人文化站长三牛巧妙地利用一个泡菜坛子,化解了农民民歌手爱好者强老汉、二姨之间恩怨和矛盾,真实地反映了党的“十七大”以来农村文化生活和农民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因而受到观众的喜爱和盛演不衰。还有2008年陕西省首届农民戏剧节上,又陕北各县各民间道情剧团演出的道情小戏《酒杯举起来》《退婚》《荷包情缘》等等,这些剧目以短小紧凑的结构、生动感人的剧情,诙谐幽默的对白、浓郁的陕北方言和酣畅的道情演唱而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听道情丝弦响,扁食下锅也不尝。”陕北道情委婉而豪放,细腻而粗犷,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久唱久闻,皆不觉烦倦。这样有顽强生命力和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形式,群众爱它,离不开它,陕北乃至全国民间艺术宝库中,当然应有陕北道情的一席之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