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督战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新篇章。中国石油始终把这一重大政治任务扛在肩上,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探索和创新具有石油特色的扶贫路径和发展模式,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贡献石油力量。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戴厚良
2020年9月20日,大庆油田。
在田青松下车踏上铁人广场的那一刻,泪水模糊了双眼。他没有想到自己真的来到了铁人身旁。小时候从语文课本里知道了铁人的事迹,还会唱几句《我为祖国献石油》,可从没有想过自己长大后能和石油挂上钩,能到大庆学习参观。
在参观铁人纪念馆时,台前县工信局副局长王琳很是感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大庆油田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脱贫攻坚需要的精神力量。”
如果没有石油扶贫,田青松、王琳不会与石油结缘。他们和来自中国石油定点扶贫县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与范县的100多名学员,在大庆油田铁人学院接受一场为期5天的“特训”。
2020年10月19日,北京。
“决战脱贫攻坚的石油力量”新闻发布会隆重举行,中央、国家机关以及行业各大媒体记者参加。中国石油宣布:自1988年参与国家扶贫工作以来,中国石油累计在28个省区市、476个县区开展扶贫帮困工作,32年投入帮扶资金近70亿元,受益人口超千万,10个定点扶贫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这是石油的名义,石油的情怀。
这是石油的力量,石油的担当。
32年来,石油人一直冲锋在脱贫攻坚的路上。
宝石花开,处处花开。
上篇:行走在大地上的宝石花
陕甘宁:开启幸福新生活
2020年6月10日大清早,杜晓军就来到羊场看望这里的湖羊。
榆林市米脂县桃镇王坪村如往日一样平静。清清的湖水,深褐色的西北高原植被,只要站在高高的山峦,就想喊几句“信天游”。
临走的时候,杜晓军还是有些不放心,叮嘱养殖员说,要注意通风换气,羊舍要保持干净卫生。
再过些日子,杜晓军就该回到自己的工作单位——长庆油田第二采气厂了。他在王坪村驻队挂职书记即将届满4年。要离开这里了,杜晓军的心里还真有些舍不得。圈养湖羊的事,也许是杜晓军为乡亲们办的最后一件事了。
早在2019年初,榆林市政府提出以湖羊为主推进肉羊产业的“双千万羊子”规划。经过一番考察,杜晓军了解到,本地具有一定的圈养湖羊优势。他将养殖湖羊的想法向长庆油田领导汇报,油田很快反馈回来意见:油田帮助王坪村兴建羊场,扶持村民养殖湖羊。可是,在征求村民意见时,大家纷纷表示担忧,这湖羊从来没有养过,也不知道好不好养、好不好卖啊。
杜晓军心里清楚,这是村民们没有底气,主要是怕失败赔本。要解除村民的顾虑,首先得要落实好种羊的选购和销路,树立村民们的信心。杜晓军火速跑到附近的子洲、佳县、神木等地考察调研,及时把相关信息传达给村民。村民们终于理解了杜晓军的良苦用心,并树立了信心。此后,王坪村与榆林市龙头企业——中盛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圈养合作协议。
在临夏州东乡县,一场暴雨过后,那勒寺镇和和土村旁的一条排洪沟中淤泥堆积,52岁的村民马一不拉弓腰背着一大摞玉米秸秆,在泥泞不堪的河道旁艰难前行。
马一不拉顺地势而下,缓缓走进泥沟。没走几步,双脚就陷入淤泥,他索性脱了鞋子拎在手中,深一脚浅一脚横穿过排洪沟到达对岸。
马一不拉指了指不远处兴奋地说,从明天开始,我们再也不用这样过河了。
2020年9月23日,由中國石油西北化工销售公司为定点帮扶村援建的“石油爱心桥”正式竣工并通车,随着这座桥的启用,那勒寺镇和和土村、大树村、祖祖村3个村近5000村民出行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通车那天,87岁的马忠英老人早早赶到现场。从2020年7月7日正式建桥开始,每隔两三天,老人都会过来看看。这位曾经在大树村当了30年支书的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座横跨妥家沟的桥。摸着崭新的桥柱,老人饱经沧桑的面容上洋溢着喜悦的神色。
江西:横峰通了石油百花路
冬日时分,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姚家乡仍是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琯山村沿路两旁站立着高大的香樟树,树干笔直挺立,树冠勾勒出优美的弧度。放眼望去,方圆400多亩的山坡上,还种植着樱花、茶花、杨梅、水蜜桃、桂花、青枫红枫等苗木品种,待到春风化雨时节,就成为一片色彩缤纷、花枝摇曳的七彩苗木园。
这是中国石油援建的姚家乡扶贫合作社。
正在忙碌的村支书张细明指着一大片过冬的苗木兴奋地说,目前,苗木园产值已由100万元提高到400万元,如今贫困户拿到了分红款,30多名妇女返乡在家门口就业,再也不用上演“妈妈去哪儿了”。
当年张细明从部队退伍后返回家乡,成为带动乡村脱贫致富的能人,头脑灵活的他瞄准了村里的香樟树等苗木种植。2016年起,上饶市推动秀美乡村建设,村里的香樟树、樱花、丹桂、枫树苗都可以用作绿化美化,很有市场,但要建立起苗木合作社,却一直苦于缺少资金支持。正当张细明一筹莫展之际,合作社与中国石油的“妈妈去哪儿了”扶贫项目一拍即合。
2016年,为带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解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中国石油启动“妈妈去哪儿了”项目,重点扶持劳动密集型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稳定分红和劳务用工等方式,为贫困户增收,助力稳定脱贫。
还是在横峰县。
2018年,中国石油投资1200万元援建公路,起点横峰县百家村,终点弋阳县花亭场。村民张相顺兴高采烈地开车行驶在这条名为“石油百花路”的公路上。
72岁的村民张宗忠回忆说,那时很多人不愿意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出行只能靠摩托车,去最近的县城得一个多小时,现在去县城20分钟就到了。
石油百花路让村民们迈开了腿,也打开了致富思路。还是那位退伍军人张细明,除了在村里开种植合作社,还搞起了旅游项目。2020年就有4批百人学生团来参观,并带动村集体收入增加了2万多元。这个时候,余园园卖起了炸果子和棒冰,一年下来能赚几千块钱。60岁的李木花老人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人,柏油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旅游项目建在了家门口。他说每天看着人多,心里就高兴。
石油百花路犹如一条交通大动脉,连通了姚家乡与周边县区。今天的姚家乡创建了螃蟹养殖项目等多个产业,全村68户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有一家上市公司看中了姚家乡的配套设施,主动联系要落户这里。如果成功,预计可带动100多位当地村民就业,将每年带动乡集体增收50余万元。中国石油挂职扶贫干部、横峰县副县长梅世丽感叹地说,当年选址时,真没想到一条6.43公里的路,能给农民生活带来如此大的改变!
2011年,中国石油开始定点扶贫横峰县,从最初修建的幸福路、致富渠、石油桥、石油百花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到如今的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13个项目,累计投入扶贫资金5800余万元,受益人数累计4万余人。
2018年,横峰县正式脱贫。
川渝黔:大山深处石油红
2020年9月14日清晨,吴老汉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劈柴、烧火、拌料、喂羊……干完这些需要两个小时。吴老汉说,虽然累,但很快乐。这在一年前,想都不敢想啊。
今年68岁的吴自富,是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鸡山村村民,妻儿均患有先天性智力低下。吴老汉为了扛起这个家,以前在外面都是干苦力活,现在老了只有无奈地回到家乡。62岁那年,他也曾找过工作,但都一次次被拒之门外。
打不了工就自己干。可是干什么、怎么干?吴老汉遇到了杜晓峰书记。
杜晓峰是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巴中分公司派驻鸡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016年3月,杜书记了解到吴老汉一家的情况,每逢节假日都到吴老汉家中送温暖,久而久之和他成了亲人。
这年9月,当地村委召开全村扶贫大会,鼓励大家发展庭院经济,拓宽增收渠道。吴老汉听到村里干部这么一说,就想带上老婆儿子一起养猪,可场地、资金哪里来?他将心事告诉了杜书记。
杜书记多次到相关部门申请,争取到5万元扶贫无息贷款和每年每人400元的产业扶持补助金,并向四川销售公司争取到了3.5万元扶贫专项资金。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变好。2018年10月,吴老汉一家退出了贫困序列。然而,2019年的一场猪瘟,让吴老汉养的49头生猪全被感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万余元。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巴中分公司得知此事后,发动全体员工爱心募捐,捐赠了26头黄羊和5000元,帮助吴老汉一家重拾信心。
如今,吴老汉的猪圈变成了羊圈,全家人均年收入也超过了8000元。吴老汉一家再次退出贫困序列。
在四川九龙,许新正在实施他的“脱贫规划”。
2020年8月31日,许新从朋友圈得知,四川省九龙县乌拉溪乡石头沟村村民马德兴的儿子马羽晋大学毕业后,入职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西北气矿广元采气作业区,现在已经开始实习了。
村里的旧相识,现在成了新同事,让曾在石头沟村任党支部书记的许新回想起那些年在村里的往事。
2015年11月,时任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开江作业区党政办副主任的许新,主动请缨赴石头沟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
石头沟村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19个贫困村之一,位于攀西平原和青藏高原的接合处,海拔2500米至4200米,高耸在悬崖之巅,大雨后石头下边流水成沟,村子也因此得名。
那时,全村没有一处硬化路。
许新在驻村的头3个月,走遍石头沟村的坡坡坎坎,牵头编制完成1.4万余字的《石头沟村精准脱贫规划》。
“九龍花椒”是石头沟村的拳头产品,被选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几年间,石头沟村种植花椒树面积超千亩。仅村民洛伍木卡一家,就种植花椒20余亩4万余株,家庭年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
按照规划,石头沟村建立起了600平方米规范化养殖基地。仅一年,出栏生猪180余头,实现销售额30余万元。
这个规划中还专门提到了“行路难”“人畜杂居”等生活难题。许新协调地方政府和企业落实建设资金,在村里原本的土路基础上,修建完成了11公里通村公路、4.8公里村内环线路、6公里联户路。道路建成后4个月,村民们向山外卖出了130余头绿色生态猪。
许新任满时,石头沟村贫困户人均收入是原来的3倍,提前一年完成贫困村脱贫摘帽的历史性任务。
1997年,中国石油投资250万元建设重庆开县(现重庆开州区)东城片区天然气供气主干线及配套设施。2012年,中国石油与重庆开县建立对口支援关系,援建项目包括乡镇公路硬化、饮水工程、中小学校舍修建等基础设施。2015年后,实施精准扶贫,每年投入300万元。 2018年8月,开州区整体脱贫。按照国务院“脱贫不脱政策”的要求,中国石油继续对其实施对口支援。
23年来,中国石油在西南累计投入8338万元,建设实施了包括基础设施、民生、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在内的36个对口支援项目。
大西南山高路远。这里因贫困地区广、贫穷人口多而成为愁煞人的扶贫“硬骨头”。
翻最远的山:西南地区脱贫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是生存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基本生活条件难以满足。
一条条石油路让悬崖小村不再与世隔绝。西南油气田援建了11公里水泥路,打通了悬崖小村的致富路。这里的孩子们外出读书方便了,乡亲们种的花椒、土豆有了外输途径。当年的石头沟村,全村90%村民住房为石木结构。2016年,西南油气田拨出专项帮扶资金,实施了彝家新寨建设项目。石头沟村人全部搬进敞亮的新房,彻底告别了又黑又潮的土屋。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扎错一家,从四面透风的游牧帐篷搬进了宽阔、明亮、温暖的阳光房。2020年在阳光房出生的女儿,成为这个游牧家族里第一位没有住过帐篷的成员。
啃最硬的“骨头”:西南地區坐落着大片生态保护区,长江、怒江、珠江等大江上游从这里流过,保护水源和生态任务较重,区域发展能力弱。如何在保住绿水青山的前提下走出富裕路,石油人“量体裁衣”,帮助村民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挥中国石油整体优势,延长产业链,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的琼结县,自然环境脆弱,却有极为难得的纯净水源。中国石油牵头,引进世界一流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用一瓶瓶来自雅拉香布雪川的好水,让当地居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重庆销售与重庆涪陵区大木乡宣王村合作建火棘加工厂,生产火棘粉、果糕、果丹皮和饮品等食品,当地村民又多了一个增收的门路;川庆钻探在四川省石渠县昔日的“生命禁区”建起封闭式生态农业冬暖大棚,打造了一个现代农业科技的“蔬菜乐园”,鼓了村民的“钱袋子”。
送最暖的爱:2020年9月2日,郑芏作为四川省通江中学23名考上一本线的中国石油“旭航班”学生代表之一,受邀来到2020年“旭航”助学奖学金发放仪式现场,领取了圆梦奖学金5000元。
2015年以来,依托当地销售公司,中国石油“旭航”助学公益项目在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份开展,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上千万元,资助贫困学生数千人次。从2016年开始,云南销售每年发放宝石花爱心助学金数十万元,不让一个结对的贫困家庭学生因经济原因而辍学。
贵州省习水县醒民镇有两个扶贫地标——中国石油援建项目:龙马石油公路、螺榨石油公路。
“晴天一把刀,雷雨一把糟”,是9年前醒民镇马蹄村的真实写照。下雨天,泥泞的路上没有雨鞋就没法蹚出去。太阳一晒,车在黄泥土上压出的印子,就像一把把尖刀,光脚走上去能拉出血口子。摩托车只能沿着泥巴坑的两条轨迹走,稍不留意就会掉下陡峭的山崖。
2011年,中国石油在醒民镇投资270万元修建13.5公里龙马公路,横跨马蹄村、醒民村,结束了村民肩挑背扛、翻山越岭的历史。
行路难,修路更难。红岗村的螺榨公路需环山而建,坡道窄,挖土机上不来。路,只能一锹锹挖出来;水,只能一吨吨背上来。开挖时,不仅要避免落石砸到百姓家,还要防着人掉下路边100多米深的悬崖。时任中国石油派驻红岗村第一书记的贾文新,白天挖路,晚上调解纠纷。
自2011年开始,中国石油在习水打造一系列“阳光民生工程”,地企携手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如今,习水县全县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获评全国首批“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3800元增加到如今的1.1万元。
玉带绕青山,天堑变通途。
几年间,中国石油帮助多个乡镇发展种养殖产业,有1.176万个农户受益,户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2018年,习水县提前两年率先脱贫摘帽,成为贵州脱贫攻坚样板县。
如今,习水县已累计减少贫困人口近15万人,127个贫困村出列。“中国石油一家亲,致富不忘挖井人”已成为习水百姓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河南:千年渡口上的现代民宿
2020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北京师范大学培训中心主任余凯收到河南范县第三小学校长白秀娟的微信。一年多前,俩人通过中国石油“益师计划”结缘,自此白秀娟有了人生第一位教学理论导师,隔几天就会攒一堆问题请教。
“益师计划”是中国石油在教育扶贫工作上的一次创新探索,也是智力帮扶的一项重要抓手。5年来,“益师计划”覆盖7省区14个市县,培训教师7700多人次,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素质,把最好的教育带给贫困县孩子们,促进了教育公平向纵深发展。
中国石油与北京师范大学基金会合作,依托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史家教育集团、北京171教育集团、乌鲁木齐58中学、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教师集中培训、送教下乡和特色学校建设相结合,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在北京,中国石油与北师大实验中学合作,短期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262人次;在拉萨和乌鲁木齐,中国石油以一对一、师带徒方式与当地名师同备课、同教学,确保他们学有所获。2019年,“益师计划”还启动网络研修课程,让更多帮扶地老师得到培训机会。
同样是在河南。
千年渡口待今朝,老区乡亲展欢颜。
从2007年4月起,中国石油开始了在台前县的定点帮扶工作。2020年2月,台前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曾连任3期的扶贫干部陈树栓深有感触地说,革命战争年代,老区和老区人民为革命做出重大牺牲和贡献,在扶贫的路上,我们不能落下一个革命老区,丢下一个老区人民。
2020年8月15日,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姜庄村,来自北京的刘先生一家很是不舍地离开了“姜子牙的渡口”民宿。作为资深民宿体验者的刘先生竖起了大拇指:“这里服务好、硬件强、标准高。在客厅里沏杯茶,在落地窗前看着黄河的体验别无他处。”
临近午饭,“姜子牙的渡口”民宿活动中心里人声鼎沸,曾是村中留守的妇女,化身管家和大厨,穿梭于厨房和餐桌之间。阵阵饭香中,一道道本地菜摆上了餐桌。村民吴凤英说,2019年初,她参加了中国石油在村里组织的泥塑、插画、餐饮小吃等方面的培训,并和村里的9位村民顺利应聘了管家岗位。项目运营后,月收入2000元左右,再加上项目分红,收入维持日常开销不成问题,整个家庭的生活状况改善不少。
作为中国石油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姜庄村的民宿是中国石油在10年定点扶贫工作基础上,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探索的精准扶贫新模式。以“村庄内部造血”为核心,通过引导村民合作,建立共享合作社股份机制,并引入合作伙伴促进村庄产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这一次,中国石油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10套20间民宿、接待中心、活动中心、自然博物馆以及旅游配套附属设施。项目借助“乡村旅游”,致力于搭建乡村和外部联结平台,重估贫困村价值,创造以村为本的发展机会。项目以村民自治组织合作社为依托,发展精品民宿,引入社会资金、信息和人才等要素,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帮助当地贫困户通过闲置房屋流转、合作社劳动取酬、配股分红等方式实现稳定增收,促进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这一年,通过股权确权,全村总共认定了380户加入合作社。项目民宿部分已于2019年7月完工并投入运营。不仅如此,还引入第三方运营,带动当地10名村民长期稳定就业。截至2020年7月底,民宿销售946间夜,年底预计整体分红达15万元到20万元。
青海:高原上建起“小布达拉宫”
在这里能吃上新鲜的蔬菜,是在冷湖生活了半辈子的居民王阿水的最大愿望。10月中旬的冷湖地区气温已经降到零下,农业种植园内却春意盎然。
“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冷湖地处柴达木盆地“生命禁区”最西端。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柴达木石油开发西移,青海油田总部驻地迁出冷湖,石油人大量撤离,冷湖地区逐渐从沸腾走向沉寂,目前常住人口不足900人。
2011年,中国石油对口帮扶冷湖,短短几年里,沉寂的小镇再一次焕发生机。2016年,中国石油援建冷湖设施农业种植园,投入2258万元,年产蔬菜70吨以上,满足当地市场全年三分之一供应,丰富了冷湖居民的“菜篮子”。
村民们说,以前在牧区看病要骑马,两天才能到镇上的医院。看病难成为才让昂毛等牧民心中的痛,现在输液打针都可以在综合服务中心完成。
在格尔木市长江源村,一排排藏式民居风格的庭院错落其间,街道巷陌笔直,硬化的路面纵横贯穿。
2004年11月,128户407名牧民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从400多公里外的唐古拉山镇陆续搬迁至格尔木市长江源村,现已发展至230户581人。
2018年,中国石油投资876万元新建了格尔木市长江源村综合服务中心。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便民服务大厅、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社区服务用房、乡镇综合文化用房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有效弥补了辖区机构服务职能短板。
2020年10月25日,82岁的藏族阿妈昂周逢人便说,石油人给我们造了一个“小布达拉宫”,里面有吃、有住、有乐、有医疗。
阿妈昂周说的“小布达拉宫”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南郊,平均海拔4000米,牧业人口约1300人。今年45岁的更尕才仁在老长江源村养牛、放羊30年。他在人迹罕至的长江源头放牧,一年到头见不着一个外人。海拔高、气温低、没有电,取暖、做饭全部用牛羊粪,一旦患病只能听天由命。如今,更尕才仁在这里也有了一套120平方米的大房子,他说全是中国石油援建的。目前,已有268户620人从400多公里外的老长江源村,搬迁到格尔木市区的新长江源村,結束了三代人祖祖辈辈在生命禁区的游牧生活。
如今的青海更加美丽,枸杞红了、苜蓿绿了、百合开花了、羊羔出栏了,人们的生活收入提高了,户均年收入比脱贫前增加5倍甚至8倍以上。
青海省民和县马莲滩村提前两年摘掉了贫困帽,全村耕地面积1624亩,辖3社130户499人。青海油田从2015年开始,先后选派4名优秀年轻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马莲滩村人多地少,靠天吃饭。驻村工作队专门赴甘肃临洮、永靖、兰州七里河等地,实地考察多个种植项目,因地制宜进行地理气候环境对比分析、土质化验适配等工作,通过多次方案论证,确定在全村推广单产附加值高的兰州百合种植项目。2019年第一批百合喜获丰收,驻村工作队通过联系微商、发动亲朋好友等多种方式促销,当年为种植户创收20余万元。
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可马莲滩村整体的穷根子还没有拔掉,驻村工作队为此殚精竭虑。
2018年8月的一天,持续降雨致使全村农户不同程度受灾。范二姐一家就住在山上几间土坯房里,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工作队不顾村内山体塌方、道路塌陷等安全风险,徒步35公里挨家挨户走访农户,查看村民、房屋、棚圈、围墙受损情况,把损失降到了最低,无一村民受到伤害。
这场大雨过后,更坚定了驻村工作队将马莲滩村从大山里搬迁出来的决心。
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工作队与村三委共同努力,在民和县为马莲滩村争取到了整村异地搬迁的政策扶持。2018年冬,马莲滩村82户建档立卡户323人、非建档立卡户46户170人全部搬迁到李二堡镇范家村邻界。
如今,柔和的阳光沐浴着红顶白墙的新村,新村在绚烂阳光的照耀下充满了生机活力。只见范二姐正在擦拭家中的地板和家具。热乎乎的手抓肉、光亮的地板、洁白的墙壁、干净的厨房、一应俱全的家具,新家窗明几净,范二姐的生活更加舒适安逸。
青海,这个迷人的地方,从地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镇到千里洪荒的冷湖地区,从海拔4750米的沱沱河到长江源村,中国石油自2011年起对口支援青海冷湖行政区以来,9年间,发挥产业优势,累计投入8000万元,帮扶项目20多个,改变了这里贫困的面貌。
新疆:“访惠聚”带来的幸福日子
待眼睛睁开时,已是日上三竿。阿不力米提想想夜里,是第一次没有老鼠从自己身上爬过。看看身上,也是第一次没有跳蚤咬过的印记。他哭了,喃喃自语着,没想到自己都67岁了,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虽然新家已入住一年了,但阿不力米提每次回家前,还是要在门口转转看看——既是在欣赏,也是在确认这真的是自己家吗:一间客厅、三间卧室、一间厨房,装修和家具全是新的。
刚开始,阿不力米提也想不通,祖祖辈辈都是睡土炕,为啥要换成木床呢?村干部来说,他摇头。儿子回来说,他瞪眼。石油工作队来说,他心动了。
他心里清楚,自打新疆油田驻村工作队来后,经常给村里人送米送面;村里的路和自家门前的葡萄长廊,都是工作队给修的;儿子阿不都热孜克也在村里当上了保安,每月1200元工资……没有油田派来的工作队,哪有自己家的好日子?既然这破房他们都说要改,肯定没错。
明明是自己的家,却让别人花钱改造,这样的好事一辈子都没听说过。盖安居房每户补贴2.85万元,盖牲口棚圈、做葡萄架等又给2500元,改造土炕、厨房、铺地砖还给补贴3000元,总数超过了5万元。阿不力米提高兴得整夜睡不着觉。
幅员辽阔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是多民族聚居地。
那时,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本没有路,石油人辟出了一条沙漠公路。1995年竣工以来,“死亡之海”成为了“希望之海”。塔里木油田大化肥项目,2010年成功投产,实现了新疆区域优势资源转换。
环绕塔里木盆地,沿途涉及29个县市、20个农牧团场、351万百姓,为了让老百姓用上清洁实惠的天然气,2013年,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全面建成投产。
7年间,这条管线成为了南疆贫困县脱贫致富的“绿色引擎”。
从阿尔泰山到喀喇昆仑山,从塔克拉玛干到帕米尔高原,“三山夹两盆”的地形风貌,造就了新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哺育了47个民族。
1988年,中国石油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部署,陆续在新疆帮扶8个定点扶贫县。同时,中国石油驻疆单位也在南疆承担了大量的帮扶工作。扶贫战场之广,涉及民族之多,遇到问题之艰巨,都是其他地区少有的。
中国石油10余家驻疆企业积极响应自治区号召,尽锐出战,在全疆广泛开展“访惠聚”行动,扶贫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据统计,2014年以来,仅新疆油田一家单位,就累计选派了118名优秀干部在喀什地区泽普县和叶城县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投入专项经费达2500余万元。
黎建东是新疆油田应急抢险救援中心工程技术五分公司党总支书记,作为扶贫驻地工作组成员,肩负着喀什地区叶城县乌吉热克乡阿亚格古勒巴格村第一書记的职务。他手把手交会了努尔艾合买提·麦麦提致富。
努尔艾合买提·麦麦提一家有6口人,其中有一个聋哑弟弟。3年前,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全靠他和妻子在外打零工。担任阿亚格古勒巴格村第一书记后,黎建东注意到了这个特殊的家庭。如果一家人只能靠卖力气、打零工生活,日子注定不能长久。黎建东思考了很久,要想让他们一家今后都过上好日子,麦麦提必须掌握一门看家本领。
随着新疆“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阿亚格古勒巴格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黎建东鼓励麦麦提加入施工队,和老师傅们学习建筑本领。刚开始,麦麦提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要一有了钱,就寻思着休息几天。黎建东总是时不时往麦麦提家跑,督促他好好学技术。经过一年多的学习,麦麦提成了施工队里的大拿,家里的收入在不断增加,走上了致富路。
南疆。10月10日清晨,吃完用天然气做好的早餐,艾吾斯丁开着双燃料出租车出门揽活儿。有了天然气,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做饭、洗澡、取暖……全靠天然气。这位土生土长的喀什市民是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430万受益者中的一个。中国石油援疆“一号工程”——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7年间向和田、喀什等地输送天然气达82亿立方米,折合替代标煤136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57万吨,为南疆沿线百姓享受“不冒烟柴火”带来温暖生活。
2020年9月20日一早,吐哈油田“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施寅州来到他的维吾尔族兄弟麦麦提艾力·亚尼塔克家,和他一起商量牛出栏的事,一见面,麦麦提艾力就热情地抱住了施寅州。
32岁的麦麦提艾力,是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萨依村5小队的贫困户。虽说入户前施寅州对他家情况有一定了解,但当施寅州见到他时还是感到了震撼。麦麦提艾力胡子拉碴,叼着烟卷,百无聊赖地坐在门前的石凳上。走进他家,院子里横七竖八地放着家具,厨房的碗里盛着剩菜,土炕上散发着霉变的气味。
施寅州把他当成自己的兄弟,耐心给他分析当前的形势,麦麦提艾力半信半疑地同意了施寅州的建议。在施寅州的协调下,他到乡信用社办了低息贷款5万元,买了2头奶牛。施寅州还自掏腰包,给了他2000元买饲料。
一天凌晨3时多,电话把施寅州惊醒。麦麦提艾力焦急地说,一头奶牛生小牛难产,3个多小时过去了还没有生出来,母牛和小牛都有生命危险。施寅州急忙披上衣服,拿上手电筒,边跑边给畜牧站技术员打电话。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牛崽终于顺利生出来了。
同样在喀什,2017年1月,51岁的新疆油田采油二厂油田工艺研究所党支部副书记卡依沙尔·吐尔逊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来到喀什地区泽普县依克苏乡托皮恰村接手扶贫工作的重任。
82岁的库尔班尼亚孜·图尔迪老人一家是卡依沙尔·吐尔逊定点帮扶的贫困户,儿子和媳妇没有稳定收入,家里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卡依沙尔·吐尔逊在走访中得知情况后,根据扶贫政策为他们一家办理了各种帮扶手续。
日常的点滴帮助也一次次感动着老人,购买大门、资助学生、送去棉衣……前前后后,卡依沙尔·吐尔逊为老人一家自掏腰包近1万元。为了能让老人一家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在产业扶贫帮扶下,卡依沙尔·吐尔逊将老人的儿子和儿媳介绍到了村附近的木材厂工作,使老人一家年人均收入由2017年的不到3000元增长到现在的8000多元,去年仅儿子和儿媳捡棉花的收入就达到3万元,老人生活更有了盼头。
9月是巴里坤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在大柳沟石油牧民新村,牧民萨吾尔入住这里已经快4年了。
10年前,他和200多户牧民还在山里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日子。几块石头搭起一个灶台,牛羊走到哪里,家就安在哪里,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为帮助牧民们从“游”到“定”的转型,中国石油从现状着手,建设大柳沟石油牧民新村,让牧民们住上了有电视、电话、太阳能热水器,通了自来水,用上罐装液化气的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1996年以来,中国石油持续不断接力巴里坤扶贫事业,先后派出17名挂职扶贫干部,“戴帽督办”项目实施,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实施70多个项目,带动巴里坤县经济建设驶入快车道。通过24年艰苦努力,农牧民过上了像哈密瓜一样甜蜜的好日子。
以前在草原上放牧,风餐露宿,吃住都成问题,生病了也没地方看。冬天下雪,没有草,羊都饿得皮包骨头。现在好了,住上了安居房,养羊、养牛有圈子,冬天能用上秋天预备好的饲料,看病能去村卫生院。
中国石油于1996年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开始扶贫,2017年11月全县脱贫。截至2020年4月,累计投入各类资金及物资1.01亿元,先后援建实施海子沿乡石油希望小学、大柳沟石油牧民新村、抗震安居工程等70多个项目。
2020年10月21日清晨,努尔孜明·努尔把自己养的50只羊拉往塔里木油田塔西南公司泽普石油基地销售。他说,以前在山里养了60只羊,从没挣到钱。入股合作社后,养的羊增加到450只,去年挣了7万多元,今年能挣10万元。
2018年初,塔里木油田选派阿迪力·阿布力孜任喀拉尤勒滚村第一书记。他带领牧民成立了村里第一家养殖合作社——爱心牧民养殖合作社,吸收了18名本村牧民就业,养羊数量由成立初的300只发展到1624只。
围绕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阿迪力·阿布力孜还组织村民开展技能培训。全村有193人参加厨师、电焊工等就业技能培训并取得了资格证书,4名致富带头人参加了畜牧养殖技术培训。
自2018年以来,塔里木油田各级领导每月至少入村调研1次,帮助指导并及时解决了各类实际困难,安排在塔里木油田转移就业14人。每年开展捐赠活动,给村民发放电冰箱、电视、衣物等5万余元物资。
针对喀拉尤勒滚村山区人均耕地少、牧民增收难的问题,阿迪力·阿布力孜安排年龄偏大、就业较为困难的68户119名养殖户到老村集中放牧,使更多的牧民从土地中解放出來在县城就业增收。
在新疆尼勒克,61岁的杨万林聊起乡村旅游、民宿,俨然是一个土专家。两年前,他还是尼勒克县乌拉斯台镇巴音郭楞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牧民。2018年6月,杨万林家里来了6名广东游客,想在一道湾逗留几日,但没有落脚的地方。游客对他说,这里风光好,游客多,可以利用自家的房屋做民宿接待。
杨万林盼来了中国石油投资2000万元援建的巴音郭楞村旅游项目建成投用,以家庭为单位的36户民宿相继开业,杨万林成为民俗旅游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尼勒克位于新疆西部,中天山西段,北天山南麓。1994年3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工作总体部署和安排,中国石油委托塔里木油田对口帮扶尼勒克县。26年来,中国石油先后投入6700多万元资金,援派10批18名挂职干部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扶贫项目17个,涉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农业开发、抗灾救助、道路交通等民生民心工程,有效改善了尼勒克县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提高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水平。
20多年来,中国石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力实施精准扶贫,选派精兵强将到地方挂职,带着资金、带着项目、带着先进文化,变“输血”为“造血”,高质量推进尼勒克县对口扶贫工作。中国石油“智”“志”双扶,从解决吃穿用住行医疗卫生教育到产业扶贫、消费扶贫,促进脱贫攻坚“转型升级”,让脱贫后的农牧民真正走上了致富路。
2018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尼勒克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零。
托里县位于准噶尔盆地西侧,总人口9万多,境内世居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民族。上世纪50年代,托里县各族人民倾力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为油田建设拉运燃料,解决电力困难。1994年托里县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995年被确定为中国石油定点扶贫县。25年来,中国石油委托新疆油田开展了农村社会基础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整治,文教卫生投入等全方位的扶贫攻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较快发展。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随着项目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科教文卫扶贫、消费扶贫等“靶向精准”的扶贫组合拳落地生效,托里县已完成了传统农牧业县向工农兼有、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新型城镇的转变。2017年10月,经批准,托里县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2019年底,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08万元。中国石油在这里开始对口支援的时间是1995年10月,脱贫时间是2017年10月。
从2002年开始,中国石油定点帮扶吉木乃县,先后选派11名优秀干部挂职,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000余万元,实施了牧民异地搬迁建设定居新村、希望小学、乡村卫生院、枸杞种植、以鸡苗菜苗果苗为主的三苗庭院经济、旅游扶贫等20多个扶贫项目,通过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多种扶贫组合拳的综合运用,使牧民的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57%。中国石油在吉木乃县的对口支援时间是2002年,吉木乃县于2018年9月脱贫。
察布查尔县是以锡伯族为主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03年中国石油对察布查尔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以来,先后派出9名挂职干部,从最初的捐钱捐物、捐建小学和医疗站,到如今的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已援建扶贫项目20多个,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650多万元。经过多年努力,2017年11月1日,察布查尔县脱贫摘帽。
下篇:脱贫攻坚战的石油力量
2020年10月,中国石油发布《中国石油扶贫开发(2016—2020)企业社会责任专题报告》。长期以来,中国石油致力于扶贫开发事业,既是作为国家骨干能源企业的自觉担当,也是努力成为全球优秀企业公民,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选择。
据统计,1988年以来,中国石油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70亿元,涉及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76个县市,受益人口近千万。中国石油始终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将扶贫开发作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和贡献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动,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到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革命老区等扶贫攻坚主战场,努力探索中国石油扶贫解决方案,贡献中国石油脱贫攻坚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石油投入帮扶资金26亿元,援建扶贫项目3785个,派出扶贫干部7127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7万人脱贫。其中:
消费扶贫:帮销和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6.5亿元。
教育投入3.5亿元,援建学校110所,资助贫困生105255人。
医疗投入5000万元,援建51所医院卫生所。
住房投入2500万元,惠及1000多人。
饮水安全投入超过1.6亿元,帮助100万人获取安全、清洁饮用水。
构建扶贫生态圈:引进130家扶贫企业,引入资金1.2亿元,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社508个,培训贫困地区基层干部15047人。
就业扶贫:帮助172964名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招用4198名贫困家庭人员,为58043人提供就业技能培训。
“十三五”(2016—2020年)以来,投入资金18亿元,实施2800个项目,公司总部承担了15个县市区的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任务,定点扶贫县数量居央企首位,定点扶贫县100%实现脱贫摘帽,所属企事业单位承担地方政府定点帮扶任务,涉及全国1175个村。25家所属单位承担了三区三州帮扶任务,涉及甘肃、青海、四川、西藏、新疆5个省自治区、78个县、123个乡镇、165个村。派出挂职干部156人,其中驻村第一书记142人,派出驻村干部1969人次,投入帮扶资金3.7亿元,实施项目700个,惠及民众超过51万人。
一
在中国石油努力成为全球优秀企业公民的进程中,帮助脆弱人群改善生计,贡献脱贫攻坚始终是企业在社区参与和社会公益领域的重要工作。形成了以人为本发展为核心的扶贫开发模式,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扶持培育当地产业和智力资源,从物质和思想上彻底拔掉穷根子。坚信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以贫困人口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在满足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生产需求的基础上,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拓展贫困地区的发展机会,从实现物质满足到智志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丰足。
一是发展产业,共建繁荣社区。发展产业是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的有效途径,中国石油围绕培育当地产业、增加本地就业机会,加强调研分析,精准识别帮扶地区的资源禀赋,发掘市场潜力和共享价值的机会,精准组织和投入资源,提升当地自我发展能力,帮助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和可持续脱贫。2016—2020年间,共实施项目748个,投入资金7亿元。资助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生态畜牧、加工制造业、经营服务业等产业,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把经济附加值留在当地;为帮扶地畅通产供销对接,利用内外部市场平台推广帮扶地特色产品;依托当地资源和市场优势,发展中国石油在贫困地区的业务,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油气需求,发挥能源资源等业务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是启智育能,为希望插上翅膀。人力资源开发培育是贫困地区实现本质脱贫的重要基础。中国石油把智力扶贫作为一项着眼长期、面向未来的基础工作,围绕基层干部能力建设、劳动技能提升、创新创业、经营管理、医护等重点领域,全面提升帮扶地人才储备和致富能力。2016—2020年间,实施项目363个,投入资金1.8亿元。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已经开设了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培训班,为当地青壮年提升专业技术和管理技能,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积极支持教育事业,持续开展教育服务帮扶项目,帮助青少年获得公平教育机会,全面支持当地青少年教育,提升下一代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理想与自身价值。开展的这些教育项目包括提供奖助学金,改善贫困地区师资和教育条件,支持科技文化教育及相关赛事活动等。2016—2020年间投入教育扶贫资金2亿元,包括石油希望小学、“益师计划”、“旭航”助学、石油奖学金等。
三是医疗帮扶,守护健康福祉。中国石油关注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发展,努力帮助贫困人口获得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降低因病致貧因病返贫现象,帮助当地弥补在硬件设施、医护人才等方面的短板,助力改善贫困民众身体状况,守护他们的健康和福祉。2016—2020年间,共实施项目数45个,投入资金1900万元。
四是改善民生,筑基美好生活。公共基础设施是保障民生的基础,中国石油在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稳定能源供应的同时,关注民生和社会进步,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着眼于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着力解决公共服务基础薄弱、民众增收困难等突出问题,援建了牧民安居、市政工程、基础设施、饮水灌溉等项目,提升帮扶地公共设施服务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助力实现幸福美好生活。2016—2020年间共实施项目1600个,投资金额6亿元。
二
开展扶贫事业以来,中国石油百余家企事业单位全力参与扶贫。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中国石油动员最广泛的石油力量,百万石油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构建形成了全员参与的大扶贫格局,铸造扶贫开发事业的坚强后盾。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统一部署下,百余家企事业单位,万余人次扶贫干部奋战在扶贫一线,不懈探索具有央企特色的扶贫路径模式。
培育产业是推动扶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中国石油各企事业单位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助力贫困地区增强造血功能。在新疆、黑龙江、甘肃等地,中国石油各企事业单位将油气发展红利惠及当地企业和百姓,培育产业链条,实现企地共赢;在中原地区,河南销售创新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千年“姜子牙的渡口”获新生;在东南沿海,福建销售历时5年打造的万亩生态绿林,绿染福建长汀,创造了治理水土流失的“长汀经验”;在华东地区,中国石油各企事业单位通过重点扶持当地劳动密集型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培育了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发展的人才力量。
各企事业单位聚焦民生扶贫,解决数万帮扶地群众出行难、就业难、饮水难等民生问题,打造出一个个关于“改变”的脱贫样本:在地大物博的新疆,塔里木油田实施的“气化南疆”工程,让南疆400万居民从“柴煤时代”步入“清洁能源时代”;在山地占总面积93%的贵州,贵州销售瞄准黔道难行的痛点,修建龙马公路,结束了村民肩挑背杠、翻山越岭的历史;在黄土高原上的甘肃,兰州石化持续8年为帮扶地建成饮水、桥梁、道路等基建项目,用真情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人力资源开发培育是贫困地区实现本质脱贫的重要基础,中国石油各企事业单位发挥自身优势,打出智力扶贫组合拳,河北、四川等8省相关企业联动助力“旭航”助学,帮助万民学子追梦远方。新疆、江西等7省区企业借助“益师计划”,为帮扶地7700多名教师加油充电。
有了健康才能更好地奔向小康。12年来,中国石油中心医院派出定点扶贫医疗队,深入帮扶地开展义诊服务,足迹遍布西藏、江西等6省区12县,累计诊疗患者近10万人次,培训乡村医师500余人。
消费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中国石油将渠道、品牌、营销、宣传等传统优势与扶贫事业相结合,助力扶贫产品走出当地、走向全国。
这些地区、企业、扶贫干部只是中国石油32年扶贫路的缩影,认真秉承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宗旨,让宝石花在祖国各地绽放,在脱贫攻坚战中闪耀着石油智慧和石油力量。
列一个时间轴,便可清晰地看到中国石油在脱贫攻坚战中的足迹。
1988年,伴随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成立,中国石油开启扶贫之路;
1991年,全长522公里的塔里木沙漠公路开工建设,开创了世界上在流动沙漠中修建长距离等级公路的先河;
1994年中国石油扶贫领导小组成立,同年开展新疆北部5个国家级贫困县定点扶贫工作;
1996年开始对位于三峡库区的重庆开县的对口支援工作;
1997年启动建设重庆开县东城片区天然气供气主干线及配套设施,8万名搬迁居民用上了天然气;
2001年设立中国石油奖学金,截至目前已累计奖励大学生1万余人,发放奖学金近5000万元;
2002年完成新疆木垒县、福海县帮扶任务,展开新疆吉木乃县、清河县、察布查尔县,以及西藏双湖县的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
2006年拉开为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西部省区捐建母亲水窖序幕;
2007年展开河南范县台前县定点扶贫工作;
2009年首次派出扶贫医疗队到西藏双湖县巡诊,开始持续10年的医疗扶贫,同年确定了由“项目援建为主”转为“科技智力和项目援建并举、科技智力先行”的创新援藏思路;
2010年开始贵州习水县定点扶贫工作;
2011年展开青海冷湖镇对口支援工作,同年启动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青海、河南、江西、宁夏等地百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2012年展开江西横峰县定点扶贫工作,同年启动建设生态扶贫样本项目福建长汀万亩林;
2013年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全面建成投产,400多万南疆各族人民用上了清洁高效的天然气;
2015年发起中国石油教育扶贫公益项目“益师计划”和教育领域公益项目“旭航”助学;
2016年迈入精准扶贫阶段。察布查尔红花产业园、“妈妈返乡就业”、乡村旅游、同舟工程等项目相继启动;
2017年完成青海湖冷镇帮扶任务,展开青海格尔木市对口支援工作。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石油连续3年在国务院扶贫办工作考核中评价等次为“好”;
2018年定点扶贫的新疆6县、江西横峰县,贵州习水县和对口支援的重庆开州区全部脱贫;
2019年对口支援的西藏双湖县脱贫,完成青海格尔木市帮扶任务,展开青海茫崖市对口支援工作;
2020年定点扶贫的河南范县、台前县脱贫摘帽。
自此,中国石油定点帮扶的10个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三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石油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履行社会职责的具体体现和有益实践,通过民生、产业、智力、医疗、人才以及搭建平台等途径,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贡献石油力量,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赞誉。
长期以来,中国石油以“大决战、大使命”的国之重任和担当,从西北的大漠边疆到闽西的革命老区,从藏北的万里羌塘到西南的三峡库区……通过扎实推进“民生、产业、治理”三個品牌建设,树立了能源公益新标杆,构建起责任落实的大扶贫格局。“扶真贫、真扶贫”,中国石油帮扶地包括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连片特殊地区等。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住房难、行路难、引水难、就医难等民生问题突出。哪里贫穷去哪里。中国石油聚焦各地脱贫瓶颈,选择最困难的家庭、最困难的村、最困难的人口,累计投入数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完善,修建石油新村,铺设幸福路,开凿致富渠,建设了一大批普惠性设施,打通了脱贫最后1公里,既注重产业扶贫带动成片突破,又注重定点除贫。
在深入扶贫第一线的过程中,中国石油摒弃“大水漫灌”,实施“喷灌”,准确“滴灌”。对民生建设,坚持项目进乡,扶贫到村,积极支持当地政府改善农牧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对产业帮扶,以市场化为前提,以互利双赢为目标,找准利益共同点,切实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智力扶贫,主要以基层干部和困难家庭为对象,精准识别,跟踪服务,切实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信心。
中国石油不断创新理念方式,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再到孵化渔场,中国石油以智力扶贫和产业扶贫为重点,孵化出包括特色农业、金融惠农、生态农业等多种精准扶贫项目。以产业发展拉动和扶持当地群众整体素质和能力提升,以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为目标的“旭航”助学项目成为中国石油教育扶贫的品牌项目。
中国石油32年如一日的扶贫工作,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赞誉,2018年中国石油获评2018年度责任企业称号;在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上,中国石油荣获“2018年度责任企业”称号;在新华网主办的第11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峰会暨2018年中国社会责任公益峰会上,中国石油荣获“社会责任特别贡献奖”;2019年中国石油再获“中华慈善奖”。
2020年10月17日,第七个“国家扶贫日”。
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公布了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的获奖个人及单位,中国石油荣获组织创新奖,是受到表彰的49个组织创新奖单位之一。
中新网发表文章,报道中国石油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启动“石油力量”,通过发挥企业综合实力、油田地域优势以及石油人拼搏精神,不断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赞中国石油为央企如何扶贫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国石油积极发挥央企“石油力量”的关键性作用,自觉担当、主动担当,助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决战脱贫攻坚,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扶贫攻坚的路上,中国石油一路向前,向前,勇于担当、贡献中国石油力量,让宝石花闪耀着更加夺目璀璨的光芒。
(特别鸣谢:陈玉强、魏枫、杨碧泓、王志田、胡仁伟、师啸、李研楠、高屾、张旭、王欣、孙梦宇、朱钊、黄祺铭、吉海坚、胡林等为本文所做的贡献)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