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英雄岭上追梦人

时间:2023/11/9 作者: 地火 热度: 47314
朱海彬

  英雄岭,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一座充满挑战的山峰,一个蕴藏丰富石油的山地。那里,地表寸草不生、高寒缺氧、是地球上的“月球”;断崖林立、山峰交错,最高海拔超过4000米;风沙肆虐、一日四季,白天,强烈的日光照射,地表温度能达60℃,夜晚气温又降至冰点之下……

  英雄岭,位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西北缘。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合作队曾尝试过征服英雄岭,由于技术上无法突破,美国人也只能望山而叹、无功而返。石油人何时能够解开英雄岭神秘的面纱,让英雄的旗帜高高地飘扬在桀骜不驯的英雄岭上,曾一度成为一个神话般的谜。

  2010年,随着柴达木盆地英雄岭砂37、砂40 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英雄岭地区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青海油田“全面建成千万吨高原油气田”的号角嘹亮吹响。重上英雄岭,拿下大油田!攻克英雄岭的重任历史地交到了青海物探这支高原勘探劲旅手中。

  在青海物探处,只要一提起249队队经理刘海涛,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身体微胖,长满络腮胡的脸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多年征战高原,脸上多了几分漂亮的“高原红”,加上最“耀眼”的秃头,让他比实际年龄看上去苍老了许多。

  心,交给了宏伟的石油事业。情,倾注在戈壁荒原。

  作为一名特级队经理,他连续3年带领勘探队员征战柴达木盆地,攻克了被誉为国内五大“勘探禁区”之首的英雄岭。随着英东油田的诞生,青海油田的光辉目标正在实现。

  提起英雄岭上的日子,这位物探铁人感慨颇多。

  一次,刘海涛乘坐奔驰车颠簸了近两个小时,来到了山地钻小营地。走进帐篷,看到钻工们吃的都是鸡蛋炒米饭,一个白菜一个土豆。他二话没说,冲着电台里喊山下的队部:“让炊事班长接电台。马上!”

  “刘队,有什么事?”几分钟后,电台里传来炊事班长的声音。

  “队上买了那么多的肉,都被你吃了吗?”刘海涛的声音大得吓人。

  “刘队,一大早送菜车就出发了,山路太陡,车根本上不去。”炊事班长小声解释道。

  “找设备队长协调两辆奔驰,今天中午必须将菜全部送到各小营地。”

  在晚上的生产例会上,刘海涛专门从推路组协调出一辆推土机,将通往山地钻的路重新削低。实在没法用推土机的地方,他就带领队员用人工抬,用绳索架,把能用的办法全都用上,保障了后勤给养的顺利补给。

  “山上每天都有几千人在干活儿,人是铁饭是钢,吃不饱饭哪来的力气干活儿?”会议室里,刘海涛不停地抽着烟,“英雄岭,我干了3年,知道是块难啃的骨头,我也理解大家的难处。但越是艰苦的时候,越需要我们咬牙坚持。”

  有了路,安全风险降低了,施工效率提高了。有了路,奔驰车行驶在了陡峭的山脊上,水罐车穿行在了百米的深沟中。有了路,山地钻机通过索道飞跃到了另一个山头,仪器车稳稳地停在了英雄岭的山巅。

  为了让队员们克服缺氧、粉尘和颠簸带来的不适,刘海涛就给他的员工配发了三件宝:红绳、抗高原反应药、防尘口罩。作业时,用一根红绳把头勒紧,对抗高原缺氧造成的头疼欲裂。每天出工前吃上一把抗高原反应的药,增加身体的抵抗力,降低高原反应。作业时带上厚厚的口罩,预防粉尘侵袭。从英东到英中再到英西,3个山地项目,三件宝伴随着员工度过了英雄岭的时光。

  刘海涛说,他每天都要到作业现场走上一趟,不然晚上睡觉睡不踏实。是呀,偌大的英雄岭上,2000多名员工在用生命谱写着物探先锋的铮铮誓言,他没有理由享受片刻安逸。他是英雄岭上的掌旗手,是全体员工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有一次去放线班,刘海涛了解到,因为英雄岭浮土巨厚,彝族员工感觉到这里的山比云南的龙山、虎山都难爬。刘海涛就聘请了新疆的登山教练给全体员工培训登山技能,为员工配发了特殊的劳保和最好的防滑鞋,确保山地施工的安全。

  249队是一支“铁军”队伍,组建几十年来,从高原到山地,从南祁连到英雄岭,队长换了一任又一任,钢铁的作风在血脉里传承,以善打硬仗著称,一直在用一流的业绩实现着新的攀登和新的跨越。

  英雄岭山体高大,断崖陡峭,野外施工中钻机搬迁和摆放排列是山地作业的头号难题。为了完成好这些“尖刀”任务,刘海涛亲自挑选身体条件好、业务素质精、敬业精神强的30名员工,组成了英雄岭“飞虎队”。他们攀陡崖、过深沟,将一台台山地钻机从一个山顶搬迁到另一个山顶,保障了整个野外生产的顺利开展。在飞虎队作业现场,青海乐都的飞虎队员告诉刘海涛,在海拔3600多米的英雄岭上,背三串地震检波器小线比背30斤青稞都重。于是,刘海涛从物探处协调了重量更轻的SN8检波器。组织修理班人员为飞虎队定做了背线的工具,大大减轻了飞虎队作业的强度。

  看着每天的生产日报效率稳步提升,刘海涛饭能吃的下了,晚上睡觉的呼噜声也响起来了。远在河南开封老家的妻子打来电话,说想带孩子看看他。一忙起工作,刘海涛十天半个月都顾不上给母子俩打个电话,偶尔打个电话也是匆匆忙忙说上几句,妻子问什么都是“OK”。刘海涛仔细算了算,自从上了项目,他离开家已经9个多月了。

  高原的天空没有雾霾,偶有空闲,刘海涛喜欢用手机拍下照片传给妻子。

  “看着像假的。”妻子看到如此漂亮的照片总有些怀疑。“有机会你来看看吧!我怎么舍得骗你……”

  当妻子带着儿子坐火车、转汽车一路风尘仆仆来到工地,看到寸草不生的荒野中伫立的板房车和绿色的帐篷,看到在飞扬的尘土里攀爬高山的找油人,妻子眼里满是泪水。常听别人说找油人苦,她发挥自己最大的想象力,却没有想到实际情况有如此苦。

  而11岁的儿子看到这些情景,满脸欢笑,兴奋地在戈壁滩上撒欢儿。也许,在孩子幼小的心里,他看到的更多的是新奇、是未曾见识过的壮观和震撼。

  “爸爸,快來,给我拍张照片,这里的景色太漂亮了!”儿子召唤着刘海涛,裤兜里装满了从山上捡到的各种颜色的石头。刘海涛拿在手上,居然找到了一小块带有鱼化石的黑色石头。

  “儿子,你看这个像什么?”刘海涛问。

  “像鱼。”儿子一脸惊奇,“这是化石吗?我有宝贝了!”

  “是鱼,而且是一条几百万年前的鱼。和它一起的同类,就变成了沉睡在地下的石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刘海涛把石头递给儿子,眼睛里闪出一丝喜悦,“我就是一条做梦的鱼……”

  “立下凌云志,攻克英东铸精品;重上英雄岭,再续勘探新辉煌”,这是挂在249队大门上的对联,是全体队员的心声。作为队长,刘海涛是全队人员的主心骨,千般苦、万般难,刘海涛带领他的队员迎难而上,知难而进,靠着“缺氧不缺斗志、艰苦不怕吃苦,困难大决心更大,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高原先锋精神的激励,这块隐藏着神秘的地宫即将被他们打开,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必将与英雄岭紧紧整合在一起!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刘海涛和钻井项目长商量,推行“分区施工、独立运作”的生产模式。将项目划分为山地钻作业区、机械化钻机作业区、震源作业区等多个区块,在整个项目运行计划的指导下,分区作业。这种小分队作业模式,减少了各小组之间的干扰,减少了单个小组的包袱,促进了整个项目效率的提高。

  突破英雄岭,技术是关键。作为公司“一号工程”,中油股份公司、青海油田、东方物探的专家们展开“头脑风暴”,打破常规,加大投入,下猛药、出绝招,在攻关思路和方法上寻求大的突破,探索形成了一套适合高原复杂山地地震勘探的核心技术。

  8月26日,柴达木盆地首个复杂山地三维项目在多方努力下,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喜悦。英雄岭高原复杂山地三维勘探共完成127束线,44608炮,偏移前满覆盖面积320平方公里,资料合格率高达99.88%,提前5天完成勘探任务,为后续的处理解释乃至钻探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种举全公司之力采取的“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运作模式,为攻破英雄岭创造了条件。边采集、边处理、边解释,大大加快了勘探节奏与进程,应用攻关的新资料、新成果提供的6口预探井、7口评价井、8口试采井,100%获得成功。实现了“当年攻关、当年采集、当年应用、当年见效”的目标。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的突破,青海物探处在海拔3600多米的英雄岭主峰,立了一块英雄岭勘探纪念碑。这块碑,告慰着前人,那些为了石油事业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留在这里的前辈,可以安心了。这块碑,更昭示着后人,以此为新的起点,再也没有石油人无法攻克的勘探难题。

  由于身体和年龄原因,刘海涛从249队回到了物探处工作。与朋友闲聊时,只要一提到野外,他必然会说起英雄岭,滔滔不绝、无法阻挡。偶有出差上高原,只要路过英雄岭,他的大脑都会异常清醒,往日的情景如电影画面不停在脑海里出现。

  巍巍昆仑,莽莽雪山。今天,青海油田已建成英東油田,昔日的荒山已井架遍布,各种车辆在蜿蜒的山间穿梭,像一条条在海里畅游的鱼。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