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15日,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木瓜山生产队的一个山旮旯里,一个孩子出生了。
这个孩子就是“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集团公司技术比武铜牌获得者,如今的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板桥作业区经理贺世宏。
母亲一人养活4口人
不幸的是,在贺世宏出生4天后的4月19日,他的父亲,担任梁家河大队木瓜山生产队党支部书记的贺有昌去世了。
奶奶早逝,父亲又早走。贺世宏的母亲张和平,面对的是一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公公和三个年幼的孩子。
贺世宏排行老三,哥哥贺世杰老大,姐姐老二。
实际上,贺世宏的母亲张和平本来是有工作的,上世纪60年代初就是百货公司设在梁家河大队代销点的营业员,属于国家正式职工,后由于国家困难,出台干部职工下放农村的政策,张和平第一个自告奋勇回家务了农。
当时的中国,由于合作社体制下的农村,均实行工分制分配政策,土地大家共同种,产的粮食不管每个家庭的人口多少,均按各个家庭挣得工分的多少进行分配。而当时的政策是,一个女劳力干一个满天的工分只有4.5分,一个男劳力一天则可以挣10分。这样,每到分粮食的时候,劳力多的家庭,可能分到五六袋,而只有一个女劳力的贺世宏家,拿回来的只有一袋甚至半袋粮食,从而,让贺世宏一家人最纠结的就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有锅而揭不开锅的困宭。
尽管村里有好心人看贺世宏一家人太可怜,有时候也会送来几斤包谷、土豆或黄米以示关怀,但这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贺世宏的记忆里,那时候,能吃上一顿饱饭成为最大的奢望。
迫于生计,贺世宏的母亲领上三个儿女讨过饭;他们找到榆树,把皮剥下来熬成糊状充过饥;饿得实在招架不住,贺世宏半夜私自偷过邻居家还没有成熟的涩苦涩苦的青杏子。实在无奈,贺世宏的母亲只好把大儿子贺世杰寄养在县城居住的姥姥家。
最向往的就是过年
小时候,过年对于贺世宏兄妹三人来说,是一年到头最向往的节日,也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
过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能吃一顿带肉的臊子面,能吃几口用荞面油炸的油圈圈,每个人都能分到两颗一毛钱可买七八颗的水果糖,运气好的话,还能在亲戚朋友跟前收到一毛两毛的压岁钱。
另外,还是父亲贺有昌担任生产队支部书记时,村里分来了到梁家河插队的一批北京知青,由于女知青生活上没有男同志那么方便,好多庄户都不太愿意接收女知青。作为支部书记的贺有昌,只好把所有男知青都分到别的生产队,而让6名女知青全部住到了自己家里。
让贺世宏难以忘记的是,每个春节,这些知青阿姨,从家里带回来的各种各样,他们见过或没有见过的好吃的,都能自然不自然地给他们分享一些。
2015年4月份,已返城工作了近50年的6名女知青,其中4位还专门返回延安,走访了她们曾经生活过的梁家河,看望了和她们共同生活了好几年的乡亲们,并前往賀有昌的坟上进行祭奠,以示对老支部书记的怀念。
再苦再累也要让我们识几个字
在贺世宏小时候的印象中,尽管家里的生活很艰辛,经济非常拮据,但曾经干过公家事的母亲张和平,都要想尽办法,让他们上学读书。
贺世宏说,他的母亲心里非常明白,知识对于山区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特别是村里来了北京知青以后,看到每一位知青的言谈举止,看到他们看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看到他们给村里带来的发展和给村民生活上带来的变化,更坚定了母亲力挺他们上学的信心。
在当时,一个上小学的孩子一年从书本到学费,充其量就是几元钱,但对农村靠工分挣粮,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庄户人,特别是像贺世宏这样的家庭来说,要拿出几元钱,不亚于抽筋扒皮。
作为年龄最小、上学最晚的小弟,贺世宏从四五岁开始,就学会了放牛放羊,学会了挖草药拿出去卖掉,填补家里的开支。放牛羊的同时,贺世宏还能兼顾砍一些柴禾,以减轻母亲的过重负担。家里仅有的一只老母鸡,尽管两三天就能下一个蛋,但头一天下的蛋,第二天就变成了油盐酱醋,变成了针头线脑,变成了他学习用的铅笔、橡皮和作业本……从贺世宏记事起到上完整个小学,自家鸡产的蛋,贺世宏吃了几个?屈指可数。
这样的困境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才有了一些转机。1984年,贺世宏的哥哥贺世杰从延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分到了延川县中学当老师。从此,家里的生活开支和贺世宏的学杂费,终于得到了一些垫补。
好男儿就应该去当兵
凭着看电影对解放军叔叔留下的好印象,和对雷锋精神的学习,能当一名身穿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成为贺世宏从小的梦想。用贺世宏当时的话说,这辈子能当个兵,就算把大事干成了。
1989年,高中毕业的贺世宏,一听到有部队招兵的消息,在母亲的同意后,立即去报了名。政审、体检等各个环节全部顺利通过,贺世宏终于如愿以偿。
因为参军,让贺世宏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加上部队对新兵的细心照顾和关怀,贺世宏倍感温暖。贺世宏也下定决心,就是豁出去,也要在部队上干出个样儿来。
贺世宏服役的是炮兵部队,炮兵部队训练相对苦,技术难度要求高。贺世宏不仅在统一组织的训练中加倍努力,别的战友休息时,他除了看一些技术书籍外,还主动请教老兵给他在技术上开“小灶”。另外,一个人还经常偷偷去训练场强化训练,即便是三伏天、三九天也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贺世宏参军半年后,在全团举行的技术比武中,就取得高射炮二炮手第一名的好成绩。当兵第一年,他就当上了班长,并入了党。当兵第二年,作为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的重点对象,他顺利拿到了驾驶执照。服役三年,他年年都被评为优秀义务兵。
干啥就要把啥干好
1992年8月,在贺世宏复员回家待业8个月后,接到延安市转业军人安置办的通知,贺世宏被安排到长庆油田当工人。
“快背上行李回家吧,你看看,这还是人干的活儿吗?”让贺世宏没有想到的是,他到长庆油田采油一厂井下作业大队刚下车准备报到时,比他先到几天的两位转业军人,就给他泼了一头冷水。
“环境再苦,活儿再苦都不怕,怕的是人的内心让‘苦字占了上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军人,如果被一个‘苦字吓回去,那真是妄活一世。”贺世宏心里想,只要用心、用功对待一切,世上就没有干不出名堂的行当。
作为石油队伍里的一名新成员,作为一名修井工,要干好工作首先要懂技术,会操作。只见贺世宏在书本上学,跟老师傅请教,上班的时候学,下班休息也抓紧学,到岗3个月就能单独顶岗,而且操作很熟练。用他当年师傅的话说:“贺世宏3个月掌握的技能,已不亚于干了五六年的老工人。”
1993年10月,当修井工一年两个月的贺世宏,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在部队里拿到的驾照,不但开上了修井车,而且还当上了车组长。按照当时“干得好,有活干,干得多,拿得多”的车组承包经营政策,贺世宏与他的车组成员,修井作业中的质量、安全、环保等各项工作,均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办事,不但每一口井都能一次修到位,且口口都能达到合格标准。这且不说,修井速度上,贺世宏的车组平均每个月能修25口,别的车组最多修16口。
贺世宏在修井车组的12年,车组先后被评为长庆油田“百面红旗单位”称号,获得集团公司银牌队奖励。贺世宏个人连年获得厂、油田先进个人称号的同时,还获得了集团公司技术比武的铜牌。
由于贺世宏车组干得好,利润高,车组两名优秀的社会化员工,按照有关政策,还破格录用为油田合同制员工。
2005年,贺世宏所在的单位实施改革重组,将修井等技术服务业务整合并成立了技术服务公司,贺世宏通过竞聘走上了技术服务公司的副经理岗位。
按照分工,贺世宏当时主管市场开发。在当时竞争队伍混而杂,市场秩序不太规范的情况下,揽不到活儿,贺世宏就专捡不好干,别人不愿干的活儿干,捡偏的、远的,效益不好的活儿干,甚至把别人干不好的难活儿,拿过来返工干,硬是靠诚信,赢得了甲方的信任。
在全力满足安塞油田修井工作的基础上,贺世宏的修井队伍,还走进了绥靖油田,姬塬油田的长庆采油四厂、五厂等修井市场,工作量年年饱满,服务质量受到甲方的一致称赞。
石油,只有拼命才能干出来
英雄必有用武之地,而没有一波又一波的坎坷来考验,也造就不了英雄。
2008年,随着长庆油田的整合重组及业务转型,贺世宏所在的技术服务公司,又整体转型从事采油业务。从修井到采油,虽然都与油井有关,但一个修井,一个管井,却是油田开发的两个行当。
作为主管生产的副经理,不懂采油业务还了得。合水油田的张20井区本来由采油二厂管理,交给贺世宏所在的采油一处板桥作业区管理后,按油田要求,原单位的管理人员必须对接替人员帮带一段时间后才能离开。利用这段交替时间,贺世宏带上几名员工,背上行李,直接驻站住井跟班学。井站上,从听声音、摸温度、看功图、巡回检查、做资料,到搞保养、调参数、管线扫线解堵等等,一天学一项,项项弄明白,一项不清楚都不会放手。
按当时的规定,本来要求交接人员帮带培训最少一个月时间,而贺世宏跟他的员工们,只跟学了20天就提前出师了。如今,他和所有员工,采油上不是管理骨干,也是技术能手。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贺世宏,哪里最艰苦,他就被组织指派到哪里。2014年7月,伴随油田发展规模的加快,后勤保障跟不上,贺世宏奉命担任抢险大队总支书记,半年后上任大队长岗位。
2016年1月,试采作业区由于井距分散,问题多,贺世宏又前往试采作业区坐镇。一年时间,在理顺管理、安全环保等各项工作全部达标的情况下,作业区日产量从当初的200吨,提高到了500吨。
2017年3月,合水油田当时产量最高的板桥作业区,连年欠产,生产被动,贺世宏又临危就任。贺世宏带领一班人,首先细心查找影响产量的原因,并逐一制定解决问题的清单,将责任压到每一个人头,每一个问题都做到对症下药,分类施策。属于治安原因的,就在外协上下功夫;是油井管理上的问题,就在员工岗位责任制的落实上找症结;属于油藏问题影响产量的,就在精准措施上做文章……
从上任的第二个月开始,贺世宏就一举扭转了板桥作业区的欠产局面,并连续两年都超额完成任务。2019年上半年,在老井递减速度加快,投产新井少的情况下,亦然实现了时间过半,产量过半。
“人要懂得感恩。”贺世宏说,“从一个吃不饱饭的农村孩子,到一名解放军战士,再到一名石油基层一线的管理骨干,我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更离不开梁家河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对我从小的熏陶和育养,怀着初心来,带着初心走,是我的永生夢想!”
是啊!为了圆梦,贺世宏在农村是一个孝敬长辈的好孩子,上学是一名好学生,当兵是一名好军人,在油田上又是一名好干将!
为了圆梦,贺世宏在油田上,由于意外,左右四条肋骨先后两次折断,他没有告诉组织一声,都是自己缠上绷带强忍疼痛,边干活儿边愈合,被称为“贺铁人”一个。
为了圆梦,他自掏腰包搞外协,视员工为亲人,下站值小班让家有急事的员工回家处理,处处把员工的事都看得至高无上。
为了圆梦,贺世宏干一项爱一项成一项,一心为党,专心在岗,在转岗搞采油的10年时间里,有9个春节是让妻儿来一线陪他在岗位上过的。
贺世宏从梁家河走来了,他,不但走得很正,走得很稳,而且,走得很有劲,走得很阳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