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30年前,我有幸与中国石油界的地学家们一起参与了一系列的联合研究和现场考察。大部分联合研究的重点是,考察中国西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不同区域的油气前景,包括现场考察、取样分析、地震解释及钻井资料解释。
我作为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地学小组的一员,参与这些联合研究。我本人的专长是构造地质,其他成员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及地球物理学。在进行某些联合研究时,中方的地学家会到美国休斯顿与阿莫科公司总部的同事们一起工作几周。每天结束工作前,阿莫科团队会编写工作日报,详细阐述研究发现,并将日报提供给中方团队。
我与中国地学家的第一次合作始于1982年。当时,我带领来自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合作局(CNODC)的几位同行,乘坐直升机考察怀俄明褶皱和逆冲断层带。阿莫科公司在陆上褶皱及逆冲断层勘探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们向CNODC的代表们展示了阿莫科公司开发的适用于复杂构造地质条件下的地震采集、解释、钻井、开发等技术。
1987年,阿莫科公司应邀考察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我开始了与中国地学家的第二次合作。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向阿莫科公司的专家介绍这两个盆地的地质、勘探历史和油气勘探开发前景,为今后可能要进行的对外合作招标工作做准备。新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新疆油田)负责接待我们。代表团首先考察了克拉玛依油田,之后前往库尔勒市,沿着塔里木盆地的北缘到达喀什,最后在盆地西南角的柯克亚结束考察活动。
在这次考察过程中,新疆油田的地质师们,包括张松函、王秋明、刘旺湘向我们做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地质及勘探历史的介绍。我也向中方做了阿莫科公司褶皱及逆冲断层油气勘探经验及技术报告。
1993年,我参加了一项为期一年的联合研究,主要是研究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褶皱和逆冲断层带含油气潜力。研究成员包括阿莫科公司专家及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的地学家们。接待我们的中石油人员包括梁狄刚、贾承造。联合研究初期,阿莫科团队花了几乎一个月的时间,在库车—拜城—阿克苏地区考察露头和采样。塔指的地质师胡云杨领导此次考察工作,司喜祥、李道水、陈红英、徐卫红等人协助我们考察。阿莫科团队现场考察成员包括Wayne Gardiner、 Kevin Crotty、Robert Olson、盛建波和我。
作为联合研究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塔指的胡云杨、陈家凡、陈春光、陈红英在休斯顿与阿莫科团队共同工作了一个月。研究小组成员涉及多个专业领域,他们共同精细研究了已有的构造解释,引入了双重构造、隐蔽冲段层、多分离层位等概念解释库车地区的构造形状及构造形成。中外团队得出的结论是,库车地区剩余油气潜力很大,应该存在几个大型圈闭,呈长条、线性、东西向的带状分布,与地表构造模式一致,主要的碳氢化合物为干气。后来塔指在克拉和迪那地区勘探发现了好几个大气田,证明这些结论是正确的。
同样在1993年,我参与了由多家石油公司共同对塔里木盆地东南边缘的考察。考察团成员包括来自壳牌、道达尔、日本丸红、阿莫科等公司的地质师和地球物理师。
塔指负责此次考察的领导是王秋明和罗春熙,现场考察向导是李世红和温苏。现场考察及相关讨论,向外国石油公司提供了了解塔里木盆地的机会,为其参与随后中国石油对外合作招标做了准备。我们考察了且末、若羌的山前地带及偏远的巴什考供地区。我还记得在考察刚开始时王秋明说过,陆上第一轮招标的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区块看起来是硬骨头,但是他们内部是软的。很遗憾,到考察结束时我们依然没能成功地发现“软骨头”。
1994年地质和矿产资源部(地矿部)西北局,邀请阿莫科公司代表,对准噶尔盆地进行为期两周的现场考察,以研究盆地南缘的地质和油气前景。在此地区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地矿部地质师曾先全、蔡土赐、祖兵任带领此次考察,魏兴伟是考察队的得力翻译。
我们沿着乌鲁木齐东部的奇台到西部的石河子,考察了多条测线的地层和构造。另外,我们也考察了独山子油田和奇古油田。根据阿莫科公司在其他褶皱和逆冲断层带的经验,我们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地下构造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但我们同意地矿部的观点,这一地区有极大的可能性存在多个含油气圈闭。
1995年,阿莫科公司和地矿部西北局对塔里木盆地西部的柯坪塔格褶皱和逆冲断层带、巴楚隆起、以及附近的麦盖提斜坡和阿瓦提凹陷的油气前景,進行了为期一年的跨专业联合研究。项目初期,中外双方专家在现场考察了一个月的露头。现场考察组组长是何赞阳,中方成员包括罗红、何发奇、詹建江,外方成员包括Wayne Gardiner、Christof Huebeck、Paul Brenckle和我。地矿部乌鲁木齐的负责人是周玉琪和蒋炳南。作为联合研究工作安排的一部分,蒋炳南、罗红、何发奇和胡鹏飞到休斯顿阿莫科公司总部办公室与阿莫科的地学家们共同工作了两个月。联合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除了柯坪塔格褶皱和逆冲断层的构造破裂到古生代外,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其他地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在了解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地质情况后,我暗自希望有机会了解分隔这两个盆地的天山山脉的地质情况。1996年我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当时我到中国参加了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及会后的现场考察。考察团由王宝友教授带队。他带领我们从乌鲁木齐到准噶尔盆地的大山子,然后翻过壮观的天山地质及地形,到达库车和库尔勒,最后返回乌鲁木齐。
1998年,阿莫科公司被BP公司收购,阿莫科公司的部分员工留在BP公司工作。作为BP公司员工,2001年是我最后一次正式与中国地学家们一起工作。那时,中国石油邀请外国石油公司参与开发塔里木盆地库车褶皱和逆冲断层带上最新发现的克拉2大型气田及其他一些气田。开发工作包括修建一条从气源地到市场用户的管线——西气东输管线。这一地区正是1993年阿莫科公司与塔指进行联合研究的同一个地区。我带着极大的兴趣,跟踪库车地区的勘探进展,并很高兴地获悉当年阿莫科公司和塔指联合研究时得出的很多结论被证实是正确的。我非常开心多年后再次看到当初联合研究的成员胡云杨和徐卫红。我和盛建波是研究团队中仅留下来的两位阿莫科公司成员。我们向BP公司的员工,包括Saeid Najari、Alex Yang、亓原昌和Ronald Nelson介绍了我们对这一地区的了解。
所有这些联合研究项目进展顺利吗?其实并不尽然。后勤保障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合作的80年代初期。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去的大都是偏远地区。合作团队中外双方之间的交流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有时候甚至会导致对项目目标和资料交换产生误解。当然,这一点也不难理解,中外双方在语言和文化方面本就存在差异。这些问题通常都会顺利得到解决。当我们一起站在现场研究那些岩石时,我们有一个基本而共同的目标,即分享我们彼此的专长并取长补短,以便更好地研究中国西部壮观的地质情况。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联合研究是非常成功的。
我对中国西部的兴趣不仅仅在于地质,也在于文化和历史。在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边缘考察时,有时我们会沿着古丝绸之路部分路段前行。我们见过古丝绸之路遗址和一些古城,如靠近塔里木南端若羌的古城米兰,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和库尔勒之间由芦苇和砖头搭建的古丝绸之路信号塔。
在地质队员停留的很多城镇,依然能见到很多丝绸之路遗址,它们基本保留了几个世纪前繁荣时期的原貌。
我本人和我的家庭也与中国建立了深厚的联系。1994年,我和太太在江西临川的孤儿院收养了我们的第一个女儿福英(Anne)。1995年我们回到中国,在福建南平的孤儿院收养了第二个女儿延津南(Ellen)。当时,她们都仅有两岁。我們时刻提醒和教育两个女儿,她们的根在中国。我和太太也尽量让她们保持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如小时候每周送她们去学中文,到休斯顿华人区庆祝重要的中国节日。另外我们也带她们去我太太的祖籍北欧及我的祖籍意大利旅游了解欧洲文化。2007年,我们全家回到临川和南平的孤儿院,这样我们的女儿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并永远记住她们来自哪里。目前,大女儿已经25岁了,二女儿24岁,均已大学毕业,正在进行更专业的学习以开启职业生涯。福英在学习兽医学,延津南学习急救管理。我们为她们感到自豪,她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我们与中国的联系延续至今。在抚养和教育女儿的时候,我太太对中国文化、历史和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过去她一直期望能更直接地感受中国人的生活,而不仅仅靠阅读和旅游。现在,我们的女儿都长大了,我太太也从地质师和律师这两个行业退休了。她与青岛附近的一所大学签订了聘任合同,教授大学生和研究生英语口语。最近她又将合同续签了一年,我也因为她而多次来中国并停留较长时间,我完全支持太太的选择。我希望我们与中国的联系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一直持续下去。
(本文中部分人名为音译)
赞(0)
最新评论